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祖殇——即将消逝的建瓯“挑幡”


建瓯系属福建省南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八闽首府,闽国古都,人杰地灵.有文字记载的历史 3000 多年,是一座有着 1800 多年建县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西周时期为“七闽”地,秦时属闽中郡.东汉建安初年 ( 公元 196 年 ) 设建安县.三国吴景帝永安三年(公元 260 年)设立建安郡.唐武德四年 ( 公元 621 年 ) 设建州,五代晋天福八年(公元 943 年),王延政以建州(今建瓯)建国,国号“殷”,改元天德.“福建”之名即为福州、建州各取首字而来.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 1162 年)改建州为建宁府,是福建历史上最早设置的府. 1913 年撤府,并建安、瓯宁两县为建瓯县.

祖殇——即将消逝的建瓯“挑幡”

建瓯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勤劳的建瓯人民用汗水、智慧创造出建瓯人独有的民俗文化,其中不得不说的就是“挑幡”

祖殇——即将消逝的建瓯“挑幡”

“挑幡”是流传于建瓯的极具福建民俗特色的民间文艺活动。建瓯挑幡艺术团的挑幡表演极具特色,他们以独特、新奇的肩挑、臂举、头顶、腰背腿及全身许多部位的高难度的动作高高挑起挂在一根粗壮的长长的毛竹上的幡,令其永远不倒,高高飘扬。建瓯挑幡近几年来在国内外表演获得了观众的好评和多次的表演艺术奖,建瓯挑幡名震海峡两岸。建瓯挑幡的由来却和民族英雄郑成功有着一段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祖殇——即将消逝的建瓯“挑幡”

据《建瓯县志》记载中说道,建瓯挑幡已有300年历史。那是在明末清初的时候,郑氏迎唐王聿键入闽,组织抗清扶明大举,建瓯的造船工人不少应征入伍。北征失败后,有些入伍造船的工人返回建瓯故里,为了表示抗清的决心,他们将带回的郑成功军队的军旗高高地竖在村头。后来,清兵清村,砍倒旗杆,撕毁战旗,建瓯人民极为愤慨,于是把旗杆扶起来竞相擎持。这一举动以后又逐渐演化为每年逢年过节或是大的庙会都要举行的“挑幡”活动,一直流传至今,在建瓯,“挑幡”已成为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被誉为“华夏一绝”。

祖殇——即将消逝的建瓯“挑幡”

被砍倒的旗杆由众人竞相擎持,可想而知,要让旗杆不倒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于是大家用闽北习惯的挑担的肩膀去挑起旗杆,肩不够又用头顶,背拱,以及全身各部位,甚至用鼻子,用牙齿,多种花样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反正,这高超的技艺为的就是一个目的让军旗永远不倒,世代相传,在建瓯人民的心里永世飘扬着成功精神,为祖国的早日统一高高地挑起飘扬的“幡”。

不过和所有传统技艺一样,挑幡技术的传承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挑幡是一项古老的运动,具有极佳的观赏性,老少皆宜。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政府对挑幡进行一定程度的投入和积极的引导,很好地培养了当地人民对本土文化的执著与热爱。

虽然挑幡活动已广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但真正热心从事这项活动的人却为数不多。据了解,目前在建瓯真正喜欢挑幡且能坚持下来的也只有五六十人,其中挑幡技艺较好的不过二十几人,而且队伍老化现象渐趋严重,普遍年龄都在50岁以上。建瓯挑幡,幡长而重,较轻的幡的重量也都在15公斤左右。人老了,总有一天会挑不动幡的,等这批人老死后挑幡将慢慢消逝在历史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