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烟台抗倭名将戚继光和他的戚家军为什么那么厉害?

台州大战中,戚家军以三千精兵对两万倭寇,一月之内,转战上千里,大小十三战,歼灭倭寇五千五百多人,总共阵亡则只有二十人。戚家军便成了倭寇的噩梦。戚继光和戚家军为什么这么厉害,这和戚继光本人的不凡和自由选兵练兵有关,尤其是选兵,保证了兵源的高质

台州大战中,戚家军以三千精兵对两万倭寇,一月之内,转战上千里,大小十三战,歼灭倭寇五千五百

多人,总共阵亡则只有二十人。戚家军便成了倭寇的噩梦。戚继光和戚家军为什么这么厉害,这和戚继

光本人的不凡和自由选兵练兵有关,尤其是选兵,保证了兵源的高质量。

戚继光出生在山东济宁有一个叫鲁桥的小镇,在戚家良好家风的熏陶下,戚继光从小就培养了正直的人

品和远大的理想。戚继光18岁那年,就曾写下“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的诗句。22岁那年参加武举

会试时写的《答俺答策》曾作为内参在兵部内广为传阅而在京城小有名气。

要说起“戚家军”,其军功章里至少有浙江巡抚胡宗宪的一半。因为按照明朝的规定,部队和将领之间

不是固定的,将领会调任不同的防区,而部队是不会跟着走的。戚继光到了浙江,带领什么样的兵,是

由上面决定的。此时戚继光向胡宗宪请求自己选兵、自己练兵,这绝对是一个破规矩的事儿。但最了解

浙江抗倭形势的胡宗宪居然敢冒明法之大不韪同意戚继光的请求。正是有了这位领导的点头,戚继光才

得以享受如此的特权。

为了保证兵源质量,戚继光还制定了一套异常严格且独特的征兵标准,即“四要、四不要”。

四要:要标准的农民、要粗壮结实、目光有神、见官府要有点害怕的人。

四不要:城里人,包括在市井间居住过的人不要;在官府里任过职的不要;长得白的和四十岁以上的不

要;胆子小和胆子特别大的不要。

按照这个严格而独特的征兵简章招上来的义乌兵,就是日后令倭寇噩梦连连的戚家军成员。当戚继光把

为对付倭寇而量身打造的独门秘籍传授给他的子弟兵后,这支戚家军就开始在战场上创造奇迹。

胡宗宪和戚继光的关系

那是在明朝嘉靖年间,海瑞时任淳安县县令,只是个很小的小官。海瑞不仅是著名的清官,还尤以公正严明、不畏强权著称。当时,海瑞的顶头上司是浙江总督胡宗宪,当然,此二人一个是大总督,一个是小县令,官职品阶相差甚远,平时并无交集。

胡宗宪的儿子胡衙内是那种典型的恶少,非常喜欢倚仗父亲的权势为非作歹。嘉靖三十七年的一天,胡公子再次心血来潮,带着诸多随从离开杭州,溯富春江而上浙西。一路上,胡公子除了游山玩水,最主要的意图则是搜刮百姓,收受贿赂。

由于胡宗宪是浙江总督,所以得知胡公子到访的消息,沿途的大小官吏无一例外纷纷主动献媚送礼。胡公子所到之处,必有知府县官设宴款待,另有美女金银相送。但是,当胡公子来到淳安县时却遭到了冷遇,不但没收到宴请豪礼,连县令的面也不曾见到。

淳安县县令海瑞明知胡公子是总督大人的儿子,但他生性刚正不阿,平生最厌恶溜须拍马,所以故意不露面。胡公子因为遭到冷遇而大发雷霆,直接派人要求海瑞前去他下榻的驿站拜见。海瑞心知是逃不过了,于是一不做二不休,想出一个更绝的妙招。

海瑞?奉命?去了驿站,但他不是一个人去的,而是带着众多捕快打手,进门就下令捉拿胡公子,罪名是?冒充总督之子,到处招摇撞骗,毁坏胡总督的名声?。海瑞从胡公子处搜出几千两白银,外加无数珠宝,然后下令打了胡公子40牛皮鞭,把娇生惯养的胡公子几乎打了个半死,然后才罢手。

打完40皮鞭,海瑞并没有直接处置胡公子,而是派人把他送还到胡宗宪府上,还写了封信给胡宗宪,大概意思就就是:属下知道大人教子有方,断不会有这样的儿子。此人胆大包天冒充大人之子,坏事做绝,毁坏大人名誉。属下将人抓住交给大人亲自处置,搜出的财物已经充公。

胡宗宪看完此信,再看看眼前被打得体无完肤的儿子,差点气晕过去,但家丑不可外扬,他也只能吞下这口恶气。

这个故事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是海瑞诸多英雄事迹中非常著名的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是海瑞,所以我们的读后感通常都是:海瑞真正直!海瑞真聪明!海瑞真清廉!而作为故事的反面陪衬,胡宗宪的形象却不那么伟岸光明。但是,细究事情原委却不难发现,胡宗宪才是那个难能可贵的人。

试想一下,胡宗宪是浙江总督,他的儿子被手下的小小县令打了,而且明摆着是故意为之,但胡宗宪的选择是隐忍,而非报复。纵然是胡公子有错在先、罪不可恕,胡宗宪当时不得不吃下这个哑巴亏,但是之后呢?他作为顶头上司有的是机会给海瑞穿小鞋,甚至将他罢官,但是他没有这样做。

胡宗宪教子无方确实有错,但他总体上还是比较识大体的,他分得清公私与轻重,他虽然也记恨海瑞打了他儿子,却并未因此报复,这一点也是值得尊重和称颂的。

其实,不但是这个海瑞巧办胡公子的故事,在其他大多数历史典故中,胡宗宪的形象也都有被刻意抹黑的嫌疑,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胡宗宪实际上是明朝最功勋卓著的抗倭名将,连大名鼎鼎的俞大猷和戚继光也只不过是他的部下,论功绩都不能与胡宗宪相比。但是,为什么我在提起明朝的民族英雄时,说起的却只有俞大猷和戚继光,而绝口不提胡宗宪呢?

那是因为,胡宗宪是因赵文华的举荐才得以屡屡升迁的,而这个赵文华呢,他是大奸臣严嵩的义子。由于这层关系,严嵩父子倒台后,胡宗宪也被当成是?严党分子?遭到清算,最终冤死狱中。

虽然,胡宗宪一案后来得到平反,但由于人们过分厌恶大奸臣严嵩,所以对胡宗宪的印象分一直很差,甚至故意抹杀掉了他的抗倭功绩,不给他民族英雄的头衔。

学习历史,我们应该保持客观,历史不是非黑即白,胡宗宪也不是我们刻板印象中的坏人,他也曾为大明江山、为国家社稷做出过杰出贡献。

胡宗宪是戚继光的上司。

1、胡宗宪

胡宗宪(1512年11月4日—1565年11月25日),字汝贞,号梅林。祖籍安徽绩溪,家族世代锦衣卫出身,在东南倭乱时期任直浙总督。

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嘉靖十九年(1540年),被授官为山东青州府益都县县令,累迁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为官二十五年,忠心为国,抗倭有力,官至兵部尚书和右都御史。死后追谥襄懋。

2、戚继光

戚继光(1528年11月12日-1588年1月5日),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卒谥武毅。汉族,山东蓬莱人(一说祖籍安徽定远,生于山东济宁微山县鲁桥镇) 。明朝抗倭名将,杰出的军事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

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十余年,扫平了多年为虐沿海的倭患,确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后又在北方抗击蒙古部族内犯十余年,保卫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进了蒙汉民族的和平发展。

扩展资料:

1523年,大明王朝罢市舶司,实施海禁。合法贸易的渠道被大明王朝禁止,许多东瀛商人便结合浪人、以及我国沿海一带的世家大族、刁民等人,屡屡侵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这也开启了我国东南沿海一带的倭寇之乱。

这帮倭寇总是烧杀抢掠完了,就乘船逃离,每次明朝的军队一过来,他们就溜进大海,茫茫大海,大军又不容易派遣。这就让明朝感到很无奈,后来,嘉靖皇帝任命胡宗宪为浙江巡按监察御史,专门负责铲除倭寇。

赴任之时,胡宗宪立下誓言:“不擒获王直、徐海,安定东南,誓不回京。”王直和徐海是明朝的人,他们勾结倭寇,帮助他们带路、提供情报、打掩护,自己也是跟着到处作恶。

胡宗宪到任后,先是整顿军队,加强训练,提高士气。之后,严嵩的义子赵文华以祭海神的名义,到江南督察沿海军务。由于胡宗宪小心谨慎、处事圆滑,深得赵文华的喜爱,赵文华回京后,在嘉靖面前大力举荐胡宗宪。

胡宗宪因此被任命为直浙总督,总督浙江、福建、南直隶等处的军务。从此,胡宗宪大展拳脚的时候就来了。

他一方面招揽、任用人才,重用戚继光、俞大猷这些抗倭名将,任命他们为参将,还请来大才子徐渭担任自己的军师。同时加紧训练军队,在他的带领下,成就了后来的戚家军,也成就了后来的戚继光。

另一方面,他派人前去海上招降王直,趁机搅乱倭寇之间的关系,致使倭寇自相残杀,王直的势力直线下降。

之后,徐海带领五万人马大举进攻,胡宗宪又调派大军重创徐海,并将徐海部彻底铲除。徐海一死,势单力孤的王直几乎就没有太大威胁了,在胡宗宪的威逼利诱之下,王直最终投降。

经过八年的努力,胡宗宪彻底铲除了浙江沿海一带的倭寇之乱,之后,他便转战福建。只可惜,在转战福建的第二年,由于严嵩倒台,他遭受牵连,被罢免官职,只能闲赋在家。而福建倭寇的剿除,就交给了他当初一手带出来的戚继光、俞大猷等人。

百度百科——胡宗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