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德经》帛书版第二十七章:什么人是老子所说的“善人”?

帛书版: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物无弃材①,是谓袭明。故善人,善人之师②,不善人,善人之资也。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唯智乎大迷,是谓妙要。

传世版: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版本差异:

① 物无弃材:传世版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强行与上文“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对应,其实是画蛇添足。人也归属于物,善救人而无弃人,更进一步就是“物无弃材”,从人类社会到自然万物,从个别到普遍。因此人与物是递进关系,而非平行关系,此处当取“物无弃材”。

② 善人之师:传世版改成了“不善人之师”,看上去更容易理解一些,就是贤良之人教授无知之人,然而却并不是本处要表达的意思。善人,是指有道之人,如上文所说善行者、善言者。这类善人,唯善人可以得识,可引为师友。因为他们行无迹,言无声,被褐而怀玉,故“不善人”不能识。善人若为不善人之师,岂非自寻烦恼,盖俗人察察昭昭,要如何才能教会他们无为大道?这种逆势努行之举,非善人之所为也。


《道德经》帛书版第二十七章:什么人是老子所说的“善人”?

直译:

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车辙马迹。善于言说的人,不会留下疏漏过失。善于计算的人,不会借助竹筹砝码。善于闭藏的人,不使用门栓插销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束缚的人,不使用绳索捆束别人也解不开。所以圣人总是善于救人,而不会抛弃人。万物都能各得其用而不被遗弃,这就可以称得上是沿用了道。所以有道之人,可为有道之人的师友,无道之人,可为有道之人的资材。不珍视自己的师友,不爱惜自己的资材,终不过只是大糊涂中的小聪明而已,这是个精深微妙的道理。

解读:

“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以筹策。”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车辙马迹,否则只是强行而已。那如何才是不强行呢?因物乘势,应时而行,运用万物本自的运行,而达到行进的目的,是谓不行之行,是谓善行。所以善于行走的人,不会局限于乘坐车马,而是能够乘万物,御六气,游无穷,而至逍遥之境。

善于言说的人,不会留下可被指摘的过错。要知道,没有滴水不漏的言辞,任何想要表达的意思只要落于语言,就必然会有辞不达意的地方,会有顾及不到的疏漏。就像我们的法律条文,都是经过千锤百炼的,尚且可以被人寻到漏洞有机可乘,更何况普通言语了。

因此要想做到言无疏漏,就不能局限于使用语言,甚至说,不用语言。不通过自己的语言来传达意图,而是运用万物,借寓故事,启其自知,只要可以让人领会到。不言之教也好,大辩若讷也好,都是讲的“善言”。不言之言,又如何会留下过错呢?

“善数者”也是一样的,善于计算的人不会使用筹策。如果只有筹策在手才能进行计算,又如何称得上“善数”呢?“善数者”,数在心中,且可应无穷。如何做到心中有数不迷乱,其一不多闻,多闻则数穷;其二应守中,守中则得正,以正可量万物。如《庄子》所说,“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道德经》帛书版第二十七章:什么人是老子所说的“善人”?

“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也”,善于闭藏的人,不会像我们普通人一样,使用关钥来封闭门户。我们家家户户,都是通过大门来进出,用门栓和抵木来封门,然而并不能阻止盗窃,防止破门而入。真正会闭藏的人,如庄子所说:“藏天下于天下”,无关钥可解,无门户可入。常人都是闭门以拒外,藏小之于大,而藏天下于天下,则无内外之分,无小大之别,又如何能够得其门而入呢?是谓善闭。

“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善于捆束的人,不使用绳索别人也解不开。庄子在《胠箧》篇首写道:“将为胠箧探囊发匮之盗而为守备,则必摄缄縢,固扃谲,此世俗之所谓知也。然而巨盗至,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唯恐缄縢扃谲之不固也。”

意思是说:为了对付撬箱子、掏口袋、开柜子的小偷而做防范准备,必定要收紧绳结、加固插闩和锁钥,这就是一般人所说的聪明作法。可是一旦大强盗来了,就背着柜子、扛着箱子、挑着口袋快步跑了,还唯恐绳结、插闩与锁钥不够牢固呢。

可见本章的“闭”、“结”讲的是关闭门户,收紧绳结,目的是为了防丢防盗。但用绳索来缠绕打结,却总会有断裂解开的时候,不能称之为善结。真正解不开的结,是无结可以解。本自浑然一体,无间而不可分,又何需用绳索来结缠呢?所以庄子才说“藏天下于天下”,与天下为一而已。只有散了朴,成了器,有了自我之形,与外介然有间,才需要使用绳索来结缠,使用胶水来修补。

所以用名声来区分贤愚,用地位来区分贵贱,用立场来区分是非,就会丧失混然之朴,与外物有分而相摩相刃,因虚华的名象而给自身设下桎梏樊笼,“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正如庄子所说:“天刑之,安可解!”只能终生承受倒悬之苦。以奇为正,以妖为善而已。

“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因此圣人不宣扬名声,不崇尚贤能,不追逐是非,不引导欲望,虚其心弱其志,而人民因此得以保有各自的常情真性,远离倒悬之苦,是谓善救人。《道德经》第六十二章有言:“人之不善也,何弃之有?”圣人以道治理天下,则不善人得以葆,道无弃人。

“物无弃材,是谓袭明”。“袭”是继承、沿袭的意思,“明”为道,“袭明”也就是应道而为。道生天地万物,没有任何物是“无用”的,真无用就不会得以生,只是看你会不会用,能不能用。

因此庄子说物有大用,有小用;有能用者,有不能用者。防手冻伤的药,小用只能用来洗丝谋生活,大用可用来灭国谋封侯。大葫芦,不会用者如惠施,只能砸碎弃之;而会用者如庄周,可系腰间畅游江湖。因此圣人以道治理天下,则万物各因其性,各归其位,各得其用,而无所弃。


《道德经》帛书版第二十七章:什么人是老子所说的“善人”?

“故善人,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也。”所以善人之用,在于为师;不善人之用,在于为资。如第六十二章所说:“道者,万物之主也,善人之宝也,不善人之所葆也。”不善人因道而得以葆,善人则以道为宝,那为何说“善人,善人之师”呢?两个原因,其一:唯善人能识善人;其二:唯善人能传善道。

善人,是指贵道之士、有道之人,如上文所说善行者、善言者。这类人,唯善人可以得识,因为他们行无迹,言无声,被褐而怀玉,故“不善人”不能识。所以才有“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

之所以不能识,是因为具有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想高度。如老子在第二十章所说“俗人昭昭,我独若昏呵。俗人察察,我独闷闷呵。”识都不能识,又岂能为师?善人若为不善人之师,可谓自寻烦恼,因为俗人察察昭昭,要如何才能教授他们无为大道?这种逆势努行之举,非善人之所为。

所以庄子说:“曲士不可语于道者,束于教也。”所以姜太公直钩钓鱼,未尝不是对周文王的一种考校,是可教之人他才会教。所以黄石公三试张良,最后认为“孺子可教”,才传下兵书。所以善人之所能教者,亦为善人。

善人能驾御万物,能用人之力,如第七十章所说:“是谓用人,是谓配天,古之极矣也。”不善人自也在其中,在其中而不自知,曰:我自然。所以“不善人,善人之资也。”就如那防冻手的药方,那大葫芦一样,俱为善人所用之资材。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唯智乎大迷,是谓妙要。”不珍视他的师友,不爱惜他的资材,终不过只是大糊涂中的小聪明而已,这是个精深微妙的道理。

道家大师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