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108《传习录》上105

108《传习录》上105

【原文】

        子仁问:“‘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先儒以学为‘效先觉之所为’,如何?”

        先生曰:“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诸先觉。考诸古训,自下许多问辨思索、存省克治工夫,然不过欲去此心之人欲,存吾心之天理耳。若曰‘效先觉之所为’,则只说得学中一件事,亦似专求诸外了。”

        “时习’者‘坐如尸’,非专习坐也,坐时习此心也;‘立如斋’,非专习立也,立时习此心也。‘说’是‘理义之说我心’之‘说’。人心本自说理义,如目本说色、耳本说声,惟为人欲所蔽所累,始有不说。今人欲日去,则理义日洽浃,安得不说?”

【译文】

        子仁问:“孔子说学习并时时复盘,这不是很愉快的事吗?朱子认为学习就是后觉效法先觉者的行为,对吗?”

        先生说:“学,是学怎么存养天理,去除人欲。时时刻刻保持正念,自然就能证效法先觉,考证先贤之道,在问辨、思考、存养、省察、克制上下功夫。如果说‘仿效先觉的行为’,那只是说了学习的其中一件事,而且也是向外求索。谢良佐说‘坐如尸,立如斋’,不是专门练习端坐,而是在端坐中修习自己的本心;立如斋,不是专为练习端站,也是在端站中修习自己的本心。悦,是天理道义愉悦我心的悦。人心本来就会对天理道义感到愉悦,就像眼睛本来就会喜好美色,耳朵本来就会喜好美声,只因私欲所遮蔽牵累,才有不悦。只要私欲日益去除,天理道义日渐滋养,怎么会不愉悦呢?”

【浅谈】

1、子仁问先生:《论语》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朱子说,学习是后知后觉者效法先知先学者的过程。学习,当然是跟老师学,读书、拜师、交友,交良师益友,这是学习的大道,如今天我们一起打卡学习一样

2、学之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觉有先后,后觉者必效先觉之所为,乃可以明善而复其初也。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说,喜意也。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心中喜悦,其进自不能已矣。

3、朱子引谢良佐解:“时习者,无时而不习。坐如尸,坐时习也;立如斋,立时习也。”子仁所问和先生所答,针对的都是朱子这一段注解。朱子云:“学习就是仿效,就是模仿,后觉模仿先觉,学习的最高成果是什么呢?是明善而复其初,回到初心,这和先生说的致良知一样。

4、习,为什么是鸟数飞呢?要回到《说文解字》。习,繁体是“習”,上面是一个羽毛的羽,小鸟跟爸爸妈妈学习飞行,先是模仿,然后反复练习,终于飞起来了!这是知行合一,不亦悦乎!太高兴了!学到了,用上了,飞起来了,这才“不亦悦乎”。所以无论学经典,还是学技能,总之在“习”的过程中体验、、得,便体会了“不亦悦乎”

5、结合诸位圣贤:谢良佐,朱子、阳明先生、子仁的研习,这就是“学习学”:先模仿,照着老师教的去做。就像学太极跑、八段锦、太极拳一样,先要在外把动作模仿出来,才能慢慢体会内在的呼吸与内心的合一。从知道到作道,就是一个好方法到好习惯不断精进的过程。

6、学习,要用在事上练,用手脚去做,而不能只在心里、书本上学。用手脚做,一定是用肌肤去触碰,有肌肉记忆,有现场、现物、现实,才能知行合一。否则,外在的效法既使坐如尸、立如斋,如现在的所谓的健身房,大多数人只是外在健体,而非内在健身。

7、要想修习自己的本心,必也是日用常行在应事接物待中,日用常行。有了相当的积累,有了相当的改变,才能体会先生说的去人欲、存天理,去修习自己的本心,开始做减法。回到初心的心,跟出发前的初心不是一回事,因为它已历经沧海桑田,曾经沧海再为水,百战归来再读书。

8、先生将“学而时习之”的“习”新解为“习此心”特别到位。“学而时习之”即“明明德”:习明此心之本体,达于至善天理之呈现。同时要明白,道理就摆在那,顿悟很简单;但要功夫上身,要经“习此心”慢长的过程。

9、目悦色,耳悦声,心悦理。让心得到满足就是学问之道,是什么满足了我们内在的心?理义!即了悟大道,觉者,成佛。为什么今天孩子不爱学习?学问之道偏了,没让孩子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没有让他的心得到满足。

10、《传习录》中卷《训蒙大意》和《教约》,提出了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对今天的家庭儿童教育有非常高的针对性,一定要满足孩子学习的喜悦的愿望,不可为父母的欲望、私心杂念所累,回归本真的快乐,到了再细读。

11、说白了,觉悟、义理之学,一定是有其内心的大喜大悦。如牛顿言“我自己的这一生,就像一个孩童,在科学的海边玩游戏、捡贝壳,有满心的喜悦。”研究自然的奥秘,也是牛顿的义理之学。

12、人生就是如此,来此一遭,不要问我能得到什么,得到多少,而是能做什么?能做多少。做的多,体验的多,人生便多一收获与喜悦。这个道理越早让年轻人懂得越好!否则只求耳目之欲,与动物何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