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中国文字起源于8000年前

文/王彩霞摘要:到目前为止,甲骨文是中国最系统、最完善的早期文字。甲骨文的成熟和完善经过了很长时间。本文主要以大地湾一期“刻划符号”、仰韶半坡“刻划符号”、马家窑“刻划符号”、夏二里头“刻划符号”为依据,浅析汉字的起源。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

中国文字起源于8000年前文/王彩霞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跨入文明时代。所以说,文字的发明在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文字不仅可以记载过去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政治生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历史,而且是文明的承载者。虽然实物也能为后人提供证据,但是仍然没有文字的功用大。

文字一方面如实记载过去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政治生活,另一方面还可以记载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及艺术,等等。

中国文字起源于8000年前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独成体系,与中国古文字的发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文字,以后中国的文字都是在它的基础之上发展演变而来的。

“事物的形成一般都要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文字也不例外。

以别的语言为基础,有可能一种语言很快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文字来。

例如在古代,周边的少数民族依据汉文字就很快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本民族的文字。

但是就完全或基本上独立创造的文字来说,从第一批文字的出现到能够完整地记录语言的完整体系的最后形成,总是要经历一段很长的时间。

还不能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可以称为原始文字和原始“刻划符号”。

上个世纪的考古发掘,为甲骨文的雏形文字提供了有力证据,尤其是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发掘。

本文主要从陶器的“刻划符号”着手,通过对大地湾一期“刻划符号”、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中的“刻划符号”、仰韶文化中的“刻划符号”以及夏商时期“刻划符号”的对比探索,寻找汉字的起源。

中国文字起源于8000年前大地湾一期文化中陶器上的“刻划符号”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天水秦安县东北五营乡邵店村,距天水市102公里,于1978年开始发掘,1988年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此遗址是一处规模较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7800~4800年之间,有3000年的连续。

此遗址总分布范围达110万平方米,截至2002年底,仅发掘了其总面积的1.34%,就取得了下述成果:清理发掘出房屋遗址240座,灶址98个,灰坑和窖穴325个,墓葬71座,窑址35座及沟渠12段,累计出土陶器4147件、石器(包括玉器)1931件、骨角牙蚌器2218件以及动物骨骼17000多件。

其实际内容之丰富可想而知。

在这些发掘的遗物中,令考古学家震惊的是:陶器不仅占的比例最大,而且在这些漂亮的陶器上发现了最初的“刻划符号”。

在距今约8000年前的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中发现了文字的雏形,在彩陶上的十几个彩绘符号比此前发掘的西安半坡陶器符号还早1000年,这些符号来自“结绳纪事”。

符号组成简单文字,以后又经历了陶文、甲骨文、金文、竹简、帛书流传至今。

大地湾“刻划符号”的发掘,从侧面不仅反映出这一地区精神文化的丰富,而且反映了物质文化的相对繁荣。

中国的文字到商朝时期的甲骨文、金文已是成熟的文字,但产生的具体年代不可考。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的10多件“刻划符号”,有类似水波纹状的,有类似植物生长的,还有以直线和曲线相交的形纹等。

这些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朱彩符号,在年代上早于半坡“刻划符号”1000年左右,又与仰韶时代种类逐渐增多的“刻划符号”有着密切的联系。

甚至有些“刻划符号”与半坡的完全一致,这无疑为中国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郭沫若说:“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

”从上面的简单陶文中可以看出,此时的陶文即“刻划符号”的确不能够和以后的成熟文字相比,但它毕竟是文字的草创阶段,发明阶段。

它对以后文字的不断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中国文字的萌芽阶段,这一时期的文字属于“六书”中的“象形”文字。

“象形”是指按照事物的物状画出其模样,并以图画来指称此事物的造字法,它是汉字最初阶段的主要造字法,以“象形”法造出的象形字都是独体字,都是名词,多指草木鸟兽等物,例如大地湾一期“刻划符号”中的波浪形文字就是象形文字的很好例证。

中国文字起源于8000年前仰韶文化中的“刻划符号”仰韶文化于1921年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名。

该文化分布的中心地区在渭河流域、豫西和晋南地区。

它可分为四个先后相承袭的类型:半坡类型——史家类型——庙底沟类型——西王村类型或半坡晚期类型。

半坡类型经过大规模发掘的遗址有陕西省西安市半坡村、宝鸡市北首岭、华县元君庙、华阴县横陈村、临潼县姜寨(一期)等。

此类型文化的陶器上往往有“刻划符号”。

关中地区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刻划符号”的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零口、垣头、长安王楼、合阳莘野、铜川李家沟、宝鸡北首岭等。

其中在半坡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有27种,113件;姜寨遗址出土的“刻划符号”有27种,129件。

关中地区共发现“刻划符号”52种。

这些“刻划符号”中的某些符号,已在半坡、姜寨、李家沟等遗址中出现,间隔距离达100公里,在这么大的范围内有相同的符号,说明这些符号在不同的部族中有着相同的涵义。

也有人认为,这些“刻划符号”是表示数字的原始文字。

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研究员赵国华先生认为,“半坡后期的彩陶上出现了一些‘刻划符号’,这是些表示数字的原始文字,具体含义是‘一’到‘九’这九个自然数。

这些带有‘刻划符号’的彩陶,应当是半坡先民晚期举行鱼祭的祭器。

”他在对半坡母系氏族文化鱼祭的研究中,一直认为这些“刻划符号”是原始数字文字。

“通过对刻符的识别,可以认定,早在大约6000年前,半坡先民已经创造出了原始文字。

最早的一批文字是表示‘一’至‘九’的九个自然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