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

文章目录:

A、生命的终极智慧:找回自己的内心!

↑↑

距今已有将近500年的王阳明心学,对于现代人的生活到底还有什么意义?诚然,时代在变迁,但外在环境再怎么变化,人心却并没有两样。

看透和超越外在环境,从内心寻求强大的力量之源,这正是王阳明心学对于今天的最大价值。

比如,下面这直指当下之大“病”的四大人生智慧。

一、头看内心:世事惊涛骇浪,心是定海神针。

今天,心为物役似乎已是常态,外界的物左右了我们内在的心,以至于人们普遍感觉,物与幸福的增长不成比例。

其实,并不是我们的心脆弱,而是我们在追逐外物的过程中,将其迷失了。

王阳明曾说: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

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

许多信服王阳明心学的人,就这样生活在快乐之中,“素富贵,行乎富贵;素患难,行乎患难”。

也许今天的人们,很难理解我们中国人曾经这样心灵自由的生活过,内心有着如此充盈的感情。

请记住,无论什么时候,都没有人能替你看顾你的内心。

当下,许多人竭尽全力攫取财富,却不清楚自己的生活何以越来越迷惘纠结,日甚一日地充满挫折与焦虑,没有安全感和存在感。

而最好的救赎之道,就是把习惯向外追逐的目光收回来,关注放逐已久的心灵。

王阳明有诗曰:“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在名利场中奔波、与世浮沉的现代人,是到了找找自己定盘针的时候了。

二、认定了就做自己:没骨头,撑不起顶天立地。

我们常常感觉身不由己,自己的内心也被渗透而异化,某个时刻会突然惊觉自己越来越陌生;

常常感到自己正变得越来越冷漠、可怕、悲哀,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底线越来越低,操守越来越弱。

有人用现实和生存为自己开脱,这是说不过去的,因为你并没有到活不下去的地步,多少先贤也早已为我们垂范了穷达不堕、生死不移的骨气。

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背叛了自己的内心,丢失了自己的本心,没有坚持做自己。

王阳明曾对弟子说:“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他强调以高度自信的姿态屹立于世间。

良知人人都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怎样做,最可靠的还是听从自己的内心。

王阳明的一生,也是意志坚定、坚持自我、特立独行的一生。

在朱子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不能理解其本意,惊讶者有之,非难和指责者层出不穷。

王阳明曾这样形容自己的处境:“危栈断我前,猛虎尾我后。倒崖落我左,绝壑临我右。我足复荆榛,雨雪更纷骤……”

到了嘉靖元年(1522年),王阳明已经是平定藩王之乱的大功臣,却依然遭受其他官员的攻击。当年进士考试由礼部负责出题,策问题中涉及心学,出题人暗中希望考生指责王阳明,可见王阳明的处境之艰难。

尽管如此,王阳明在压抑自我、反省己过之后,坚信自己的学说正确、明澈——“在今只信良知真是真非处,更无掩藏回护,做得‘狂者’。使天下尽说我行不掩言,吾亦只依良知行。”

这让我们看到,心学的一大真谛,内心力量的源泉所在,正在于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实的自己。

这不是我行我素、恣意妄为,而是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是一种骨气和硬气。

这其中,既有当下人心危机的根源,也有对治的药方,心病还须心药医。

三、工作就是修行:不努力工作,是最大的无良。

王阳明曾对一个感慨政务缠身的官员说:心学不是悬空的,只有把它和实践相结合,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我常说去事上磨练就是因此。你要断案,就从断案这件事上学习心学。

例如,当你判案时,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不能因为自己的事务烦冗而随意草率结案。

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

凡人眼中,工作是工作,修行是修行。工作是为了糊口,与其有关的词汇是“乏味”“机械”“劳累”等,充满了俗世气味;

而修行是“高大上”的,与其有关的词汇是“心灵”“修道”“正果”等,“修行”两个字本身就给人远离尘世的超脱之感。

俗人眼中,修行应是找个深山老林,最好是有古庙静寺,静坐,练练瑜伽,读读佛经,深呼吸,或是朝拜宗教圣地,比如去海拔5000多米的西藏佛教神山冈仁波齐,冒着生命危险转上几圈。

这种修行方式在王阳明看来就是“着相”了,矫揉造作,为修行而修行。

他认为,工作就是修行,工作情境就是最好的修行之地,工作越繁重,修行的时机越好。

王阳明对“工作中修行”的解释是:在工作中自然而然地按照良知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无旁骛。你在工作中的表现如何,良知轻而易举就能知道。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

号称吃透“阳明心学”的日本经营大师稻盛和夫说,工作中修行是帮助我们提升心性和培养人格的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方法。

我们去用心工作,就是用工作来磨练我们的心,提升了我们的灵魂层次,光明了我们的良知。

工作中修行,就如同走路,应边走边认,边问边走,在路上体认良知,最后必能抵达目的地——良知的光明。

一个人最大的无良就是不能尽职,因为它是对你良知的背叛,同样也会把你的人生带入深渊。

安心工作、努力工作吧,那就是你的修行。不仅是你事业的路,也是你人生的路。

四、人忙心不能忙:不做红尘俘虏,不成欲望奴隶。

王阳明的弟子欧阳德曾经问过他一个极为现实的问题:“寻常意思多忙,有事固忙,无事亦忙,何也?”

欧阳德意识到,使内心凝定是很难做到的,在日常生活中,心意多处于烦乱的状态,有事的时候固然忙,无事的时候也忙。他寻求王阳明,是想从先生那儿得到一个答案。

“忙”是一种现实的存在,事务繁杂,逼使着人投入其中,身体得不到休息,是一种忙;而心烦意乱,时刻充满各种杂念紊思,得不到片刻的宁静,也是一种忙。

王阳明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

若主宰定时,与天运一般不息,虽酬酢万变,常是从容自在,所谓‘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相比古人,生活在今天的人要忙得多。无论是身体,还是心灵,都时刻得不到休息。以至于许多人都迷失了自己,丧失了自我。

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现代人无时无刻不处于一种焦虑、急躁、浮泛、灼热的状态之中,哪怕是有了闲暇时间,也要么不知道如何有效地支配,要么处于心绪烦乱、无所适从之中,所谓的空虚、无聊。

考量王阳明关于“忙”的相关论述,我们不难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首要原因便在于欲望的膨胀。是欲望蒙蔽了自己的心,而失去了心中主宰,于是只剩下不停奔忙。

节制欲望可以让我们的本心更加真切,重新拥有身心的主宰。

这样即使在不得已的繁忙和压力之下,也能更加从容、高效、有效地处理诸多工作和生活问题,人忙而心不忙。

活着的最好状态是什么?最好的词,是:从容。

不急不缓,淡定悠闲。事再大也举重若轻,事再多也有条不紊。

用做事去修行,用心境安生活。这就是从容的活着。

似乎高高在上,似乎遥不可及。

王阳明则告诉我们,一切的秘密也不过是三个字:心不动。

"心不动"的秘密也不过是一句话:收回向外追逐的目光,重新发现内心的良知,并依之而行。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B、修炼强大内心的神奇智慧

↑↑

王阳明曾经是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一直铭记在我们的心中,心学曾经是一门风靡天下不论是在明清时期还是现今中国,还是在近代以来的日本,这都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而在当代中国,假如你在大街上做一个问卷调查,问一问王阳明是谁以及心学在讲什么,也许在100个人中都不见得有一个人能答得上来,这是为什么呢?

是古人的思想学问,智慧已经过时,对今天的我们依然毫无意义,还是我们的生活已经非常美好,人格已经十分完善,内心已经足够强大,生命的潜能都已实现,每一天都活得超级有幸福感,所以不需要思考自己的人生还缺少什么,更不需要了解古人的生活。智慧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倘若你的情况是后者,那么我要恭喜你,你不需要看这本书了,因为王阳明心学就是一门,让你的生活品质更高人格更完善内心更强大幸福感更深。更能实现各种生命潜能的学问,假如你拥有这种人生,那当然不需要阳明心学了。

然而,如果你觉得自己的人生还不够完美,心灵还需要滋养,精神境界还需要提升,或者你认为古人的生命智慧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失去价值,那么正是你现在所需要的,我希望通过这篇短文一起来探讨一下阳明心学。

顾名思义,心学就是研究新的学问,古人所谓的心是一个很广义的概念,大体包括我们今天所说的心态观念思想心灵精神人格等等,总之,心学就是心灵之学,可是我们为什么需要心灵之学呢?

我们处在一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利用自己的智慧,创造了空前繁荣的物质文明,竭力让生活中的一切都变得更为便捷高效和舒适,作为人类文明的一员,毕竟没有人希望自己生活在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然而遗憾的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社会并没有像我们配套提供人生的意义。

便捷高效和舒适的生活也不等于幸福本身,这就是现代文明的先天病症,它导致的临床表现就是我们想尽一切办法追求富裕的物质生活,却日渐荒芜了自己的精神生活,我们已一种永不餍足的姿态,占有了越来越多的外物,却任由自己的心灵陷入一场日益严重的饥荒,其结果就是地球上的每个国家都在疯狂的追求经济发展。

却基本无视,国民的幸福指数,每个人都在竭尽全力地攫取物质财富,却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为什么会变得越来越痛苦迷惘和纠结,并且日甚一日地充满了挫折感不确定感和不安全感。要治愈这种文明病,最好的疗救之道,就是把我们习惯向外追逐的眼睛转回来,开始关注被我们自己放逐已久的心灵。

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 做人的学问没什么特别的,就是把习惯放纵的心收回来而已,而王阳明的心学正是求其放心之选,因此,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之所需,也是每个人之所需,一个人活得成不成功,也许可以用财富的多寡和事业的大小来衡量,但是一个人活得幸不幸福,却很难用外部指标去判定,只能由每个人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用句通俗的话说,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在这一点上,生活中最好的例子就是婚姻。

婚姻生活是否幸福,由外人通过有房有车或无房无车去判断,通常并不靠谱,只有当事人自己的感觉才算数,所以,如果一个人的心灵是健康的,那么不需要亿万家资和丰功伟业,只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他就会感到幸福,反之,如果一个人的心灵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那么即便让他成为世界首富,成为所有人眼中的天之骄子,他本人也不一定会感到幸福,由此可见,一个人的心灵状态是与他的人生幸福直接相关的,那么什么样的心灵状态才算是健康而良好的呢?

我们又该如何达到?这种状态呢,要判断一个人的心灵状态是否健康良好,最简单的标准就是王阳明经常引用的中庸里的一句话,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一个人无论处在怎样的境遇之中,富贵贫穷,顺境逆境,都能保持自在安详,自得其乐的心境,说白了就是不管混得好不好,都始终保持内心强大,做到这一点就可以称为君子。

而要想获得这样的心灵状态和精神境界,就必须通过两个字、修行;世人对修行通常有误解,以为只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才是修行,或至少是远离尘嚣,参禅打坐才叫修行,事实上,修行的正确定义应该是修正自己错误的心态和行为,既然如此,那么置身于万丈红尘中,恰恰比躲到深山老林更有利于修行,也更能见黜修行的功夫。

道理很简单,如果外在环境十分单纯,你怎么有机会检验自己的心态和行为是否正确呢?只有自身在复杂的环境下不断与他人社会互动,一个人才更有可能发现自己心态和行为方面的种种毛病,从而加以修正,此外,也有不少人认为修行是宗教人士的专利品或归属于宗教信仰范畴,这也是一大误解,除非你认为自己的人格已经足够完善,人生已经非常完美,否则你就必须修行,这个道理也很简单,连我们住的房子都要维护,开的车子都要定期保养,你凭什么认为你的心灵不需要修行呢?

今天的中国,很多人之所以活得没有幸福感,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大多数中国人都不懂修行为何物。从而疏于照看自己的心灵,心灵是幸福的感受器,而健康和良好的心灵状态则是幸福的直接源泉。因此,如果我们对于心灵的运作机制一无所知,对于心灵与人生的关系全然懵懂,任由自己的心灵家园常年抛荒野外,那无异于亲手斩断了,我们与幸福之间天然具有的联系,那么,修行要遵循怎样的标准呢?

对此,王阳明和所有宋明理学家一样,其标准只有六个字,“存天理,去人欲”,这是儒家文化在中国近现代以来遭到最严厉批判的六个字,也是宋明理学包括阳明心学被误解乃至曲解的最严重的地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天理通常被解释成封建礼教,而人欲往往被理解为人的基本欲望,倘若如此,存天理、去人欲,当然就是这种严重扼杀人性的错误观念。

正是基于这种理解,才有了近100年来无数国人对宋明理学的口诛笔伐,事实上,天理绝不是封建礼教,在朱熹那里,天理指的是宇宙法则,在王阳明这里,天理指的是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心即理,同时人欲也决不是指人的基本欲望,如衣食住行之类,而是指那些越出法律与道德边界的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因此阳明心学对,存天理、去人欲的正确解释就应该是,一方面我们要了解更多的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去除内心世界那些不合理不正当的欲望,这才是阳明心学提供给我们的修行指南,更是我们获得心灵健康的唯一途径,也是我们通往幸福人生的必由之路。

其实,上述理念并非宋明理学家或王阳明的个人专利,在现代经济学中,有一个简单却含义深远的幸福公式,幸福等于效用除以欲望,效用是个比较抽象的词,大致可以理解为所得,比如你得到一个馒头,吃下去会有肚子饱的效用,得到了一辆汽车会有省时便利的效用,听了一场音乐会会有心情愉悦的效用等等,在这个公式里,幸福与效用成正比关系,在欲望既定的情况下,你的所得越多,幸福感越强。

同时,幸福与欲望却是成反比关系,在所得既定的情况下,你的欲望越小,幸福感越强,从这个公式,我们不难推出通往幸福的两条途径,一让自己的欲望保持不变,同时不断增加所得,二让自己的所得保持不变,同时不断减少欲望,很显然,不管你想通过哪个途径获得幸福,有一点是共同的,你不能让欲望无节制无止境的膨胀,因为不论你的所得如何增加,只要你的欲望一直在膨胀,你的幸福感就只会越来越小,反之,无论你的所得是否增加,只要你的欲望一直在减少,那么毫无疑问,你的幸福感只会与日俱增,这个简单的经济学原理,其实也是中国儒释道三家,包括阳明心学一直在告诉我们的一条。

幸福学原理,只可惜今日国人常常把这样的原理视为老生常谈,或者斥之为迂腐,从而抛诸脑后,所以在今天的中国,很多人都会遭遇这样的困惑,我明明一直在打拼,收入也逐年增加,可是我的幸福感为什么没有得到相应的提升呢?答案很简单,你忽视了自己的心灵修行,从而丧失了对内心欲望的掌控,换言之,当你的欲望膨胀的速度远远超越了你的收入增长的速度。你就与近在咫尺的幸福擦肩而过乃至背道而驰了,当然,阳明心学教我们节制欲望,并不是要我们放弃一切,他只是告诉我们要获得幸福,你尽可以在效用所得上做加法,但同时必须在欲望上做减法。

倘若如此,你的幸福指数一定会稳步提升,理论上讲,即便你的收入一直没有增加,只要你通过修行把自己的不良欲望减少到最低,那么你的幸福感就会趋于无穷大,就是心学能够让你了解心灵的运作机制,洞悉宇宙与心灵共通的法则,进而找到人生的意义,获得你本应拥有的幸福。

我们要学习佛教禅宗西方哲学心理学量子力学等貌似与心学无关的诸多知识和理念来解析阳明心学。而是给读者提供更多的参照系,希望能通过古今中外不同智慧的比较和相互印证,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