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出土铭文显示姚姓多见于山西

文/刘社刚摘要:姚姓、妫姓为虞舜之二姓。西周中晩期,青铜器铭文中的姚姓、妫姓逐渐多了起来。居于山西的姚姓一族既与殷商遗民的覐氏、微氏联姻,也与姬姓的毛国、应国联姻,还与禹的后裔姒姓南氏联姻。两周时期的妫姓陈国遗留了大量珍贵的青铜器,特别是媵

出土铭文显示姚姓多见于山西文/刘社刚出土铭文显示姚姓多见于山西姚姓、妫姓入选上古八大姓,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姓。郑樵《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

舜帝之后裔历经数千年繁衍播迁,蔚为望族,并从中派生出60多姓。

在春秋以前,女子称姓,男子称氏,称姓是为了别婚姻,而称氏则是为了分贵贱。

氏是姓的分支,姚、妫是姓,而虞、陈、胡、田等则是氏,二者内涵完全不同。

到了战国以后,姓氏逐渐合一,则姚、妫二姓就和其他氏一样成为今天人们所称的姓氏了。

西周早期,史书记载的姚姓、妫姓诸侯国寥寥无几,金文中也十分罕见。

到了西周中晚期,青铜器铭文中的姚姓、妫姓才多了起来,特别是妫姓陈国显赫一时,铸造了大量珍贵的带铭文的青铜器,特别是媵器为我们了解两周时期姚妫二姓及其对外婚姻关系提供了丰富的不见经传的史料。

金文中的姚姓姚姓见于金文者数量不是很多,只有数例,从铭文字体和文例用语等方面观察,其所属铜器的年代均在西周中晚期至春秋早期。

姚作鼎根据古代女性称谓规律,这里的“姚”是称呼古代女性最为简略的一种方式,这里是指具体的某个姚姓家族的一位女性贵族自己作器。

覐公簋覐公簋是香港私人收藏器,簋腹内底部有铭文四行共22字:覐公作妻姚簋,遘于王命昜伯侯于晋。

唯王廿又八祀,∞”出土铭文显示姚姓多见于山西李伯谦、朱凤瀚等专家学者认为簋铭中的“昜”当读为唐,昜伯即唐伯,即唐叔虞之子燮父。

“遘于王命唐伯侯于晋”是指覐公娶妻姚氏在“成王十一年命唐叔虞侯於晉”那年。

“唯王廿又八祀”是指作铸器在成王祭祀先王的第廿又八祀年(成王27年)。

也就是说,覐公为妻姚氏专门作铸了结婚十八周年纪年簋,并铭刻了他们结婚的始年和作器时的王年。

由于铭文中有族徽∞,而周人不用族徽,因此,作器者覐公不是周人,应该是殷商遗民。

他随唐叔虞封唐迁徙而来,并随晋侯燮夫迁徙于晋。

昜姚鼎铭文云:“O叔樊作昜姚宝鼎,用享孝于朕文祖,其万年无疆,子子孙永宝用”。

王龙正先生认为:昜即杨,为国名,姚姓。

因铭辞有“用享孝于朕文祖”句,知该鼎当非媵器,应是叔樊为其妻杨姚所作器。

但是金文中记载有姬姓杨国、姞姓杨国,故址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

姚姓杨国是否存在,存疑。

或许这个“昜”字也如上述覐公簋一样释读为“唐”。

编者按:此鼎似可证明古唐国为姚姓。

毛伯喅父簋西周晚期器,盖、器同铭,各22字:“毛伯喅父作仲姚宝簋,其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西周初年,周文王庶子毛叔郑,受封于毛国,在今陕西岐县、扶风一带,再后东迁于河南宜阳地区。

此簋应是毛伯为其妻仲姚所作。

微姚簋铭文云:“牧师父弟叔O父御于君,作微姚宝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享”。

“微姚”是姚姓女子嫁给微氏的称谓。

有学者认为此器是叔O父为其女儿适嫁于微所作媵器,也有的学者认为微姚是叔O父之妻。

无论怎样,姚姓与子姓微子国通婚是存在的。

微子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因封国为微(今山西长治潞城微子镇一带),爵位为子,故后来被称为微子。

周灭商后,微子称臣于周,周以微子统率殷族封于宋(国都在今河南商丘),微子成为宋国的始祖。

出土铭文显示姚姓多见于山西井南伯簋上海博物馆藏(图4)。

铭文云:“唯八月初吉壬午,井南伯作(娄阝)季姚好尊簋,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日用享考”。

井南伯指食采邑于井地的南伯。

这件簋是南伯为其妻(娄阝)季姚好所作礼器。

南,古国名,出自姒姓,源自夏禹之后。

据《史记·夏本纪》“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

索隐:“系本‘男’作‘南’”,称南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