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普通山村,凭啥建有城隍庙,且保持千年。衙前村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在洛河南岸闲逛,路边的一座小庙吸引了我。

其貌不扬的小山村,怎么会有城隍庙呢?虽贵为城隍庙,却又如此寂寂无名?

一城之中,谁最大?当然是城隍爷!有城必有城隍爷。

城隍爷供奉在哪里?一定是城隍庙。每一座城池,城隍庙就是这座城池阴阳两界的保护神、善恶的裁判官。既护佑城池,又惩恶扬善。

古时,一座城池是离不开城隍庙的。而城隍庙就是城隍爷的宫庙。

普通山村,凭啥建有城隍庙,且保持千年。衙前村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没有城池的“城隍庙”,却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

洛河从卢氏县城南流过,洛水拦河成湖,河南新修得209国道平整、宽阔。在国道未修以前,自东向西贯穿南岸的公路是028县道,依次穿过南窑、衙前、庵底、照村等村子。

其中最大的村子叫做衙前村,又分为大衙前和小衙两个自然村,东面的村子要小一些,所以叫做小衙前,也叫东衙前。城隍庙建在大衙前的村中间,虽然是坐北朝南,但地形所限,而只能背依洛水,面对文山,有别于传统的依山傍水。

但因为是县乡道路,陈旧的水泥路面年久失修。而附近正在大面积施工,建火车站,建医院等等,本就不大的城隍庙门窗上落满厚厚的尘土。

普通山村,凭啥建有城隍庙,且保持千年。衙前村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城隍庙不大,只有一间房子大小,传统的豫西农村“墙倒屋塌式”构架,普通的墙壁上刷着红漆,屋顶是普通的灰瓦,只是前檐滴水和房脊上的瓦当显露出一些古典的样子。而最暴露其年龄的是没有刷漆的山墙,是几十年前比较通用的水泥构件“空心砖”。

有两个窗户,也是水泥制成的预制构件,空荡荡地镶在前墙上,没有玻璃,也没有其他遮风挡雨的东西。

类似简易的小庙在中国民间比较普遍,特别是经济条件和交通条件相对封闭的农村地区比较普遍,尤以土地庙、火神庙、龙王庙、祖师庙、菩萨庙之类的神庙居多。

而城隍庙是只能建在城池里边的。其中城为“城池”,隍为“护城河”。

普通山村,凭啥建有城隍庙,且保持千年。衙前村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庙门则更为简陋,只是普通的两扇对开木门,挂着穿条式明锁。门楣上方有水泥制成的门额,清清楚楚地写着“城隍庙”三个字。

其中“城”字还是行书,比较少见的写法,如果单独写出来,认识的人估计不会很多。

“城隍庙”三个字的落款为“公元一九九三农历三月廿七日复修”。既然是“复修”,应该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维护、扩建。但确实没有见到年岁更老的建筑。

唯一能说明问题的是门前的一通石碑。一九九九年丙子年所立。碑文《衙前村城隍庙复修记》记载:衙前村城隍庙“原建于五代年间,占地一百六十八平方米……”如果以此计算,衙前城隍庙已经有1000多年的历史了。

普通山村,凭啥建有城隍庙,且保持千年。衙前村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至于城隍庙的来历,碑文并没有任何记载,所述均为当年的盛况,但已无任何古迹可寻。

小庙的左侧有一个门楼,虽然也是木质大门和门框,但已经是标准的门楼式建筑,上覆红色琉璃瓦,同样写着“城隍庙”三个金字。但明显比右侧的单间小庙气派一些、阔气一些、更为正规,像个院落了。落款时间要晚于右侧的小庙,为二零一四年三月所建。

但依然是铁将军把门。

普通山村,凭啥建有城隍庙,且保持千年。衙前村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一个是单间庙门,一个是门楼,却又并排而立,但分明应该是同一个城隍庙。门楼前同样也有一通石碑,介绍新修城隍庙院的经过,主要还是功德碑,记录筹款、捐款、新建城隍庙的情况。虽然时间又先后,但这样并排的建法,还是比较少见。并不符合中国民间庙宇的传统建筑模式。

庙前的公路并不宽,车辆也不多,穿村而过。城隍庙对面有一座三层小楼房,应该是民居。但门窗已经卸去,是待拆的建筑。

沿着楼梯上到三楼,俯视对面的城隍庙,门楼里边是一个浅浅的院落,前为单间小庙,后边的要阔大一些,为三间。虽然分前后,但不在一个中轴线线上,既不对称,形制也不一。

院内有一株梧桐树,不甚高大,但也算枝繁叶茂,估计栽植时间不长。假以时日,足以庇荫整个院落。

普通山村,凭啥建有城隍庙,且保持千年。衙前村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名字叫叫衙前,却只是一个村子,有什么神奇的来历?

虽然叫做衙前,却是个地地道道的村子。唯一的区别的就是隔洛河与县城相望。

卢氏县城不大,却有着傲人的历史,素以“千年未改县名、千年未移城址”而自豪,所以叫做“双千年古县”。足可见其历史之厚重,文化传承之完整,始终处于”河洛文明“的核心区域内。

可是这么个小村子,怎么就建有城隍庙呢?

普通山村,凭啥建有城隍庙,且保持千年。衙前村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和村里老人闲谈,却莫衷一是。毕竟是千年的历史了,人的一生只是历史的一瞬,谁能说得清呢!

”村子和县城的老县衙隔河相望,位于县衙的南方,所以叫衙前“。有人说起了村名的历史。

但县城里的城隍庙规模宏大、形制完备,属于国家级文保建筑。其建筑年代在明洪武年间,距今虽然有 600多年,但衙前城隍庙复建碑自述原建于五代年间,要明显早于城内的城隍庙。

所以,村民所说的衙前村名与县城、县衙隔河相望似乎还能说得过去。但衙前的城隍庙和县城的城隍庙实在是扯不上关系。

所以,衙前村名来源于县城的县衙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普通山村,凭啥建有城隍庙,且保持千年。衙前村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乡亲们说不清楚,有当地的文史研究者给出了答案:

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元鼎四年,始设卢氏县,把城址选择在地势平坦的洛河南岸。同时新设弘农郡,郡治设在秦时险关函谷关。卢氏县归弘农郡所辖。

建县要修建城池,同时还要兴建城隍庙和衙门。城隍庙的工程量要小,刚把城隍庙建好,卢氏县令接到上级命令,为节省开支,卢氏的县治和弘农郡的郡治一起设在函谷关。

城隍庙建好了,县治却要设在函谷关,这就有点尴尬了!城隍庙建好了,却没有了县城。

自古以来,建庙不扒庙。县治设在函谷关,空留下孤独的城隍庙。

当卢氏县确定需要单独修建城池时,把城址选择在洛河北岸,靠山傍水,衙门朝南开,似乎更合理一些。

之后,洛河南岸的人们以城隍庙为中心,逐渐聚集,成为一个自然村庄,久而久之,取名叫做“衙前村”。

如此一来,衙前成了地名,衙前城隍庙自此一直保留下来,虽历经损毁,但不断在原址重修、复建,始终未曾动摇其城隍庙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