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中国文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

文/胡嘉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或者符号系统。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的思想文化可以积累存留和传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作为文明要素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能够完整地、系统地表达人们的思想,在相当范围人群中得到通行和认可,简单的刻划符号或是带有符号

中国文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文/胡嘉麟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或者符号系统。文字的发明,使人类的思想文化可以积累存留和传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作为文明要素的文字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能够完整地、系统地表达人们的思想,在相当范围人群中得到通行和认可,简单的刻划符号或是带有符号性质的单字只是文字形成的重要阶段。

最早的文字世界公认中国最早的文字是殷墟甲骨文,目前共发现有15万多片甲骨卜辞,近5000个单字。

殷墟甲骨卜辞记录了商王名号,能够结合传世文献排列商王世系,确认了传世文献的准确性。

卜辞内容还涉及天象、旬夕、祭祀、田猎、征伐、律法、年成、灾患、王事以及日常生活等,保存了大量的人名、族名和官名以及某些重要事件,是研究商代政治、经济、文化、天文、地理和气象等方面的珍贵资料。

中国文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图12 郑州二里岗时期土层内采集的刻辞牛肋骨但是殷墟卜辞并非是最早的甲骨文,郑州商城发现有年代更早的卜辞。

1953年在郑州二里岗的土层内采集到一块牛肋骨(图12),刻有十字“乙丑贞,从受,十月。

又(侑)土(社)羊”。

同年在T30东端的灰层内发现第二块牛肱骨,刻有一字“됭”。

根据发掘者裴明相先生提供的信息,这两处地点的文化层属于二里岗时期,没有混入商代晚期遗存的可能性。

李学勤先生从文字结构和辞例风格分析,虽然接近于武丁时期,但是某些字的写法却不见于殷墟卜辞,因此是早于殷墟的甲骨文。

通过郑州商城发现的刻辞牛骨,得知商代前期已经出现了甲骨文,并且与殷墟甲骨文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

中国文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图13 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目”字刻符龟甲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它的出现并非是一蹴而就的。

中原地区使用牛肩胛骨和龟甲占卜的习俗很早,在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偃师二里头等地遗址都发现有占卜痕迹的甲骨,但没有契刻文字。

然而,在公元前6500年—前5500年的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龟甲上却发现了9个刻划符号。

其中一片龟甲(图13)的刻划符号与殷墟甲骨文“目”字结构相同。

由此可知,在占卜的龟甲上刻写文字符号具有悠久的传统,这个可以看作是甲骨文的滥觞。

中国学者几乎都肯定中国文字的起源与新石器时代的刻划符号有关系。

从刻划符号到甲骨文出现之前,汉字经历了一个从萌芽到形成体系的过程。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西方文字与刻划符号也存在必然的联系。

英语write来自于印欧语的词根wrīd,即“撕扯、刮擦”。

从印欧语词形发展出原始日耳曼语wrītanan,即“撕扯、刮擦”。

write最古老的英文形式是wrītan,最初的意思为“画线、刻画”,后来演变为“书写”和“文字”。

西方学者推测早期印欧语的“文字”就是指刻在物体表面的标记符号。

李学勤先生将中国与古埃及的文字起源做了比较研究,认为二者有明显的共同点,即都起源于陶器、玉器的刻划符号,并且这种原始文字常被用来表示“所有关系”,这个特点使得刻划符号与装饰艺术相区别。

礼器性质的文字载体和广泛地域的思想共识,成为探索中国文字起源的两个重要条件。

例如山东大汶口文化陶器上出现的刻划符号,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的大汶口文化、石家河文化和良渚文化之中。

这些刻划符号一般出现于有关宗教祭祀活动的礼器,表达了一定的思想,并且这种思想得到了一定地域范围内的认可。

汉字的产生首先是为政治和宗教服务的,这是史前时期原始文字特性的孑遗。

三代文字与祭祀通神的关系非常密切,甲骨文是问神占卜的记录,金文是祭祀先祖的铭记。

新石器时代刻划符号的宗教性特点,在商周甲骨文、金文中得到了继续发展,并赋予了文字鲜明的神圣性和严肃性。

由于祭祀权利被统治阶层控制,因此文字教育也被统治阶层所垄断。

《周礼·地官·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六书是当时贵族子弟必须掌握的六艺之一,可见统治阶层对文字教育的重视程度。

中国文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图14 襄汾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陶扁壶山西襄汾陶寺遗址的年代为龙山文化晚期,大约在公元前2300—前1900年。

1984年陶寺遗址晚期居址的灰坑H3403中出土一件朱书文字的陶扁壶(图14)。

这件器物为一件残器,仅存口沿和部分腹部。

在扁壶的正面鼓腹和背面平腹处分别有一个毛笔类工具书写的朱书文字,第一个字释作“文”,第二个字尚有不同意见,有的释作“尧”,有的释作“邑”等。

朱书文字的字形结构与甲骨文基本相似,已经不是简单的刻划符号。

这种陶扁壶是一种用于祭祀的礼器,书写的文字可能与宗教祭祀活动有关。

另外,在陶寺遗址Ⅰ区TG9H64中还发现另一件朱书文字的扁壶残片,可见在当时使用这种朱书文字并非孤例。

2017年陶寺遗址Ⅱ区M26的墓底北侧壁龛中出土一件有刻文的骨耜(图15),这件器物未见使用痕迹,有学者将这个结构复杂的刻文释作“辰”,认为可能是一件与农事有关的礼器。

中国文字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图15 襄汾陶寺遗址Ⅱ区M26出土的刻文骨耜登封王城岗遗址T195H473中出土一件有刻文的磨光黑陶杯(图16),在残底外部的陶文符号是在陶器烧制前刻上的,其形状与甲骨文、金文“共”字结构非常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