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放生咒(放生咒口诀)

放生咒

道教放生讲究 随缘 择物和随时没有要念什么的说法

放生咒口诀

《愣严经》文殊菩萨选圆通说偈曰:
“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

教之异如百川,理之同如一水。
顺俗之教不过行于一方,穷源之教乃可顿悟万类。
智者不拘于一方,达者遍行于宇内。
若通释理而不通儒,总属狂慧之流;
若通儒理而不通道,必受固执之病;
若通道而不明诸家,何以为之至道?
人处于天地之间,无不是父母所生,
故修性命之法亦是一理。
正道无二法,有二即旁门。
三教归一之指,另有教外别传之受命。
凡三教之中,俱有高人,不可偏弊自惑。

儒曰:存心养性。
道曰:修心炼性。
释曰:明心见性。心性者,本体也。
儒之执中者,执此本体之中也。
道之守中者,守此本体之中也。
释之空中者,本体之中本洞然而空也。
道之得一者,得此本体之一也。
释之归一者,归此本体之一也。
儒之一贯者,以此本体之一而贯之也。
余于是而知:
不执中、不一贯,其成圣而孔子乎?
不守中,不得一,其能玄而老子乎?
不空中、不归一,其能禅而释迦乎?
唯此本体。以其虚空无朕,强名曰中;
以其霹出端倪,强名曰一。
言而中即一之藏也,一即中之用也。

儒释道三教,
为治世、济世、救世之正宗,
虽各立门墙,究皆此心此理。

圣人立教之意,果何为也哉?
因其世运之降,大道衰微,风俗浇淳,
人类纵于情欲,昧其真性,
致为:阴阳造化所鼓铸,而不自觉,
陷于:生死苦海之中,而不知道。
圣人忧之,
乃推察天道变化之微,探究人生性命之旨,
详其义理,定其法则,以垂至教。
教者,效也。使众生依所教,而效也。
以葆其性,而全其生,而达天合道也。
此即:圣人立教之意。
盖,为道而立也,为道之不明而立也。
为人之悖于道,而失其自性,而立也。
圣人知其“道”之为物,无名无形,不可言,不可见,
若是则“教”将不能行,而“道”亦无从修,
因溯其本始,明其贯通,

知天出于道,性受于天。
故明性,即是明天;明天,即是明道。
则天也,道也,其义:一也。
阴符经曰: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孔子,释迦,太上之旨,
只是教人:明性,明天,明道也。
学者,必须先知此义,
然后于三教同源一本之旨归,
可以了然无疑而不为邪说所惑。

易曰:天下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
盖以言道也。一致同归者,致于道,归于道耳。
左传曰: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命即性也。
此性命者:
儒曰:天性。
释曰:真如。
道曰:真气。
即:天之所以为天之理也。
理者,即道也。道者,即气也。(六祖曰:物也)
此气者,非呼吸之气也,乃先天虚无真一之气也。
天以此理,赋之与人,故人身亦具天地之全德,
人与天,并称为:三才。人,一小天地也。
人秉受天所赋与之性命以生,
而其载此性命,则为一:虚灵之心。
故吾人能保其心之天,即所以能存其命之天。
亦即所以全其性之天。
能全其性天,而谓之:尽性合天。
是为:观天之道,执天之行也。
然后可以尽修道之能事,

明乎此义,则知修道之成功与否,
其关键只在于:一心。
书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
圣狂之分,亦只在此心之于念虑或克或罔,以为转移耳。
故内典真诰、四书五经之文,
其简约旨趣,莫不谆谆教人从心性上用工夫也。
儒家,存心养性,以臻于无声无臭之天,以为极功;
佛家,明心见性,以皈于极乐不灭之天,以为究竟;
道家,虚心炼性,以返于至玄无极之天,以为成就。
教虽分三,旨则一也。
其性道境界,
儒曰:至诚;
佛曰:真空;
道曰:清静。
圣人犹恐学者不得要领,复示之以修养之旨趣,
儒曰:执中精一;
佛曰:止观禅定;
道曰:守中抱一。

《中庸》至曲,《大学》止于至善。
惟是儒家言其性道,有体用二义。
故修养必具内外工夫,

佛家谓之:显密。
徵见于事物者,是其:显。
深会于精神者,是其:密。

自内修言之:
儒曰:正心诚意,克己复礼,闲邪存诚,
格物臻知,集义养气。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道家:守信去妄致柔,虚心实腹,
恬淡寡欲,清静无为。

自外修言之:
齐家,治国,平天下, 亲亲、仁民、爱其物,
此皆:儒家希圣之外功也。
利他慈悲,庄严地狱,
渡尽众生,咸登觉岸者,
此皆:佛家证果之外功也。

敬老慈幼,戒杀放生,
排难解纷,宽让接物,
不扰化民,俾万物各遂生养,
此皆:道家之外功也。

工夫虽分内外,然皆本乎性之德也,合其内外之道也。
物有本末,水有源流,二也,皆一也。
故三教之学,则天人一贯之道也。
所谓三教旨归为一本者,即指此一贯之道耳。
三教一本者,本于一道也。
释迦,太上,孔子说法讲道者,
以救世者,皆以天下苍生为念也。
圣人之恬退,正恐学者贪恋利禄,蔽其性灵,
不知潜移默化之德,众生亦可受其赐也。
立己,即是立人。成己,即是成物。
《中庸》《大学》所谓:
正心诚意以修身,定静安虑以止至善,
即:教人修养心性也。
儒曰:正心诚意;
释曰:四禅无念;
道曰:炼心筑基。

儒曰:浑然太极;
释曰:神通智慧,超出人天;
道曰:七返九还。
儒曰:知命顺耳,从所欲,不逾矩者,
则已由至诚如神,而达于形神俱妙。
第夫子,不语神奇,
而其境界,又难以言语文字形容。
故门人记述,亦莫之能详也。
学者必须细究三教之旨,览其三教文字,
似各异趣,实皆一道,道无二致。
儒曰:克己;
释曰:降心;
道曰:炼心。
不可执其经典文字之不同,
而遂疑其教旨亦互有殊异也。

自圣人既没,而大道之不明于天下,久矣。
佛教自达摩东入震旦,凡六传,至于慧能。
时,在李唐初叶,遂无人承其衣钵。
以后皈依佛者,仅知以:念诵经咒,为能事,
而佛教之真谛以失。

道教则自柱下授经于关尹,至秦时,已失其系统。
虽汉初时,有河上公。
而汉末时,有魏伯阳。
晋时,有葛洪。
然已属秘传之学,故后世于《道德》《参同》 诸丹经,

无复有通其义者,而道教之微旨遂绝矣。
儒学,自尧舜授受孔子,集群圣之大成,以授曾子,
至子思,乃发挥于《中庸》,而孟子得之,以成道。
至于今日,而世人已不知:教为何教?道为何道?
且将以经文之难解,一并废弃而不读,
风俗之坏,灾劫之宏,则亘古未有。
至是,委为气数之使然,而叹无有挽救之术,
不亦大可哀也,此岂圣人立教未善之过欤。

不得真传者,不解教旨,
不明至道,习于虚伪,
蔑弃德行,以至于此极欤。
学者,若果志在修道,

则三教教人者,教人修道也。
皈于儒固可,皈于佛老,亦无不可也。
修道者,只是:明心见性也。
而成道之功,只是存心养性也。
吾人第于此心性之存养,使之合于:
儒之:无极、至诚。
释之:真空、虚空。
道之:清静、自然。
一旦豁然贯通,则可立登道岸。
内典真诰,经传之文,所言祥明,指导无遗,
须要学者因事悟理,立德溯道,
方为:天人一贯内实外宏之学。
天下古今,无有不得口诀之仙佛圣人。
试读三教经典,言道不可谓之不详矣。
然何尝略载诀语?
须知:一诀天机,足抵读破万卷经典。
古人曰:

至道之真谛,不在文字之间。
观于皇古之世,人类心性纯一,
自然合乎至道,可知之矣。
愿有志于道者,其速速修德积诚,
访求明师,传授真诀,
则庶几经中所谓:
有为无为、顺生逆运之秘机,不难明了,
而性命双修,超出阴阳之功,
或亦可以:有志竟成,而不差谬也欤。

放生咒语播放

放生就放生,没有咒语可用来辅助!放生只是把生物从这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只是暂时保全但无法解决其根本的老病死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