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最受闽粤赣等地客家人景仰的6位大人物全是古代河南人

一、南汉王刘(yan)。祖籍在上蔡洄曲河东岸。

刘安仁《新五代史·南汉世家第五》曰:“刘隐其祖安仁,上蔡人也,后徙闽中,裔贾南海,因家焉。父谦,为广州牙将。……谦三子。曰隐、台、岩。”“谦卒,广州表隐代谦封州刺史……乾化元年进封隐南王。弟立。……贞明三年,即皇帝位(即五代十国的南汉王)。(清)康熙年间的《上蔡县志》(第十章)记载:“汉先生名岩,后名,其先上蔡人,徙闽之仙游,复迁番禺,因家焉。父谦为贺水镇将。隐即岩之兄也。”(清)许景澄编订《方舆纪要》,魏嵩山《中国历史地名大词典》(广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李史峰主编的《中国通史·吴元济反》均称:洄曲河在上蔡。

二、闽太祖王审知。

唐朝淮南道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 ,威武军节度使王潮之弟,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建立者。

王潮、王审邽、王审知3兄弟,奉唐王之命率固始一万多官兵,到东南亚平乱。近一年时间,历尽艰难困苦、千难万险到达闽地时,仅剩下三千余官兵。经过休整,王审知等率部招怀离散,均赋缮兵,纪律严明,英勇作战,终于平乱。

全闽得统一后,五代梁朝开国皇帝朱温升任王审知为中书令,封闽王。王审知在位时,选贤任能,减省刑法,减轻徭役,降低税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使福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迅猛发展。并与中原王朝保持朝贡关系。王审知去世后,谥号忠懿王。其子王延钧称帝后,追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因王审知三兄弟对福建发展贡献很大,福建人尊称王审知为“开闽尊王”“开闽圣王”或“忠惠尊王”。

三、陈元光。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2012年3月20日)播出《远方的家·沿海行·云霄行》介绍,陈元光被福建人称之为“开漳圣王”。其祖籍在今河南固始县。他奉命带领一万多河南固始官兵前去沿海平叛,经过艰难困苦病的长途跋涉,到了目的地仅剩下不足3000人。面对蛮荒之地,陈元光发动将士半农半兵,垦荒种地,办学堂,传播中原文明。之后,又平息叛乱。被朝廷命为当地最高军政首脑,深受八闽人的拥戴。当地人特将云霄县一带的一架山称之为开漳山,又名将军山。老百姓又集资为他修建了专用澡堂子,取名曰“漳王浴堂”。

清代人陈月华十分敬仰陈元光。他第一个在台湾建陈元光庙后,台湾人纷纷为陈元光建庙立像,至今已有160多处。居史载,陈元光祠庙在全世界有300多处。

到台湾的清代进士汪源春等6人,联名启奏朝廷,反对将台湾割让日本。在软弱无能的清王朝被迫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1895年,清政府将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后,汪源春因为敬仰陈元光,而弃官迁来漳州。

四、程旼。

程旼 客家人文始祖、世界客属先贤的杰出代表之一。祖居河南义阳郡。生于东晋末年,是仅次于秦军平岭南后入粤的客家先贤。1600年前,程旼为避战乱从中原辗转千里来到平远坝头官窝里扎根,积极传播中原文化,传授先进耕作技术,带头兴办公益,改造山川,教化乡里、移风易俗。由于他的德行获得南齐齐高帝萧道成仰慕,于是萧道成将其所在的县命名为“程乡县”,因此,粤东也就有了“先有程旼,后有程乡”之说。

在《平远县志》、《嘉应州志》《程乡县志》中均有其记述。唐朝的时候,程乡县属潮州潮阳郡,群众在所建韩文公祠内设25位粤东乡贤神位,程旼居于首位。宋朝诗人徐庾,曾经作诗赞扬程旼“万古江山与姓俱”。由此可见,唐宋时程旼已名扬潮州、粤东。古时,平远、梅县设立了许多程公祠、程公会。旧时《广东通志》人物评选中,程旼名列广东古八贤之一。与唐代韩愈、张九龄,北宋刘元城、狄青,南宋文天祥、蔡蒙吉及明末抗清名将陈子壮齐名。2007年10月,程旼被列入广东历史文化名人。 2009年3月,程旼雕像首批“入住”广州南粤先贤馆。

五、韩愈。

广东有韩山、韩江,均是为纪念河南人韩愈,带领当地人治水垦荒、普及教育、消除鳄鱼吃人之灾,而命名的。

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中年时期参与讨平“淮西之乱”;累官监察御史。病逝后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后有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先祖 韩颓当,西汉初将领韩信之子,东汉颍川舞阳之陇西太守韩寻,东汉司空韩稜,其后代迁居安定武安。八世祖是后魏官龙骧将军、武安侯韩耆(徙居九门);七世祖韩茂为征南大将军、安定王; 六世祖韩均定州刺史、袭爵安定公,五世祖韩皎为雅州都督,曾祖父韩仁泰是唐曹州司马。祖父韩叡素是桂州都督府长史,父韩仲卿为赠尚书右仆射。母亲赠郡国夫人。长兄韩会为起居舍人,后被贬为韶州刺史。韩愈3岁时父亡,跟着韩愈之长兄谋生。韩会早逝后,又随寡嫂郑氏避乱宣城,颠沛流离。韩愈7岁言出成文,13岁时能写文章。19岁时,韩愈至京师长安。及至应进士科考试时,他将文章投递到公卿之间,前宰相郑余庆对其大加赞赏,闻名一时。但在此后3次参加科举考试失败后,第四次参进士及第。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故时有“韩文”之誉,称之为“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著有《韩昌黎集》40卷,《外集》10卷,《师说》等。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

其因忠正、直谏一生至少4度被贬。一是因直言官场风不清、自己怀才不遇而被贬斥;二是贞元十九年(803年),因论事而被贬阳山。二是元和十四年(819年),其直谏反迎佛骨。唐宪宗观奏后非常生气,要用极刑处死韩愈,后有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又有皇亲国戚,为其说情,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韩愈被贬后,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四是晚年回京升任京兆尹兼御史大夫时,还因不参谒宦官,被御史中丞李绅弹劾。韩愈不服,据理争辩,仍被降职兵部侍郎,遂改任吏部侍郎。

这里主要说一下韩愈对广东尤其是潮州的贡献和广东人对韩愈的崇拜。广东属于边远落后地区,一向是朝廷流放罪犯的地方,很多问罪降职的官员,也被发放到广东来。历史上,唐代中央大员被贬到潮州的为数不少,如:张元素、唐临、常怀德、卢怡,等等,但他们没有给潮州人留下什么名声,可以说在潮州没有大作为,而韩愈在潮州仅仅8个月,就赢得了不朽的声名。一是广泛宣传中原进步文化,让潮州从荒凉之地有了先进文化的起步。二是兴教办学。一到这里,韩愈在潮州城南设立广东最早的书院。韩愈一方面荐举地方才俊赵德主持州学的书院,并且亲自施教;一方面花大力气兴办乡校。办学缺资金,韩愈就把自己8个多月的俸禄全部捐了出来。韩愈的兴学,决定并影响了后来潮潮州的发展方向,致使潮州也有了林大钦等状元榜眼和一大批杰出的政治人才。三是德化潮州,治理潮州。教育当地官员不侵民扰民,以德待民。四是勤政惠政,为民除害。他住在潮州“竹竿山”,江边鳄鱼时常侵害老百姓,甚至会吃过江的人,因此叫“恶溪”。他带领官员为民除去鳄鱼害人之忧,今有《鳄鱼文》为证。五是兴修水利,关心农桑,传授中原的先进农耕技术。六是赎放奴婢。

广东人特别是潮州人对韩愈感恩戴德。以后这里的地名和山水以韩愈的姓氏和字号命名,如这里的山叫了韩山,这里的水称为韩江;在昌黎路中段今潮州博物馆前有巍峨的石牌坊,坊额题着“昌黎旧治”,“岭南名邦”8个大字。潮州西湖公园内涵碧楼后面山坡上有“景韩亭”,潮州北郊韩江北堤旁还建有“祭鳄台”。所有这些,都体现着潮州人以各种各样的方式纪念韩愈。如今,世世代代尊崇韩愈为“神”,其神话传说就有“走马牵堤”,“八仙造湘子桥”。特别是,人们建起了韩文公祠,作为长此纪念的地方。韩文公祠历经八百年而香火不断,“百代文宗”依然绽放出迷人的光芒。旧《广东通志》中,韩愈被称为“广东古八贤”之一。

六、妈祖。真名为林默娘。作为未婚女性,坚持在海上搭救百姓。莆田人尊称为“姑母”“姑妈”“姑婆”“天后圣姑”;国内外客家人乃至华侨尊称为“天后圣母”“天王母后”等。现在,世界各地的妈祖庙有300多处。须知,妈祖之闽地林姓始祖为林禄,远祖地是河南林州,是我国历史上因忠谏而被剖腹挖心的,第一个忠臣、商代末期人比干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