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老子之“道”是否源于《易经》?(老子是否存在)

老子,名聃,春秋时代楚国人,是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是道家的创始人,其代表作为《道德经》、亦称《老子》。

老子之“道”是否源于《易经》?

论语》和《老子》皆源于《易经》,《易经》就像一株大树,《论语》和《老子》都源于此,无非同途而殊归。儒家主要发展《易经》的乾卦、震卦、离卦、巽卦,所以重视积极有为,刚健处世。强调乾卦的自强不息,偏好离卦的如日中天,奉行震巽的雷厉风行,所以他们主张竞争,强调奋斗,积极处世。老子道家主要发挥了坤卦、艮卦、坎卦、兑卦四个卦的精神,所以他们崇尚坤卦的柔顺,强调坎卦的水柔,突出艮卦的知止,重视兑卦的善悅,所以道家性顺善柔,知止知足,因而宽容厚道,谦让不争,知足常乐,和悦面善,主张避世无为。

儒家发展了《易传》的“形而下者,谓之器”,就是重实物,而道家则发展了《易传》“形而上者,谓之道。” 即贵虚无,从而对儒道两家的唯物及唯心的世界观产生了分水岭一样的影响。

《老子》哲学思想根源于《易经》

《老子》的道,指宇宙本体论,即指天地万物的本源,关于宇宙本体论的探索,在《易经》时代虽然还没有达到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程度,但《易经》易经通过阴阳爻的变化即乾天坤地八卦反映了万物本源于天地阴阳变化的概念,为《老子》天道观奠定了基础。

老子之“道”是否源于《易经》?

《易经》之后,孔子强调以国事人事为核心的人道观,而《老子》则发展了天道观,《易经》则是人与天地、社会相统一的三才观,并以氤氲本体突出了“有”本体观,奠定了古代中国哲学本体论的唯物观基础。

《易经》强调“有”,《老子》突出“无”,共同把古代世界本源的探索推到了高峰。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源于《易经》

首先,《老子》变易观渊源于《易经》,《易经》最重要的观点是变易观,《易经》通过三百八十六爻有规律的变化反映了天下的一切事物都在不停的运动着、变化着和发展着。这一观点使《易经》成为古代辩证法的开山,对古代辩证法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老子》变易观虽然丰富,却远不及《易经》先进,《易经》的变易观极为强调变新、日新,而《老子》的矛盾观继承了《易经》的矛盾原理。《易经》的矛盾观是以阴阳对立统一为核心的矛盾观,并以阴爻“——”和阳爻“—”为提现,奠定了古代的矛盾法则。《老子》的矛盾观继承了《易经》的矛盾观,并作了丰富的阐述,如曲与直、祸与福、柔与刚、生与死、弱与强、正与反------但在矛盾的转化方面,《老子》却和《易经》大相径庭,《易经》强调积极的变化,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老子》过分强调自然,轻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作用在矛盾转化中的重要意义,所以在这一点上远不如《易经》的积极主动,从而导致了《老子》的消极人生观。

老子之“道”是否源于《易经》?

《老子》的中和观与《易经》

《易经》中强调中行、中和及中正,并通过爻辞和卦辞反映了这一原理,奠定了古代中和观和平衡观的基础,对儒家的中庸之道及道家的“冲气以为和”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所不同的是,《易经》的中和观强调阴与阳和、刚与柔和,而《老子》则偏于阴与阳平、柔与刚平。《易经》强调健,突出刚,《老子》则看重顺,崇尚水。《易经》的中和观是在突出“有为”宗旨上的中和,所以强调革命、自强、刚健奋发、奋斗------而老子则主张柔弱胜刚强和以柔克刚的和谐,而非弱肉强食的竞争。包括主张让、守、退、待、不争、不斗、屈曲------旨在以退为进、以守为攻,从另一方面取得社会的和谐、人际关系的平衡。所以不管他是消极或是积极的,都是和谐所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