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孙悟空二郎神大战九头虫

文/赵一超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中从出生到兵器,处处都透露着大禹的神话原型。同时在碧波潭一段中出现的九头虫,就其原型是古代神话中的玄鸟和相柳神话的结合,以及这一段中出现的二郎神,反映出碧波潭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是治水神话的翻版,同时也反映出

孙悟空二郎神大战九头虫文/赵一超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形象中从出生到兵器,处处都透露着大禹的神话原型。同时在碧波潭一段中出现的九头虫,就其原型是古代神话中的玄鸟和相柳神话的结合,以及这一段中出现的二郎神,反映出碧波潭的故事情节可以说是治水神话的翻版,同时也反映出孙悟空的大禹神话的原型。孙悟空出生及兵刃与大禹形象的联系《西游记》作为我国古典名著之一,可谓是我国明代神怪小说的集大成者。

内容恢宏庞大,穷学者一生之精力也不过管中窥豹,究其原因是因为《西游记》中的很多故事及其原型从上古便已流传,内容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笔者仅从中取其中一段故事加以分析,希望笔者的管窥蠡测有助于加深对《西游记》的神话解读。

之所以从《西游记》上百回故事中选取碧波潭孙悟空二郎神大战九头虫这一段,是因为这一段有三个奇特之处。

第一奇,碧波潭的名字在孙悟空借芭蕉扇时就已经出现过了,牛魔王赴宴之地就是碧波潭,《西游记》中的故事俱是独立成章的,很少在两难之间互相埋下伏笔;第二奇,九头虫是书中少有的没有确定结局的妖怪,这个“毫无背景”的妖怪在阻挠唐僧后竟然没有被彻底杀掉;第三奇,九头虫是西天路上唯一一个要二郎神出手的妖怪。

这三个奇特之处,加上出场人物相对较少,是研究《西游记》中的神话及流变的绝佳素材。

而孙悟空的原型据鲁迅先生所说,应当是无支祁,是一只被大禹镇在山下的猿猴。

据《太平广记》中记载无支祁是一只兴风作浪的水怪,后被大禹压在了龟山山下。

而观整部《西游记》,孙悟空除了龙宫借宝一段曾下水以外,可谓是毫无水战经验,不当有兴风作浪的本领。

同时文中无支祁则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为祸人间的妖魔,这与孙悟空一路上斩妖除魔的形象可以说是大相径庭。

所以笔者看来,与其说孙悟空是无支祁,毋宁说孙悟空便是锁住无支祁的大禹。

因为作者吴承恩对大禹是有着特殊的感情的,吴承恩的第一篇小说文集便叫做《禹鼎志》。

可以看出吴承恩本人是对大禹的神话钟情已久的。

首先,从孙悟空的出生来说。

《西游记》中说孙悟空是从花果山上的一个石头中蹦出来的。

而在古籍中记载,大禹也是从石头中蹦出来的,甚至可以说大禹是中国古代石中出生的第一人。

据《淮南子》中记载:契就是商代的祖先,正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也是“契生于卵”的最早来源。

由此可见,“禹生于石”中的“石”并不是一个地名,而确确实实就是一个石头。

可见在我国古代即有大禹从石头中出生的传说。

如此而来,孙悟空的出生就和大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其次,从孙悟空手中的兵器金箍棒来说。

据《西游记》中所说,金箍棒本是定海神针,本就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神器,但这只不过是一块“神铁”,龙王与之相处了这么久也不曾知道它有什么神异之处,但是等到孙悟空一来,“他(孙悟空)尽力两手挝过道:‘忒粗忒长些,再短细些方可用。

’说毕,那宝贝就短了几尺,细了一围。

”就好像见到了主人一般,十分听话。

从中也向我们暗示孙悟空即是定海神针的主人大禹。

而定海神针的原型,据笔者管窥,是古籍中的九鼎与民间传说中的定海石结合而来的。

民间多有传说大禹留下定海石镇住海眼,《广阳杂记》中就有记载:这定海石就是大禹治水时防止洪水泛滥的,但是石头终归不适合做兵器,于是结合了印度教中哈努曼的兵刃,成为了一个铁棒的形象。

再结合了大禹铸鼎的传说中的奇异色彩,变演变成了熠熠生辉的如意金箍棒。

关于大禹所铸造的夏鼎,《左传》中记载:就是说这个鼎上面并不是光秃秃的,而是刻满了各种神物,可以使一般民众知道什么是神灵、什么是妖魔,即使是进入深山也不会碰到邪祟魑魅魍魉。

而这就演化成《西游记》中对金箍棒的描述:为什么金箍棒刻的这些花纹会使得鬼神震惊,原因正在《左传》之中。

而且大禹所铸之鼎也曾如金箍棒一样落入水中,秦始皇还曾打捞过,《史记·始皇本纪》中记载:大禹所做之鼎与金箍棒何其相似,也说明了为什么金箍棒只听孙悟空的话变大变小了,正是孙悟空背后的大禹形象使然。

从简狄到九头虫的形象创造已有学者对九头虫的形象进行过解读,认为《西游记》里的九头虫即是《山海经》中的“九凤”甚至是太阳金乌。

但据笔者观察,无论是九凤还是太阳金乌俱不是邪神,与《西游记》中的九头虫有着本质区别,并不可以简单地将二者画上等号,中间是有其他形象的混杂的。

神话中的形象固然是会发生演变,但这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便会融合其他神话故事中的形象。

而九头虫的形象即是先秦神话中的简狄形象和相柳形象融合而来的,大鸟的形象来自于简狄,而九首形象来自于相柳。

诗经》中的:即说的是简狄的故事,只不过《诗经》中并没有提到简狄的名字,但从后世的记载来看,这便是简狄故事的最早版本。

等到《史记》中记:而在刘向的《列女传》中则将这个故事更加细化:这时就从《诗经》中简简单单的一段玄鸟降商,演变出了简狄是吞食玄鸟的卵而生下商代祖先契,并且加入了沐浴的情节。

但此时故事中的主角不论是玄鸟还是简狄都不是一个邪恶的形象。

这是因为此时的民众还是可以理解上古之时的“野合”习俗的,《周礼》中记:此时民众对于这种习俗尚有认识,但等到各种礼仪礼法被建立起来以后,妇女被层层束缚,这时便无法理解“野合”的习俗,也就无法理解简狄吞食鸟卵生子的神话了。

于是便将这则神话改编,认为主角在外面生下的小孩不是她自己的,而且她一个人是不能生下小孩的,要给她搭配一个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