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译论

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不要和层次不同的人争辩

道德经》里讲: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诸葛亮舌战群儒,一生经常与人辩论可谓雄辩之才,但是他却说:大辩不辩。辩论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辩!对待有些人,可能唯有沉默,才是最好的方法,沉默是金!

庄子在《秋水》篇里讲过这样一句话:夏虫不可以语冰。就是说不要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冬天的冰,这纯属浪费时间。因为它从来没有感受过寒冬,它从来没有体验过冰雪,在它的世界里只有春天的阳光和炎炎夏日,它永远都无法理解你所说的冰雪寒冬,这纯属浪费时间。

这就好像是给一个从未见过光明的盲人讲关于光的事情,你很清楚,你不可能说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光明,因为他从来没有体验过光明。

他可以了解光的理论,光是由什么组成,但那不是光的本身,他永远不会了解真正光是什么?光是不能被传达的,光是不可以言说的,它是一种经验。不可说,不可说啊。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译论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译论

(原)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论)老子讲:宇宙大道,没有固定形态,没有情感好恶,没有适当的名称可以恰当描述,它化生、鼓张起天地,使日月星辰自然运转,使万事万物自然生养,我找不到合适的名词来概括它,又不得不给它起一个名字以方便表达,勉强把它叫做“道”。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译论

(原)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

(论)这个“道”,有时浑浊,有时轻清,有时动态,有时静态。比如,天是轻清上升的,旋转动态的;地是浑浊积淀的,厚重静态的;男人是轻清的,好动的;女人是沉浊的,喜静的。或者从阴阳的角度来说:阳性,具有轻清,活泼,光明,放射等特征;阴性,具有静寂,积淀,黑暗,收敛等特性。万物都有阴阳,而阴阳都是道。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译论

(原)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论)降本流末,是从本源的形而上的层次,下降到形而下的精神和物质的层次,并且是一层层的流转下来,其表现就是折射、化生并不断衍化出万事万物。浑浊是从轻清的不断演化集聚而来,静态又是建立在动态基础上的相对状态。众生都在舍本逐末,幻海浮沉,随欲而行,从人的角度来说,有烦恼痛苦也有欢乐,但总是烦恼长久,快乐短暂;从“道”的角度来说,本末、浮沉、烦恼也好、快乐也罢,都无所谓好坏,因为这本来就是“道”的存在方式之一。如果,人能够长时间的处在清净、平衡静态的身心状态,那么他周围的环境、山河、天地世界也随之回归到清净平衡的本源状态,这也是道存在的另一种形式,最初的形式。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译论

(原)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论)人的元神本来清净,但是妄心却来扰乱,人的真心本来静寂,却被欲望拽离了方向,生出纷杂的妄念。如果人能掌控他的欲念,妄心自灭,真心自净,元神自然清明,自然而然,欲望不生,贪嗔痴三毒消灭。

(原)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三者既悟,唯见於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

(论)人们之所以没能神明清净,是因为妄心没有澄淀,没有遣散。那些能够遣散欲望的人,当他向内观察那些妄心虚念时,妄心自然溃散,无影无踪;向外观察欲望的因果得失的时候,会发现它本来从空中缘起,本质是空性的,无聊的;从旁观者的角度观察欲望的起灭,会发现,所欲求的东西,当你得到之后,又会有新的更大的欲求生起,如此相续,没有尽头,而已经得到的东西,也只是暂时寄存在你那里,终究会失去,它终究不会属于谁。这三方面都能领悟到,就会看到事物的空性,然而,空性的概念本身也是一个概念,也就不空了,进一步把“空”的概念也拿掉,空无所空了,空的对象以及空本身都没有了,连“无”的概念都拿掉了,就进入湛然的状态,同样的思维方式,把所谓的“湛然常寂”也拿掉,不执着贪求于此,欲念又怎么会再生起呢?

(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论)欲念不生了,才是真的清净。在这种真正清净心态下,待人接物时仍如常人,而内心一直处在这种清净的状态,就像一面镜子,事情来了,我会得体的回应,事物走了,镜子里一片清明,毫无驻留。能够做到这样,则渐渐契入真正的大道,我们把这叫做得道,虽然把它叫做“得道”,其实你本身没有得到什么,无论在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你都没有多出什么,但为了教会人们,方便表达,把它叫做“得道”;能悟到这些的人或动物、非人等,可以传给它真正的大道了。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译论

(原)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论)老子讲:聪明的人不会争强,因为他的心里有根,做人处事有自己的度,能掌控欲望情绪,而一般的人好胜,因为他妄心烦乱,情被欲牵;真正的道德是不纠结于道德本身的观念的,就像孔子说的“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随心而行事,而且自然而然的不会做坏事和不合适的举动,因为心正自然身正,而有的人,在心里时刻有把“道德准则”的尺子,在衡量自己和别人,过度执着于这把尺子,就会容易被道德绑架,这并不是真正的道德。众生之所以不能得道,因为有杂乱的妄心,有了妄心,就会惊扰他的元神,神明被障碍,就会执着于现前的物质环境和精神世界,就会产生贪求欲望,有欲望就有烦恼,上下求索,身心忧苦疲惫,精神被污染,甚至自甘堕落,在生死轮回中随波逐流,在浩瀚苦海中翻滚沉浮,距离真道越来越远,让人感慨叹息。而真正永恒的大道,领悟它的人自能领略,能够体悟真道的人,不会有烦恼,处在长久的清净中。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译论

�y��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