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从八姓入闽,到固始人两次入闽

汉语有十大方言,闽语为其中之一。但闽语下面又分为五支,彼此互不统属,可谓非常复杂。这种情况是怎么造成的?1据统计,百越人的O1单倍群在广西、海南、江西、广东、湖南、浙江、上海、湖北的占比分别为43.19%、37.73%、35.06%、33%

从八姓入闽,到固始人两次入闽汉语有十大方言,闽语为其中之一。但闽语下面又分为五支,彼此互不统属,可谓非常复杂。这种情况是怎么造成的?1据统计,百越人的O1单倍群在广西、海南、江西、广东、湖南、浙江、上海、湖北的占比分别为43.19%、37.73%、35.06%、33%、31.82%、30.37%、27.42%、27.4%,而其在福建的占比则为25.57%,明显少于周边省份。

按理说,O1单倍群在福建的比例,应该介于广东和浙江之间,即介于33%和30.37%之间,但它在福建的比例甚至少于上海。

从八姓入闽,到固始人两次入闽为何会出现这种反常情况?其实,这都是有原因的。

那就是,汉朝曾三次把当地土著给迁往江淮地区。

前面提到,O1单倍群在江西的占比为35.06%,比广东还高,就是因为有部分人群来自福建。

另外,我们发现O1单倍群在安徽的占比为22.44%,比附近河南的13.23%高很多,也是因为汉武帝迁东瓯人到安徽舒城。

2先秦时,越为楚败,越王的二儿子无诸割据福建自立为闽越王。

无诸在位期间,与中央保持和睦关系,积极吸收中原的科技文化。

从八姓入闽,到固始人两次入闽汉文帝时,将南海国(或在福建武平县)的臣民全部迁往上淦(今江西省樟树市)。

汉武帝建元三年(前138年),“东瓯(温州一带)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今安徽舒城县)。

”前111年,东越王余善谋反兵败,汉武帝以“东越狭多阻,闽越悍,数反覆”,诏军吏皆将其民徙处江淮间。

此后,闽地归属会稽郡管辖。

经过三次强制迁徙后,福建的闽越人锐减,闽越国亦不复存在。

西晋末年,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八姓入闽。

八姓指的是林、陈、黄、郑、詹、邱、何、胡八姓。

从八姓入闽,到固始人两次入闽这是中原人特别是河南人第一次大规模入闽。

也是北方汉人与闽人的一次大融合。

唐高宗时,闽南一带土人叛乱,固始人陈政率军士入闽平乱,其哥哥陈敏、陈敷率58姓军校增援,后来落籍闽地,建设与开发漳州。

陈政陈元光父子因此被誉为“开漳圣王”。

从八姓入闽,到固始人两次入闽唐末战乱,河南人第三次大规模入闽,这次的主角,是号称“三王”的固始人王潮、王审知、王审邽三兄弟。

他们建立了后来的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

3罗香林把永嘉之乱后的移民分为秦雍等州移民、并司豫诸州移民、青徐诸州移民三股。

其中和闽方言形成有关的是青徐移民和司豫移民。

这两股移民先是聚集到江东地区,构成了东晋政权的基本台柱。

后来,移民继续南下,先是到达会稽一带,后来到达温州、台州一带。

再后来,移居福建者,主要是八姓中的林、黄、陈、郑四姓。

林姓,传为比干之后,源自豫北,西汉时为济南望族,西晋末年为徐州望族;黄姓,主要源自黄国;陈姓,主要是陈国公族后裔;郑姓,为周王室的一支,主要源自郑国。

故林姓当为青徐移民,黄、陈、郑三姓当为司豫移民。

由此可知,移居福建的人是再度南迁的北人,而非吴人。

当然,也有人否定八姓之说,认为只有林、黄两姓,但我们认为,永嘉之乱后的一两百年里,怎么会只有两姓入闽?那样的话,也太孤单了吧?真相也许是,大姓有俩,小姓有很多。

唐初和唐末,移居福建的两批人,都是河南固始人。

南宋时期,闽地发生多次起义,导致当地人口大量锐减,于是赣人入闽。

明清时,亦曾因民众起义而人口减少,使得周边的客家人和赣人入闽。

总之,前三批中原移民,以及后来入闽的周边赣人和客家人,构成了闽人的主体。

而这些人群流动,也是闽语形成的背后原因。

闽语是各闽方言的统称,其下细分为闽北语、闽南语、闽东语、闽中语、莆仙语。

基于上述人群流动,我们逐一分析各个闽语支的源流。

从八姓入闽,到固始人两次入闽4关于闽北语,使用人群主要位于闽北的南平一带。

秦时,闽越人居此,汉武帝时,闽越人被迁走,吴、楚人填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