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戏说黄公望,“淡泊”的人生哲学,传世的千古名作。

戏说黄公望,“淡泊”的人生哲学,传世的千古名作。

说起黄公望,估计很多人都有点陌生,但是对于《富春山居图》这幅画,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而黄公望便是《富春山居图》的创作者。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又号大痴道人,今江苏常熟人,元代著名的画家,“元四家”之首。黄公望擅长山水画的创作,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创作了属于自己的的绘画风格,后人称其为“浅绛山水”,就是指淡彩山水画,即以墨色为主,花青、赭石二色为辅,呈现出“素雅青淡,明快透澈。”的特点。明张丑《清河书画舫》评述黄公望绘画特色,称:

“大痴(黄公望)画格有二:一种作浅绛色者,山头多岩石,笔势雄伟;一种作水墨者,皴纹极少,笔意尤为简远。

清代沈宗骞在《芥舟学画编》也曾经中说过:

“浅绛山水,则全以墨为主,而其色轻重之足关矣。”

黄公望最出名的作品便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的《富春山居图》,《富春山居图》为纸本水墨画,宽33厘米,长636.9厘米,黄公望用其“虚灵”的线条,勾勒出了一幅江水茫茫,水天一色,树木葱郁,峰峦竞秀的美丽富春山水图。后世人称这幅画为“右军之兰亭”,山水画第一神品。董其昌称道,“展之得三丈许,应接不暇。”

戏说黄公望,“淡泊”的人生哲学,传世的千古名作。

《富春山居图》剩山图卷

而今天,我们便从这幅画走进黄公望的一生。因为,黄公望的这幅《富春山居图》不只是一幅出色的山水画,更是黄公望对自己一生的回顾与领悟。

年少时胸怀大志,意气风发,青年时满怀希望,入仕做官,然而,47(46)岁时,却受到官场的牵连,被迫入狱,这对于少有大志,才华横溢的黄公望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几年后,黄公望从狱中出来,这时候万念俱灰,心中迷惘的他加入了当时盛行的全真教,以替人算命卜卦为生,尔后50岁的他开始潜心学习山水画,当他成名的时候已经是70余岁,直到82岁,他完成了《富春山居图》,但是随手便将这幅第一神品的山水画送给了他的师弟无用。

我们在欣赏《富春山居图》时,会看到画中的山峰连绵起伏,有高峰,也有低谷,这正如同黄公望的一生,在达到人生高峰的时候紧接着便会迎来人生的低谷。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呢?

在这幅画里,我们能看出82岁的黄公望已经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一种大彻大悟的感觉,他已经不是去简单的画一幅所谓的山水画而已,而是在里面融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自己的人生哲学。

年轻时步入仕途意气风发,达到人生的高峰,然而47(46)岁却遭受牢狱之灾,落入人生的谷底,50岁时他开始修习山水画,又再一次的达到人生的高峰。

82岁的黄公望对人生有了一种“淡泊”,这世上的许多东西他经历过了·,他也懂了,福兮祸兮,否极泰来,有些东西,不需要过于在意, 过于执着。所谓,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常常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转折点,有时候,峰回路转的人生,过于执着往往会害了自己。

“淡泊”处之何尝不是一种人生哲学。

戏说黄公望,“淡泊”的人生哲学,传世的千古名作。

神童、入仕、入狱

黄公望原名叫陆坚,由于家里面过于贫穷,便把他过继给永嘉府平阳县黄氏为子,自幼便天资孤高、博学多能、少有大志。但却一直没有得到机会出仕。

彼时的元朝废除了科举制,想要入仕为官相当困难,但是凭借着自己的才能,黄公望还是得到了浙西廉访使徐琰的赏识,担任浙西廉访司书吏,后来调到大都,在御史台下属的察院担任书吏。

黄公望因为在任上官位太小,没有留下多少的政绩,这时的黄公望已经慢慢产生了迷茫,因为现在的生活与他幼时设想的不一样,于是,他每天把注意力与精力放在游览大都的风景和结识朋友上面,本以为这一辈子就这样度过了,谁知,一场政治风暴却将黄公望送进了监狱。

当时,元朝贪官张闾下江南任意敲诈,剥削百姓引起农民起义,当时皇帝为平民愤,将张闾下狱查办,黄公望虽然无辜但最终也被送进了监狱。

在狱中,黄公望崩溃了,他已经47(46)岁了,本以为将要安安稳稳的过完这一生,没想到却落下个如此下场,想一想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如今的自己渐渐地陷入绝望,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崩溃。

而最令他崩溃的是,在狱中的时候,元朝第一次科举考试开始,而他却无缘去参加科举,虽说这次科举考试不过是为了粉饰太平而已,但是确是黄公望这些读书人的一次希望,然而,黄公望却连一次机会都没有。

在强烈的刺激下,黄公望的思想发生了严重的变化,他现在只想归隐山林,不在入仕做官。

戏说黄公望,“淡泊”的人生哲学,传世的千古名作。

修道、卜卦、绘画

过了几年,黄公望从狱中出来了,他不在想着入仕为官,他已经深深地知道了官场的黑暗与可怕。他在思想上也越来越接近佛道玄学,而这时候,有一个宗教流派吸引了黄公望的注意力。那就是全真教。

在当时,全真教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最大,有许多儒士都渐渐的加入到了全真教当中。

而黄公望之所以加入全真教,与其朋友的引荐也有很大关系,当时黄公望有许多朋友也都加入到全真教中。

不得不说的是,黄公望在加入全真教之后慢慢从自己的迷惘中走了出来,重新激发了黄公望自身的思想,使得黄公望完成了一次自我精神思想上的觉醒,将儒、道、释的思想和融为一。

黄公望在当时游历四海,途中以卜卦为生,所来求卦之人,皆是心有所念之人,内心执着于某些事情而烦恼,痛苦,想要寻求封建神学的的东西来解决自己的这种烦恼,但无非是放下自己的执念。

为人卜卦,使得黄公望对人生的思考,慢慢的转变成了自己“淡泊”看待一切的人生哲学。正如求卦之人,千百种人,无非都是苦于自己内心的执念而已。

黄公望50岁学作画,第一件出名的而作品是73岁时《天池石壁图》,然后是八十一岁的《九峰雪霁图》,接着便是八十二岁时所画的《富春山居图》。

黄公望学画时,在绘画理论以及绘画画法上受其影响最大的是赵孟頫,黄公望也曾提到过。

“经进仁皇全五体,千文篆隶草真行。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

可见,黄公望对赵孟頫极其崇敬,赵孟頫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上承两宋画风,下启元代新风。后来,黄公望又受到董巨、荆浩、关仝的绘画理论的影响。清代的《松壶画忆》中记载:

“大痴披麻皴多横点,碎石处不过七八点,峦上四五点而已,此洪谷子法也。”

意思是黄公望继承了荆浩笔法,但最后自己推陈出新,创造了属于自己的绘画风格。

戏说黄公望,“淡泊”的人生哲学,传世的千古名作。

游山、玩水、归隐

黄公望后半生的生活内容是云游四方,游山玩水,作画赏景,他的足迹踏遍了吴越两地,先后到过常熟、无锡、松江、南京、杭州、湖州、嘉兴、绍兴、富阳等地。

这时候的黄公望尽管遭遇人生厄难,但是他却一直保持着充满希望,诙谐、洒脱、乐观的个人形象。在经历种种事情之后,他的思想开始了觉醒。

“身有百世之忧,家无担石之乐;盖其侠似燕赵剑客,其达似晋宋酒徒,至于风雨塞门,呻吟盘礴,欲援笔而著书,又将为齐鲁之学,此岂寻常画史也哉。”

其后,黄公望游历富春江,开始绘画《富春山居图》。

富春江千百年来流传不息,在这个地方,有着自身独有的历史记忆,这也是黄公望之所以绘画《富春山居图》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东汉初年,有一个人叫做严子陵,他与光武皇帝刘秀是同学,刘秀登基后,多次邀请他进京为官,但是严子陵却跑到富川江去钓鱼去了。在后世,有许多文人墨客都到过富春江,看着美丽的江景,想到严子陵的淡泊名利、不慕权势。范仲淹曾写下: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以此来赞誉严子陵。

来到富春江的黄公望想到自己的余生又何必执着,只不过徒增烦恼而已。

在《富春山居图中》,有八个人物,他们有的是樵夫、有的是钓鱼翁等等,在黄公望看来,他们都是隐居在此的隐士,他们都是富有才华之人,但却甘愿隐居如此,南宋灭亡,他们隐居在此,保全了自己得生命,不失为一种人生智慧。

黄公望在画完《富春山居图》后,也开始了自己的隐居生活,他隐居于杭州西湖之西的筲箕泉,过着淡泊平和的愉快生活,晚年的他,精神世界得以放空,每日与好友作画赋诗,好不快活。

荆浩关仝善山水,大痴继作非俗史;

技艺毕给世称贤,图画乃其余事耳。

筲箕泉头月苍苍,蝉蜕秽浊凌风翔;

斯人九原不可作,泚笔题诗增慨慷。

抱负、迷惘、觉醒

黄公望可以说是大器晚成的代表,年少时虽说步入仕途,却一直只是做了一个小官吏,后来又受到牵连入狱。但是,最终的他却成为了一代绘画大家。

人生就是这样,有起有伏,有高有低,我们所做的就是不要过于执着,心有执念,中不得终,要学会“淡泊”处之,这是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为我们留下来的人生智慧,他将他的一生都画在了此图中,涌动的富春江就如同他那此起彼伏的人生一样,他画尽了山水的起伏,他也道尽了自己的一生。

此外,大量的留白也是《富川山居图》的一大特点,这也如同我们的人生一样,需要有很多的留白才能更加精彩,美妙。

黄公望之所以被后人称赞,备受推崇,绝不仅仅是他那独特的绘画风格,更多的是他将自己的一生,以一副画卷的形式记载了下来,同时,更重要的是,他将自己的“淡泊”的人生哲学也通过这幅画记载了下来。绘画融合了自己的人生哲学,就如同给这幅画赋予了自己的灵魂。

戏说黄公望,“淡泊”的人生哲学,传世的千古名作。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局部

建议心有迷惘的朋友有时间可以去欣赏欣赏这幅传世名画,或许你会从中领悟出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