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123《传习录》上120

123《传习录》上120

【原文】

        萧惠问死生之道。

        先生曰:“知昼夜即知死生。”

        问昼夜之道。

        曰:“知昼则知夜。”

        曰:“昼亦有所不知乎?”

        先生曰:“汝能知昼?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著、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惟‘息有养,瞬有存’,此心惺惺明明,天理无一息间断,才是能知昼。这便是天德,便是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更有甚么死生?

【译文】

        萧惠问死生之道。

        先生说:“你懂得了昼夜变化的道理,便懂得死生之道了。”

        他还是不明白,再请问昼夜更替变化的道理。

        先生说:“知道白天,自然就知道晚上。”

        萧惠:“白天也有不知道的吗?”(言下之意,白天的事他都知道。)

        先生斥:“你还能知道白天?模模糊糊起床,傻乎乎吃饭,刚开始做时不知其所以然,终日浑浑噩噩,只是在做白日梦!张载说:‘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说话有教益,举动有章法,白天能有所作为,晚上能有所心得,时时刻刻都有所存养,这心中清醒明白,天理没有片刻间断,才算是知道白天!这就是与天相通的德性,就是通达昼夜更替之道的知,除此之外还有什么生和死的道理?”

【浅谈】

1、生死,子路问过孔子。《论语》中记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子路问如何侍奉鬼神,孔子回答说:“不知侍奉人,怎么能知侍奉鬼神呢?”

子路没有得到生的答案,又问死,孔子又训他:“生的道理还没搞清楚,怎么知道死呢?”

2、孔子不正面回答,原因有二:其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鬼神死生之事太复杂,存而不论,所谓“子不语怪力乱神”;其二,学有次序,侍奉鬼神是祭祀之事,国之大典,礼的核心,孔子最重视的,但子路的程度,基本的东西还没搞太清楚,老想整那高端的,舍其易者而不为,究其难者以为学,所以敲打他。

3、先生对萧惠也许没有回答死生之道。学问贵在浅近,眼前的事、手上的事做好,此时此刻把握存养,自然由近及远,近的不下功夫,老是空想那不着边际的,有什么进步?

但是,也可以说回答了,能做到“言有教,动有法,昼有为,宵有得,息有养,瞬有存”的功夫,自然活在当下,夭寿不二,哪管他什么死生。

4、先生认为昼夜之道即人生之道,一样的大逝远返,如春夏秋冬,交替轮回。如此知冬便知春、知昼便知夜,知生便知死,一体两面,缺一不可。只要慎独戒惧,日日涵养省察,常存天理,坦然接受即可。

5、此章以昼夜的交替作比,亦算补充了《论语》中儒家未挑明的生死观。白天活动,晚上安息。后来我们把死也称为安息。“子不语死,不语怪力乱神”,以此类推儒家是现实的,不讲生死之道,这种看法是片面的。儒家亦论道,如何不讨论死?

6、夫子言“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你不知道生命的意义,你怎能知道死是失去什么?”人的死亡如果只是肉体的消失,如猪羊般,何必讨论呢?人留恋的一定是有缘故的,我们害怕死,是怕人死后以为就失去了那份意义。

7、儒家要人先知道生,才不会怕死,因为人死亡,人生意义不会消失。生无非是担当、责任,尽一份力与心,“人生如梦”,但人生亦如逆旅,你我皆过客。老子亦言“死而不亡者寿”人死了、没了、殁了,消失了,但精神永存者=古圣先贤=真正的寿者。以入世的心做出世的事业。

8、佛家倒过来讲,我们要知生的意义,先把自己死掉看看。先明白虽然人生如波起起落落,本质还是水。如此虚空后,才知道活着一切都是梦、都是一场戏,赶一个场子而已。以出世的心返回来做入世的事情。

9、如海伦凯勒讲,假如我今天黄昏死了,我就知道我该干什么了!那些是重要的,那些是根本的。向死而生。如今天医生对绝症病人讲,该吃吃该喝喝该玩玩而已。

10、但儒家一定要正面说,先生顺着孔子正面用昼夜做比,知昼便知夜,知昼夜之道便知生死之道。可弟子问题又来了,白天怎么过我还不知道吗?白天我也没睡着,活得明明白白,活得很好、很开心呀!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如猪一般的活着”!=“懵懵而兴、蠢蠢而食,行不著、习不察,终日昏昏,只是梦昼”哈哈哈!

11、只有每时每刻都在存养,即今天讲的活在正念里,才算知昼。时时刻刻法天相地,日日反省,与天合,如此昼夜不息,如此便是昼夜、死生之道,死生不止。人晚上安息了,天道照样流行;人死了,天道亦照样流行,我们不会失去什么。天道在“”象帝之先”,道家更把生死讲得很透。

12、这时候,问题又来了,既然天地与人同一,人死了,天地还存在吗?先生说“无地与你同一,鬼神亦与我同一”。为什么?尝闻人是天地之心,只是那一点灵明,血肉之躯并不代表你。

13、一点灵明充塞天地之间,不生不灭,主宰天地。天地如果没有这个一点灵明,谁去仰天之高、俯瞰地之厚。同样,鬼神如果没有我这一点灵明,谁去辨其吉凶悔吝。因为人类生活的灾祥吉凶,也是人体会到的。要寻求其根源,设了鬼神。所以说,六道轮回、鬼神皆是唯心所造。

14、如果就此打住,便止于唯心了。东方哲学跳出了唯心、唯物二元对立,往上走了一层。灵明也叫人心感应。每个人感应的万物亦不一样。没有东西可感悟,一点灵明也不会出现。这里最经典的案例还是岩中花树。

15、友人问:“心外无物,那么山间的花自开自落与你的心何干?花之所以是花,是人命名为之。老子亦言“名可名,非常名”。先生回答的更高级“汝未见那花,汝心与花一时寂灭,死了=未见=无心,如人白天像猪一般活着,无心与死何异。

16、汝见花时,人心感通万物,成其为人心,亦成其为万物,关键在于感应,亦叫同频共振,亦叫发现真己。所以“宇宙即我心,我心即宇宙”宇宙在,此心一直在,无法间隔;死了,只是走了肉体、小我。真己永存,永远不生不死。

17、先生对死很坦然,57岁不到就走了。早逝晚逝,都是逝,有什么要紧。做好事就走,如同出一趟差,下一次有事再来,佛家讲乘愿再来。小我死了,种种的事情还在。

18、西化的唯物教育让人难以相信这点。死就是死了,如果说没死,好像是迷信,其实学过佛家,我们相信阿莱耶识,相信种子说。种子来了,种子又去了,永远不会灭。庄子亦讲,齐生死。“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光明之心会死吗?不会!

19、灵明与天地万物感应,这是互相的。有此灵明才有被感应的天地万物;同样,有天地万物才能对应此灵明。于是在事上磨练。人生的境界就是心灵的境界,心灵的境界就是灵明呈现。

20、灵明呈现于事情上,于是人生也就有了精彩和意义,有精彩有意义便是不朽。所以不朽来自于做事,如三不朽。同时,不朽又只能存在于精神、意义的世界里,物质、科学的世界不可能。

21、西方人亦如此讲,毕达哥拉斯以奥运会做比,说世界上有三类人。运动员、观众、商贩。运动员争桂冠,小贩赚钱。最好的一类人是观众,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观,旁观者。摆脱利害得失,纯粹观看,台上台下,不断地变幻,只有观众稳坐钓鱼台,所以不朽。修道,就是观!就是真实不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