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封神演义》中的妲己

文/刘士林摘要:本文对《封神演义》中妲己形象的发生进行了全新的考辩。认为妲己入官,本是以姬昌、苏护为首的反商集团所策划的美人计。事情成功后,迫于当时舆论压力和政治需要,周朝统治集团又不得不将妲己牺牲掉,以洗清自身。而所谓妲己乃千年狐狸所变,

《封神演义》中的妲己文/刘士林

摘要:本文对《封神演义》中妲己形象的发生进行了全新的考辩。认为妲己入官,本是以姬昌、苏护为首的反商集团所策划的美人计。事情成功后,迫于当时舆论压力和政治需要,周朝统治集团又不得不将妲己牺牲掉,以洗清自身。

而所谓妲己乃千年狐狸所变,不过是他们洗清自身而采用的一种巫术舆论。

由于周的统治时间太久,遂使妲己的本事湮灭千古。

妲己是中国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人物。

她一方面美色绝伦,另一方面又最毒妇人心。

在明人许仲琳编撰的《封神演义》中,妲己的“恶”形象,更是臭名昭著。

然而,这个“妲己”形象究竟陈述的是一种历史的铁的事实,还是一种被中国主流文化叙事生产的记忆之物,却从来没有人去刨根问底。

关于妲己的文献记载很少,因而它在叙事上留下的破绽也就微乎其微,这恐怕是包括女权主义者在内的喜欢唱反调的当代解构主义批评都不愿涉足的原因。

《史记·殷本纪》中有两处提到妲己:一处说“(纣王)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一处说“(武王)杀妲己”。

而在中国民间记忆中影响重大的《封神演义》即本于这段“商周之争”,妲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与特洛伊战争中的海伦可以说非常相似,不同的是由于处于不同文化叙事中,她们的身后记忆却判若天壤。

关于《封神演义》小说,鲁迅先生《中国小说史略》说它“似志在于演史,而侈谈神怪,什九虚造,实不过假商周之争,自写幻想……”这在某种意义上对于《封神演义》中的男性话语起到遮蔽作用。

虽然表面上它神魔气息极浓,常给人荒诞不经之感,但不能忽略的是,这些“神话”无疑都是历史叙述者主观精神的投射、变形,如果不以“自写幻想”一笔带过,而是对这种“神话”的“创作心理”与“书写过程”进行更深刻的文化分析,则可以重新发现许多我们迄今完全意想不到的东西。

在“妲己”形象的发生过程中,一个最引人注目、又普遍为人所周知的即《封神演义》第四回讲到的,妲己本是冀州侯苏护的掌上明珠,知书达理,“德性幽闲,举止中度",但因在恩州驿馆为千年狐狸“借尸还魂”,从此沦为亡国的祸水。

关于事件的本源,鲁迅先生曾指出:“妲己为狐精,则见于唐李瀚《蒙求》注,是商周神异之谈,由来旧矣。

”(《中国小说史略》)妲己由狐精所变,这一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俗语说女人是狐狸精即源于此。

但是人怎能变成狐狸精呢?一个最简单也最常见的回答即把它看做荒诞不经的“神异之谈”;倘若不拘于此,则会发现这种“神异之谈”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着极其复杂的文化、社会、历史、伦理乃至审美趣味等背景因素,正是在它们的综合作用下,才产生出作为狐狸精的“妲己”形象。

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我把妲己看做是中国女性政治诗学中一个核心意象。

正如再狡猾的罪犯也要留下蛛丝马迹一样,虽然关于妲己的形象与记忆历经几千年强化与巩固,但是仍然不可能把历史上那场政治斗争的血腥气彻底消弭干净。

关于妲己的“本事”究竟为何,这里当然不能接着《史记》与《封神演义》的叙事语调讲,而是可以借助残存史料以及对于它们的精神分析,重新审视妲己与周朝的政治经济利益关系,这种关系不仅直接决定着妲己的历史真相,还曲折地决定着“说书人”的语调与讲述出的本文结构。

从《封神演义》来看,纣王要纳冀州侯苏护之女为妃,苏护不允,题了“永不朝商”的反诗而去。

在纣王与苏护的兵戎相争中,一个一直隐蔽的角色周文王姬昌出来,投书给苏护,恩威并加,迫使苏护送女入朝歌。

于是亡国之祸自此开始。

尽管“姬昌解围进妲己”时讲的都是“君臣大义”等,但由于它们实际上都可以而且应该被看做是“讳辞”,所以“进妲己”的实际用途倒恰好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来理解,即这实在不过是一种“美人计”。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计策在《史记》中有明确的记载,“纣囚西伯(姬昌)里。

西伯之臣因夭之徒,求美女奇物善马以献纣,纣乃赦西伯。

”《封神演义》中也有类似记载,不过人物变成散宜生收买纣的近臣费仲、尤浑。

这里面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姬昌为着某种政治目的曾向纣王施用美人计,那么,妲己也就有可能是其中之一。

因此妲己进宫后的所作所为在很多方面就有点像春秋时代吴越争霸中的西施。

虽然由于历史叙述者的原因,前者因品德败坏、恶毒而更难获得人们的原宥,但两者所承担的政治功能实无质的差别。

因此不妨大胆假设:妲己就是以姬昌为首的反商诸侯联盟中美人政策的执行者之一。

而她虽为周王朝建了奇功,但因了“为贤者讳”的政治需要则不能不做出牺牲,以及在历史叙事中把她妖魔化为周王朝的敌人。

妲己与周王朝的隐秘关系,还可通由其父苏护来进行窥探。

从文本角度看,苏护与周的关系,主要可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是《封神演义》第三回所述,苏护反商,并杀得纣王之将崇侯虎大败而逃。

这时姬昌书至,晓以利害,恩威并施,于是才有了苏护送女入宫。

因此妲己入宫也就与姬昌的指示直接相关。

倘能以冷静之眼透过种种政治诗学附会,甚至可以说妲己入宫乃姬昌主谋,而入宫究竟做什么,虽然于史书中不可得知,但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它绝非为了什么“君臣之义”。

在乱象已著、诸侯纷纷扩张势力的商代末年,其鲜明的政治目的自不待言。

而妲己入宫后所发生的一切动荡,如皇后失宠、皇子被废,乃至忠臣纷纷遭殃,则可推断为妲己入宫时携带的政治使命之实现。

二是《封神演义》中第五十七回至六十一回所写,苏护奉命讨伐西歧,这几回反反复复,只是要表明苏护对于姬发(武王)的忠实,所以他带着大兵一到,就急切地要阵前倒戈。

“说书人”刻意强调的是这种倒戈的艰难不易:先有副将郑伦不肯降,眼见郑伦被哪吒的乾坤圈打伤,正自顾庆幸可以归顺时,偏又来了申公豹请来的九龙岛声名山炼气士吕岳及其门人,以及纣王大难不死的儿子殷洪等人。

而且每次自己军中的抵抗派受伤时,苏氏父子都是大悦,恨不得赶快除掉这些绊脚石。

在第五十七回,苏护劝受伤归来的郑伦(著名的哼哈二将之一)时,用了这样一番话:这段话有两个基本意思,一是讲后人伪托的禅让制,它也是后世儒家解释周之灭商的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