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211《传习录》下陈九川录15

211《传习录》下陈九川录15

【原文】

        九川问:“自省念虑,或涉邪妄,或预料理天下事,思到极处,井井有味便缱绻难屏。觉得早则易,觉迟则难。用力克治,愈觉扞格。惟稍迁念他事,则随两忘。如此廓清亦似无害。”

        先生曰:“何须如此,只要在良知上着功夫。”

        九川曰:“正谓那一时不知。”

        先生曰:“我这里自有功夫,何缘得他来?只为尔功夫断了,便蔽其知。既断了,则继续旧功便是。何必如此?”

        九川曰:“直是难鏖。虽知,丢他不去。”

        先生曰:“须是勇。用功久,自有勇。故曰‘是集义所生者’。胜得容易,便是大贤。”

        九川问:“此功夫却于心上体验明白,只解书不通。”

        先生曰:“只要解心。心明白,书自然融会。若心上不通,只要书上文义通,却自生意见。”

【译文】

        九川问:“我反省自己的思虑,有时候是邪念妄念,有时候是思考平治天下,想到极处,沉醉其中,津津有味,便难以摈去。觉察得早的话还好些,觉察得越晚就越难以去除,越用力克治,阻力越大。只有去想其他事,才能忘掉。我这种清除思虑的方法,似乎也没有坏处。”

        先生说:“何须如此,你只在自己良知上下功夫就行了。”

        九川说:“我说的正是那良知没有醒觉的时候。”

        先生说:“我这里自有功夫,怎会需要你再找其他方法呢?功夫间断了,便是遮蔽了良知。既然功夫间断了,接上就是,哪需要去找别的办法呢?”

        “那真是一场鏖战啊!心里明白,却又去不掉。”

        “这就需要勇气!用功时间长了,自然就有勇气。所以孟子说这是集义所生。到时候能轻易战胜妄念,就是圣人了。”

        九川问:“这致良知的功夫,心体上倒是明白,但是解释不通书上的文句。”

        先生说:“只要你以心解之,谁让你解书。心明白,书自然融合。如果心上不通,却要把那书的文句搞通透,那反而生出事来。”

【浅谈】

1、这正是今人常说的“读了很多书,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原因。先生说,不要找借口,要找办法,首先要勇,知止而后勇,也就是集义而生。

2、其次是笃行。一切学习的目标都是学以致用。过不好这一生个,那学问不如不学,学了反而徒增烦恼。

3、所以,一切的学都是为了焕醒良知,即让心那一点灵明自己重新归位。同频共振,心与道相通,一切迎刃而解。

4、当然,人有八万四千烦恼事,便有八万四千种法门与之相应,读任何古圣先贤的书籍都是可以的,如“诗书易”、“四书”、老庄,都可以,自己喜欢什么就从哪里入手。

5、比如九川讲这种“转移”的方法,也是一方便法门,碰见焦虑、抑郁,找事做,找高兴的事去想,找高兴的去关注,这是常用的“转移”,把自己从沉湎的念头里拔出来。

6、当然,先生的方法最直接,如禅宗的棒喝,明心见性,直达内在的良知,如老子言“浊以止静之徐清”。去沉淀、去觉知,今我也越来越喜欢先生的这个方法。

7、另外,读书是以书为镜,观照自己的内在,然后把自己的心搞通。如果心不通,却要把那书搞通,反而会给自己搞出更多事。读书之病就在这里了。

8、所谓“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也可以说,读书是为了自己的心通透,不是为了把书弄懂。心通了,书自然就懂了,甚至你比那作者的境界还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