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封神》上三百六十五路诸神,其实是《水浒》上的此人出现的

在明代神魔小说《封神演义》中,姜子牙被元始天尊派下山辅佐明君周武王姬发反商伐纣,代理封神,推翻商纣王后,奉法旨敕封三百六十五路正神,自己无福成正果,只能得享人间富贵。

《封神》上三百六十五路诸神,其实是《水浒》上的此人出现的

姜子牙封神这件事情自然是小说杜撰出来的故事,要说对中国道教神仙体系的起到定型作用的人,应该是北宋皇帝赵佶,就是那个喜欢画画的文艺皇帝,也是四大名著《水浒传》中的那位道君皇帝。

《封神》上三百六十五路诸神,其实是《水浒》上的此人出现的

跳出三界、不在五行、长生不老、成为永恒存在的“神仙人物”,可以说是我国所独有一种文化现象,春秋战国时代,王权衰落,诸侯争霸,政权不断交替,学者们便周游列国。在对人、事及社会的广泛探讨中,人们不再崇信ˇ天道ˇ,进而在如何统一天下、治理国家、教化民众等方面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学派。这些学派被统称为是诸子百家,其中以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十二家流传最广。

《封神》上三百六十五路诸神,其实是《水浒》上的此人出现的

在道家系统中,老子的思想发展到战国时代,形成了两个主要学派,即黄老之学和庄学。两者都继承了老子的道论,但又加以不同的发展。就黄老之学来说,它使老子的道论向着更积极的方向发展,引出了一系列社会政治准则;而庄学则把道演化成了一种新的流派,叫做方仙道,他们以神仙崇拜为独有特点,追求如何突破生死大限,实现个体永生,他们的神仙方术与贵族永享荣华的奢望相吻合,故多流行于权贵之中

《封神》上三百六十五路诸神,其实是《水浒》上的此人出现的

从战国中後期到汉武帝时,神仙家与帝王相与鼓动,掀起中国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药的事件。齐威、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及不死之药。

《封神》上三百六十五路诸神,其实是《水浒》上的此人出现的

汉武帝后独尊儒术后,但又崇信神仙。这时,方仙道开始与黄老学相结合,言神仙者都托名之说,行成黄老道,由原来的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兼容孔孟的儒家思想,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涵盖墨家尊天明鬼、兼爱互助和科技方术等思想与内容;以《易经》为基本经典,易学理论渗透到神学哲学、符箓丹道和斋醮科仪各方面;先秦道士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封神》上三百六十五路诸神,其实是《水浒》上的此人出现的

汉魏两晋时期《太平经》的出现,既确了道教最早神仙体系的出现,但这时候的神仙谱系比较粗疏,呈现初创时期的原始状态,所创神灵也很少,除称老子为太上老君,唯有造构了天、地、水三官之外,就不见造构他神。

《封神》上三百六十五路诸神,其实是《水浒》上的此人出现的

南北朝时期,道教大量造构神仙谱系,出现了天神、地祇、仙真、但由于南北朝时期,道教各自道派信仰的神仙不一样,各派所奉最高神不一致,比如五斗米道(天师道)、楼观道一直奉太上老君为最高神,而上清派、灵宝派则奉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或称灵宝天尊)为最高神。这种情况也是不利于道教传播的。因此道教为了继续发展,乃仿照佛教的“三身”说,将各派所奉的最高神糅合在一起,组成能共同接受的最高神,这也是三清”的雏形。

《封神》上三百六十五路诸神,其实是《水浒》上的此人出现的

唐朝尊老子为祖先,封老子为“玄元皇帝”、“圣祖大道玄元皇帝”、“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圣祖庙(老子庙)遍及天下。因此,唐代前、中期道教宫观中,仍只有元始天尊殿或老君殿,而无三清殿。中叶以后,三清正式出现,并且出现新增了、玉皇、紫微大天帝、北斗九星君、三官、五帝、九府四司诸君、六十甲子本命星君、玄中大法师、三天大法师等神仙

《封神》上三百六十五路诸神,其实是《水浒》上的此人出现的

宋朝宋徽宗尊信道教,可以说是信到骨子里面,他的生日是五月五日,道士认为不吉利,他就改称十月十日;他的生肖为狗,为此下令禁止汴京城内屠狗。君臣之间侧论道家神变之事,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下令编写的“道史”和“仙史,这也是也是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道教史和道教神化人物传记,在宋徽宗的不断支持和命令下,林灵素所作的“编排三界圣位”的工作,对道教神仙谱系的最后定型起了重要作用,南宋道教神仙谱系也是由林灵素所编排名单改成三百六十分位神仙的道教神仙谱,最终编定时期道教神仙谱系。

《封神》上三百六十五路诸神,其实是《水浒》上的此人出现的

按其性质、品第,可分为以下十一个等次:

(1)三清、四御;

(2)南极仙翁、东极救苦天尊、木公道君、金母元君及三十二天帝;

(3)十太一、日月五星、北斗、二十八宿星君;

(4)五帝、三官、四圣;

(5)历代传经著名法师;

(6)魔王、神王、仙官;

(7)五岳及酆都地府诸神;

(8)扶桑大帝及水府诸神;

(9)天枢院、驱邪院雷府等部主宰及诸神;

(10)各种功曹、使者、金童、玉女、香官、吏役等;

(11)城隍、土地及所属神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