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雍正登基前的“潜龙邸”、乾隆出生的地方——雍和宫全景解说词

文章目录:

A、浅谈道教五明降魔扇

↑↑

不知道大家看到过这种扇子吗?像芭蕉扇一样,但前面有毛发装饰,后面有七实装饰,扇面用棕丝或椰丝,也有用木头雕刻,华丽非常,扇面之上还有天神隐讳。这种扇子名为五明降鬼扇又名五明降魔扇,不论是魔是鬼见了这个扇子,就会害怕。画像中经常拿着这个扇子的神仙是萨天师,传说萨祖学道修行后,手持宝扇一把,有病一扇即愈,有妖魔鬼怪一扇就降,萨天师的衣服也与众不同,他穿的是百衲衣。

B、雍正登基前的“潜龙邸”、乾隆出生的地方——雍和宫全景解说词

↑↑

(重要提示:本文来源于中国导游考试教材,权威且全面,全文6990字,建议转发或收藏备用。手工敲字整理,错误在所难免,请多多包涵。感谢所有点赞、转发、收藏的人,祝好人一生平安!)

雍正登基前的“潜龙邸”、乾隆出生的地方——雍和宫全景解说词

雍和宫

雍和宫位于北京市东城区雍和宫大街,北临二环路,西临孔庙与国子监,它不仅是著名的清代皇家寺院,而且是清政府联系蒙藏地区的纽带和桥梁,同时也是北京地区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座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寺院。1961年,雍和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部分 景区概况

一、历史沿革

明代雍和宫这一区域叫作太保街,是太监们的官房。清康熙三十二年(1694年),康熙皇帝将此地分封给四皇子胤禛修建府邸,因当时胤禛的爵号是“多罗贝勒”,故府邸被称为“贝勒府”或“四爷府”。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贝勒府”也随之称为“雍亲王府”。胤禛继承皇位后,于清雍正三年(1725年),下旨将王府扩建为行宫,并赐名为“雍和宫”。

雍正皇帝驾崩时,其灵柩在雍和宫内永佑殿(当时名为“神御殿”)停灵。为此,乾隆皇帝下旨将雍和宫中路主要殿宇上原有的绿色琉璃瓦全部改换为黄色琉璃瓦。一年多后,雍正皇帝的灵柩移往清西陵泰陵安葬,殿内继续供奉他的御影。

清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钦命三世章嘉活佛将雍和宫改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名称沿用不变,直属理藩院管理。

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的原因主要有:

一是根据惯例,先帝原王府(又称潜龙邸)一般不再另作他用,而是改为宗庙。

二是对藏传佛教的尊崇,乾隆皇帝曾秘密皈依藏传佛教。

最重要的是为了民族团结。藏传佛教对蒙古和西藏两个大民族有着巨大影响,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可以以宗教为纽带,加强朝廷与蒙藏人民的沟通,安定边疆,维护国家统一。

二、规模与布局

雍和宫坐北朝南,占地面积为6.6公顷,其建筑风格融汉、满、蒙等各民族建筑艺术于一体。整座建筑原分为东、中、西三路。

东路南部统称“连房”,是喇嘛学僧的起居之所;北部名为“东书院”,是古朴淡雅的庭园式建筑。自清雍正始,历代皇帝去方泽坛(地坛)祭祀后,均在此休息与进膳,东书院内的如意室是乾隆皇帝的出生地。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东书院的全部建筑被日本侵略军焚毁。如今,东路新建有三层仿古建筑的僧舍和雍和宫藏文书院。

中路建筑群以寺庙为主体,不仅雄伟壮观如同皇宫,而且兼有满、汉、蒙古、藏多民族艺术风格。中路建筑群是住庙僧侣及八方信众礼佛习经的主要场所。

西路是雍和宫的护法神关帝的庙宇。1949年以后,扩展雍和宫大街时被拆除。

围绕三路建筑主体,还分别建有多所佛仓、经史馆、马圈、南北卫房、北大门等建筑,如今这些建筑早已成为民房。

第二部分 景区介绍

中路建筑是雍和宫寺院的主体部分。在由南至北约400米长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牌楼、昭泰门、雍和门(天王殿)、雍和宫大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绥成楼等建筑,两侧还设有钟楼、鼓楼、讲经殿、密宗殿、时轮殿、药师殿、东配殿、西配殿、班禅楼、戒台楼、永康阁、延绥阁、照佛楼等附属建筑。整个建筑布局院落从南向北渐次缩小,而殿宇则依次升高,形成“正殿高大而重院深藏”的格局。

一、宝坊院

院内共有三座牌楼,均建于乾隆九年(1744年),额题为乾隆皇帝御笔。

北侧牌楼前额题为“寰海尊亲”,意为宇宙众生尊佛奉佛;后额题为“群生仁寿”,意为信佛者团结博爱、幸福长寿。

东侧牌楼前额题为“慈隆宝葉”,意为教人向善与内涵丰富的佛经;后题额为“四衢净闢”,意为寺院是洁净之地。

西侧牌楼前题额为“福衍金沙”,意为幸福充满福地;后额题为“十地圆通”,意为修菩萨行的是个阶段互相贯通,而达到理想的境界。

二、辇道院

(一)辇道(御路)

辇道南起宝坊院,北至昭泰门,用方砖铺砌,全长约200米,专供清代皇帝到雍和宫礼佛与祭拜时乘辇行走。

(二)佛仓

佛仓位于辇道的东西两侧,开有小门与辇道相通。佛仓就是活佛的行馆。蒙藏各大活佛在北京均有一处驻锡之庙,有些活佛在京无行馆,但其职务与雍和宫有关,便在雍和宫内或附近为其修建佛仓。这里最讲究的佛仓是阿嘉活佛的,共有房88间,如今是喇嘛们的僧房和饭堂。

(三)昭泰门

昭泰门实际为雍和宫的山门,三开门。门楣上的匾额是乾隆皇帝亲笔以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昭泰”意为国家安定统一。

三、雍和门

雍和门原是雍亲王府大门,后改为雍和宫天王殿。

(一)雍和门前建筑和陈设

1、钟鼓楼

钟鼓楼位于雍和门前,东为钟楼,西为鼓楼。每次敲钟108下,寓意“敲去百八烦恼,得一身清净”。

2、铜锅

大铜锅位于雍和门鼓楼脚下,高1.5米,直径2.5米,重约8吨,由清宫造办处制造。这口大铜锅原放在东阿斯门外的铜锅院(厨房)内,是雍和宫喇嘛们平常做饭用的,每到腊八节还要用它来熬腊八粥。为雍和宫四宝之一。

3、碑亭

位于钟鼓楼北侧,分别建有一座重檐八角攒尖顶碑亭。亭内石碑上镌刻乾隆皇帝所书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寺院的缘由,东亭碑文是汉文和满文,西亭碑文是蒙文和藏文。

4、阿斯门

阿斯门位于雍和门院落内两侧,东西向。“阿斯门”是满语,意为“辕门”。它们原是出入雍亲王府的两座旁门,至今仍保留当初原貌。东西阿斯门左右还建有朝房,是王府内官员值班的地方。

5、门前狮子

雍和门前有一对乾隆年间的青铜狮子,造型生动,是雍和宫四宝之一。

(二)殿内主要陈设

1、大肚弥勒

雍和宫内三次出现弥勒像,但造型与意义各不同。此殿内供奉的弥勒是布袋和尚的造型。布袋和尚自称“契此”,法号“长汀子”,五代后梁时人,在浙江奉化岳林寺出家。他身材肥胖,笑容满面,常用竹杖挑着一个大布袋四处化缘,故人称“布袋和尚”。他圆寂前口念偈语:“弥勒真弥勒,化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人们才知他是弥勒佛的化身。

大肚弥勒左右各有一长寿塔,高约3米,用紫檀木制作。每座塔均为9层,塔上布满长寿佛和白度母佛,共274尊。

2、四大天王

东方持国天王,手中持琵琶;西方广目天王,右手缠一条龙,左手持宝珠;南方增长天王,手中持象征智慧的宝剑,用来斩断人的烦恼;北方多闻天王,右手持象征制服魔众、保护众生的宝伞,左手持吐宝神鼠。

四大天王脚下踩着匍匐在地的八部鬼众,象征一切邪恶和欲念都被战败。

四大天王像方位的排列与汉族寺院不同,东方持国天王与南方增长天王在西侧位置上,反映了藏族寺院中以西为尊,以右为上的观念。

3、韦陀

韦陀像位于大肚弥勒的背后,面朝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韦陀是护法的天神,他呈童子相,身着甲胄,手持降魔金刚杵。

四、雍和宫大殿

雍和宫大殿为单檐歇山顶,面阔七间,原为雍亲王府的银安殿,现为雍和宫的大雄宝殿。匾额上“雍和宫”三字分别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书写。

(一)雍和宫前陈设及配殿

1、鼎式香炉

位于雍和门后,是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养心殿造办处制造的。铜炉通高4.3米,下面称以汉白玉石基座,上部有火焰门6个,门上铸有“二龙戏珠”,中部为圆形铜狮子座,座上铸有“三狮戏球”图案,整座铜鼎图案精美,呈鳝鱼青色,艺术价值极高。为雍和宫四宝之一。

2、御碑亭

亭内石碑又称“四体碑”,碑顶是金黄色琉璃瓦的大宝盖,碑身是一个四方形石柱体(石幢),碑座为石刻莲花宝座。碑文是乾隆皇帝亲笔撰写的《喇嘛说》,全文共678个字(双行夹注小字2000字),用满、汉、蒙、藏四种文字镌刻在碑上,南面为满文,北面为汉文,西面为藏文,东面为蒙文。

乾隆皇帝在《喇嘛说》中讲述了藏传佛教的起源和发展,重点阐述了兴黄教,改革灵童转世的方法,实行“金瓶挚签”的制度的缘由。为此特意颁发两个金瓶(金奔巴瓶),一个置于西藏拉萨的大昭寺,供西藏地区活佛转世时使用;一个置于北京的雍和宫,供青海、蒙古地区的活佛转世时使用。转世灵童时需邀集四大护法,将所有“灵童”的名字、出生年月日等,用满、汉、藏三种文字输在在如意头象牙签上,放入金瓶中的签筒内,届时选派学问高深的活佛祈祷七天,然后由理藩院官员监督,开瓶抽签,认定“灵童”。

3、须弥山

须弥山位于碑亭与雍和宫大殿之间,青铜铸造。原为明万历年间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所供奉,后移至此处。为雍和宫四宝之一。

“须弥”是梵语的音译。须弥山是佛教一小世界的轴心,环绕着须弥山有七圈香水海和七圈金山,第七重金山外,环绕着大咸海,大咸海外围则是铁围山。大咸海中分布着人类居住的四大部洲。须弥山山顶为忉利天(又称三十三天),居住着天人的最高领袖帝释及其辅臣,山腰居住着四大天王。

4、嘛呢杆

雍和宫大殿东西两侧的石雕卧狮上竖立着嘛呢杆,杆顶上悬挂着嘛呢幡。嘛呢幡是藏传佛教驱邪镇魔的旗幡,幡上绣有唵、嘛、呢、叭、咪、吽六字真言。

5、四学殿

四学殿位于雍和宫大殿的东西两侧,是喇嘛们修习的场所。藏传佛教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显密双修,喇嘛们先修显宗,再修密宗,以无上瑜伽密为最高修行次第。

密宗殿内比较集中地供奉着密宗的多尊佛像,是喇嘛们修习密宗的场所。

讲经殿内供有大量的显宗佛像,是喇嘛们研修显宗理论的课堂。

药师殿内供奉宗喀巴、药师佛、长寿佛,是喇嘛们学习藏医的地方。

时轮殿(数学殿)内正中供奉着时轮金刚坛城,是喇嘛们研究天文、历法、计算的场所。

(二)殿内主要陈设

1、三世佛

殿内西边供奉的是代表过去世的燃灯佛(也称定光佛),中间供奉的是代表现在世的释迦牟尼佛(燃灯佛指定的接班人),东边供奉的是代表未来世的弥勒佛(释迦牟尼指定的接班人)。三世佛的排列次序与汉族寺院相反。

2、阿难与迦叶

分立在释迦牟尼佛左右,西为阿难,东为迦叶,他们是释迦牟尼最出众的两大弟子。

3、其他佛像

大殿内两侧山墙下有十八罗汉。北墙西侧的唐卡绘有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东侧的唐卡绘有大白伞盖佛母。

4、五供、七珍、八宝

五供即佛像前陈列的五种供器,中间为香炉,两侧烛台和花瓶各一对,又称“五具足”。大殿内供桌上的景泰蓝五供制造于乾隆年间。

七珍又称七宝,是佛教中的七种宝物,即金轮宝、主藏宝、大臣宝、玉女宝、白象宝、胜马宝和将军宝。

八宝又称八吉祥,即法轮、宝伞、盘长、法螺、莲花、宝瓶、金鱼和宝盖。

五、永佑殿

永佑殿原名“正寝殿”,是雍正为亲王时的起居之所。雍正驾崩后,曾在此停灵,改名为“神御殿”,清乾隆九年(1744年)改名为“永佑殿”。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药师佛、狮吼佛三尊,均为白檀木雕,表面贴金。

殿内正中供奉菩萨装的无量寿佛,在汉地,无量寿佛又被称为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

殿内西侧供奉的是药师佛,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法王。

殿内东侧供奉狮吼佛,在藏传佛教中,狮吼佛是文殊菩萨成佛后的佛像,宗喀巴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即狮吼佛化身。旱地佛教寺院中无狮吼佛。

殿内东西山墙上分别挂有“白度母”和“绿度母”绣像。度母也称救度母、多罗母,据说是观音菩萨化身的救苦难本尊。度母共有21种,以白度母和绿度母最受藏民崇拜。

这里的“绿度母”绣像是乾隆母亲孝圣皇天后钮祜禄氏亲手绣出的,共用了4000多块不同形状和颜色的绸子,采用“堆绣”和“补绣”工艺绣成。

六、法轮殿院落

(一)法轮殿

雍亲王府时,此殿为福晋居住的地方。清乾隆九年(1744年),参照故宫雨花阁的形式建成现在的形制,为雍和宫内最大的殿堂。法轮殿是喇嘛们集中诵经和做法事的场所。

法轮殿平面呈十字形,殿顶建有西藏风格的5座天窗和5座镏金宝塔。5座天窗代表“五明”,5座宝塔代表“五方五佛”。法轮殿具有浓厚的藏传佛教建筑特色,是汉藏建筑艺术的结晶。

1、宗喀巴

宗喀巴铜像高6.1米,端坐在一朵巨大的莲花台上。右肩的荷花中插着一把宝剑,左肩的荷花上托着一叠经书,与文殊菩萨所持法器相同。此佛像是雍和宫喇嘛筹资铸造的。

宗喀巴(1357-1419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原名罗桑扎布,青海湟中人。宗喀巴对藏传佛教进行了改革,创立了格鲁派。格鲁派着着黄衣黄帽,所以又称黄教。宗喀巴圆寂后,由他的两个大弟子根敦朱巴和克主杰担任首领。根敦朱巴被认为是历代转世达赖喇嘛的鼻祖,克主杰被认为是历代转世班禅大师的鼻祖。

2、经台

经台位于宗喀巴像东西两侧,是木质雕花的高台经座,专为班禅大师与达赖喇嘛来雍和宫讲法而设。东经座为班禅大师所用,西经座为达赖喇嘛所用。

3、五百罗汉山

五百罗汉山位于宗喀巴像背后,为大型紫檀木雕刻,被誉为“雍和宫三绝”之一。五百罗汉像分别用金、银、铜、铁、锡五种金属所铸成,每个罗汉高10厘米,千姿百态、十分精致。五百罗汉山表现了释迦牟尼涅槃后,其五百弟子在七叶窟聚会时的场面。

4、鱼龙变化盆

鱼龙变化盆位于五百罗汉山北侧,是一只镏金铜盆。铜盆外的紫檀木盘雕刻十分精美,海浪翻卷至盆沿,表现出大海的气势。海水中有一个孩子、一条鱼和一条龙,寓意鱼龙变化。

满足小孩子生下第三天要洗浴,称之为“洗三”。此盆是乾隆皇帝出生第三天洗浴用过的盆。

5、壁画

东西两侧墙上绘有大型壁画《释迦源流图》,。其内容大多是佛本生故事,记载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学艺、出家、成佛、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的生平事迹。

6、经书

西墙下的架上陈列《大藏经》(甘珠尔)108部,东墙下的架上陈列《续藏经》(丹珠尔)207部。《大藏经》是汉文佛教经典的总称,也称《一切经》。此外,在五百罗汉山前,还拜访有乾隆皇帝亲笔写的金字藏文经《大白伞盖仪轨经》和《药师经》。

7、坛城

坛城位于西经座与西墙之间的一玻璃柜中,是用五彩金刚砂做成的大威德金刚坛城,每年十月一日更新。

(二)东西配殿

东西配殿位于法轮殿前,东配殿内正中供奉着大威德金刚,其南侧供奉地狱主、财宝天王,北侧供奉永保护法、吉祥天母。造像均为兽面人身,狰狞恐怖,这是藏传佛教中密宗造像的特点。东配殿内门旁为乾隆皇帝在鄂棱加木猎获的两只大熊(大者为罴pi),一头重450千克,一头重500千克。乾隆打猎时用过的火枪、七星宝剑、盔甲、马鞍等物,也都陈列在此殿。西配殿又称“菩萨殿”,殿中供奉有11尊白檀木雕佛。

(三)班禅楼与戒台楼

法轮殿西侧为戒台楼,东侧为班禅楼,两楼均为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修建。因六世班禅额尔德尼巴勒垫伊喜要进京为乾隆皇帝庆祝七十大寿,所以乾隆皇帝特修建班禅楼供班禅休息。戒台楼是喇嘛们受戒和参禅的地方。

七、万福阁院落

(一)万福阁

万福阁是雍和宫内最高的殿宇,通高25米,中间主楼三层,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其东为永康阁,西为延绥阁,两阁有飞檐与万福阁相连,三阁浑然一体,十分壮观。万福阁内供奉的各种佛像,多达一万多尊。在汉语中“万佛”与“万福”读音相近,故乾隆皇帝赐名为“万福阁”。

1、白檀巨佛

万福阁内正中供奉一尊弥勒菩萨巨像,为雍和宫三绝之一。巨像地面高度18米,地下埋入8米,通高为26米,主干部分是由一整根白檀香木雕刻而成。这尊弥勒像采用的是全身贴金、头戴五佛冠的菩萨装站立姿势,举世罕见,1990年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这根白檀香木是七世达赖为了报答乾隆皇帝平定藏王朱尔默特叛乱,用大量的古玩和珠宝从尼泊尔王国换来敬献给乾隆皇帝的,历时3年运到京城。佛像的设计者是西藏的察罕活佛,由清宫养心殿造办处工匠精心雕凿而成。雕佛花费了大概8万两白银,当初大佛身上披的袈裟就用了5400多尺黄缎,可见工程之浩大,如今袈裟还保存在雍和宫内。

2、如意宝树佛本生记

唐卡《如意宝树佛本生记》41幅是七世达赖敬献,供奉在万福阁一层的北、西、东三面墙壁上,极为珍贵。

(二)昭佛楼

昭佛楼位于万福阁前东侧,原是乾隆皇帝为其母亲修建的佛堂。殿内供奉释迦牟尼佛铜立像,也叫昭佛,其左右是阿难和迦叶的铜立像。佛龛是用金丝楠木雕成的珍品,艺术价值极高,被称为雍和宫三绝之一。

关于昭佛,佛经中记载,释迦牟尼要上兜率天为其母亲摩耶夫人讲经说法,弟子们为了佛的影像永留人间,请画师为佛绘像。但画师不敢直视,请佛站在河边,画师照水中的佛影绘像。佛上天后,人们照画像而雕成这种佛的造像叫昭佛。

(三)永康阁

永康阁位于万福阁东侧,上架飞廊与万福阁连成一体。阁内有一八角形的转轮藏,内供八尊长寿佛。阁内地下有靠齿轮相衔接的转动机关,推动后可是转轮藏旋转。

(四)延绥阁

延绥阁位于万福阁西侧,上架飞廊与万福阁连成一体,阁内莲花台上有一朵木雕莲花,莲台下地道内有转动机关,转动后可使莲花绽开,花心中端坐释迦摩尼佛像,人们称之为“开莲现佛”。

八、绥成殿

绥成殿是雍和宫最后一进殿堂,殿内正中须弥座上供有大白伞盖佛母像,东侧供奉绿度母像,西侧供奉白度母像。

第三部分 宗教仪式和习俗

一、打鬼仪式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雍和宫要举行打鬼的宗教仪式。打鬼源于我国古代“九门观傩”的遗风,是一种用佛法驱邪除魔的习俗。打鬼的正式名称应是“金刚驱魔神舞”,又称“跳布扎”,俗称“打鬼”。金刚驱魔神舞共分13幕,是藏传佛教的一种密宗舞蹈。

二、腊八粥

腊月初八是佛祖释迦牟尼的成佛日,吃腊八粥的习俗来源于此,传入我国后形成一种非常普遍的风俗习惯。

据佛史中记载,实际牟尼成佛前,受外道影响修炼苦行6年未果,最后决定放弃苦行,寻求正确的解脱之道。于是他决定先受食,便来到尼连禅河边洗浴后,端坐在河边思考成道之路。这时牧羊女子难陀和波罗,见释迦牟尼心生敬仰,便选择肥壮的母牛,赶入河中洗净,挤出牛乳,蒸成乳糜,献给释迦牟尼。释迦牟尼接受了他们的供养,体力恢复,容光焕发,于腊月初八在菩提树下成佛。为纪念这件事,逐渐形成了吃腊八粥的习惯。

雍和宫腊八粥的粥料和干柴,全部由清宫内务府供给。据史料记载,煮腊八粥须用小米12石,杂粮、干果各100斤,干柴1万斤。共熬6锅粥,第一锅供佛,第二锅献给皇帝,第三锅给王公大臣和大喇嘛,第四锅给文武官员和外省的高官,第五锅分给雍和宫内众喇嘛,第六锅作为施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