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分享几个中医秘方!

分享几个中医秘方!

1.少妇逐瘀治疗不孕症

河北玉田圣人王清仁虽然不善写作,但他却是一位修行者。 《医林矫正》中记载的各种方子都是凭经验得出的,他在七煌界被公认为是一个陌生的人。七少腹逐瘀汤:

当归10克、川芎7克、赤芍7克、生蒲黄10克、炒五灵芝7克、桂皮3克、没药7克、延胡索3克、炒干1克生姜、炒茴香1克。水煎服,分2次服用。

对妇女经期延迟、量少、色深、痛经、子宫内膜增生、出血等有疗效。临床上用于治疗不孕症。盆腔炎、输卵管阻塞、精卵不能相遇者,服用15~30剂即可解决。但用量往往增加一半,即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效果理想。

 

 

2.通窍活血治疗黄褐斑

老化测试,除肝硬化外,脸色黑黑,中青年脸色暗沉、色素沉着、黄褐斑。需要用通窍活血汤治疗,通常有以下几种:

当归10g、川芎9g、丹参12g、桂枝9g、三角9g、莪术9g、赤芍9g、桃仁9g、红花9g、益母草9g、大黄2g、姜15克、老葱15克。

水煎服,分3次,连服1个月,逐渐消失。

 

 

三、黄元玉黄雅汤应用体会

山东昌邑圣人黄元玉的“贵阳基阴”学说,在后世引起很大争议,但其温补正气之论,为医林所称颂。受《伤寒论》李中婉的启发,创制黄崖汤:人参、茯苓、干姜、烤甘草。

此方温中散寒,行气补气,治水邪。它对虚弱和食欲不振有很好的效果。用于治疗胃炎、消化不良、大便不实、感冒腹泻等症,用量视病情而定。

(编者注:黄芽汤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黄色是大地之色,中土之气,芽是生化之气。黄芽汤是枢中土,恢复中土之气。本方方益,黄石解说:治中气,重阳宜补火,人参生姜为宜,水土栽培,甘灵宜。 )

 

 

4、左金丸加绿茶粉更划算、更有效

佐金丸是黄连与姜汁、吴茱萸在盐水中六比一合成。它强调寒冷。

主治心烦、烦躁、胸闷、嗳气、烧心、嘈杂、恶心、吐酸、腹痛,常用于食道炎、胃炎、十二指肠炎。

老经验对肠炎、热泻、大肠炎、便溏、血脓有一定疗效。在此基础上加入占黄连六分之一的绿茶粉,可调节肠道炎症,提高疗效,质优价廉。用卡观察。

 

5. 八仙汤加五味消毒饮治疗盆腔炎

《产科法梦》八仙汤由茯苓、白木通、菝葜、大黄、陈皮、银花、当归、川芎组成。又称八尾地带的下部。适用于急性盆腔炎、感染性宫颈糜烂、发热、腹痛。 ,黄色,红色和脓性阴道滴水。

老鱼常与《药金镜》中的五味消毒饮品(银花、紫罗兰、蒲公英、野菊花、海棠)配合使用,效果良好。加入赤芍、牡丹皮、鱼腥草、赤藤、印楝子、败酱,增强清热、解毒、凉血之力,效果更佳。

 

 

6. 循谷花黄连解毒汤

我的朋友寻古转行医,经营制药业。

相传黄连解毒汤(黄芩、黄连、黄柏、栀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治火邪、热毒泛滥三重之功效,症状包括口干、咽喉肿痛、全身红斑,牙龈糜烂,疮疖疖子。

对内外热、赤痢、痤疮、毛囊炎、七窍出血等也有较好的疗效。

晚年经验,火邪冲,大便不能增黄,名曰栀子金花丸;功能性子宫出血症妇女,加四物汤(熟地、当归、白苟、川芎),名温清阴,止血术首屈一指。

 

 

7、古方切清汤,汤中热

根据白虎汤、清胃散、甘露汤、郁奴汤、泻黄散的临床实践,提出方剂:

生石膏30g、熟地15g、黄连9g、沉香12g、栀子9g、枇杷叶9g、麦冬9g、知母9g、黄芩9g、升麻3g、怀牛膝清汤9克。

理论上的二焦:生热、泻火、消炎、调肺、胃,治疗头面部发热、口臭、肿胀、牙痛、口腔溃疡、牙龈破裂出血等症状。对于浊邪者,赭石15克,大黄3克,效果更佳。

根据乌门夜天师先贤的经验,以调肺和胃、理气去浊为佳,枇杷叶用量增加,每剂30-40克,其功效更佳。

 

八、活络小灵丹的应用经验

张首富前辈的活性有效丸:

当归9克,丹参9克,乳香9克,没药9克,黄酒30毫升,水煎服,分2剂口服。

治疗气血凝滞、经络不通、腰、腹、背、膝、腿、臂痛,常用于痛经、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腰肌纤维炎、宫外孕、不宁腿证.

用于治疗手臂神经痛、小腿肌肉萎缩和行走疼痛,具有不同的功效。该药价格便宜,适合推广应用。

 

9. 葱油汤治疗感冒

民间医治外感风寒、身骨、恶寒不汗、头痛鼻塞流涕,投葱黑豆汤减方:

鲜姜30克、白洋葱30克、白菜根50克、红糖(红色)30克。水煎服,分2次服,汗下被褥,常服一剂即愈。

它确实对非细菌性和病毒性感冒有效。老爷子亲自试了试,却是汗流浃背,汗流浃背。再加上9到15克的苏叶,功力还不错。

 

10. 亚健康神经衰弱的薯蓣丸

《金阁纲要》薯蓣丸,大夫“各有不足,气势皆病”。

方剂较复杂,实际上以补药为主,可滋阴、补气、养血、调和营健,还可祛风、开郁、祛邪。可提高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防止外风邪气。效果是一个很好的食谱。

目前用量为山药(山药)300克、甘草200克、当归100克、桂枝100克、地黄100克、神曲100克、黄豆卷100克、人参100克、川芎50克、白芍50克、白术100克、麦冬40克、杏仁40克、柴胡30克、桔梗30克、茯苓50克、驴肉100克皮阿胶、干姜30克、蔓越莓15克、欧洲防风草30克、大枣100粒(去核),研末调水成丸,每次10克,一日3次。

对亚健康、神经衰弱、气血久病、乏力、心悸、失眠、精神不振、四肢无力、记忆力障碍等有保健和治疗作用。它比十全大补丸更有效。优势。

 

11.化积丹治疗肝硬化

山西太原商人魏兰谷弟兄介绍了他家对吉丹方的采集和验证情况:

甲鱼壳100克、人参50克、黄姜50克、三七60克、炒山楂30克、白术30克、川芎20克、鸡内金20克、水煎丸,每次5克,每日4份。

治疗肝硬化,脾大,胃食管静脉曲张吐血,牙龈出血。如果您有腹水,您可以使用利尿剂获得良好的效果。

 

12.降糖药和益手丹

《袖中方》由老楚编撰,内有治疗糖尿病的小方,名为益寿丹

由黄芪200克(开水入药)、白术100克、玄参100克、山药200克、玉竹200克、桑叶200克(开水入药)组成,和 200 克玉竹。 10 克,每日 3 份。

它可以降低血糖和尿糖。长期使用无不良反应,效果很好。

 

13.中药吴茱萸、三元汤、五彩丸

《伤寒论》临床用吴茱萸,主要散寒,与生姜配伍治疗头痛流涎。老经验认为,这药也是中药。对胃炎、胃溃疡及腹腔内灼痛、酸痛、酸水等均有疗效。它与黄连和孜然一起使用。称为三元汤。

添加乳香和没药以提高镇痛效果,即五彩丸的成分。

 

14.大黄附子配伍经验

大黄与附子互为配伍,开始了《伤寒论》,如大黄附子、细辛汤。北京的罗志远前辈治疗油气和附睾坠痛,他们经常用这两个方子。

老老师的经验是,如果有小腹寒积、硬痛、便秘或有不舒服的分泌物,你习惯于在证候方中加两药。附子占三分之二,效果相当不错;也常在小城益气汤中加入附子9~15克,以达到最佳效果。

15.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营养不良性水肿

水肿病可由心、肝、肾、贫血等多种因素引起,应及时存档治疗。衰老所代表的是生活困难、偏食或缺乏食物引起的营养不良性水肿。除了补充蛋白质外,还要补气生血,避免大量利尿。长头当归烧药散:

当归12克,川芎9克,白芍9克,白术30克,泽泻6克,茯苓9克,黄芪60克,阿胶(红色)30克。

水煎服,分3次服用。连续使用15~30天即可痊愈。也可加入6克桂皮蒸熟,效果更佳。

“中医药最大的危机是没有接班人。也许50年内,中医药不需要被别人取消,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是一位老中医的感慨。此话并非危言耸听,而是直击中医人才培养的关键。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西医从业人员约550万人,而中医仅约40万人,比1950年代减少了20%。目前,我国有一批50岁以上的中医师在危机中艰难求生,对中医药感兴趣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中医药正陷入前所未有的“传承危机”。

中医药院校是中医药人才的摇篮。然而,即使在这里,中医教育也面临着西医的命运。学生1/3时间学习西医,1/3时间学习外语,1/3时间学习中医已经成为普遍现象。一些经典的中医课程不断被删减,甚至缩减为选修课,而西医的理论却日益加强。许多学生的外语和计算机水平很高,但中国文化和传统文化很差。有的不懂《黄帝内经》、《伤寒论》,有的连基本的药材散文、汤调都不会。更可怕的是,受教育程度越高,离中医特色越远。很多中医研究生并不注重中医理论基础和临床实践,而是按照西医的模式研究细胞和分子,做大量的动物实验。都说“中西医同等重要”,其实是“重西医少中医”。结果,很多学生毕业后既不会“看、听、问”,也不会开方子、开药。叫中医,其实是西药。有专家指出:“现代中医药教育把学生变成了中西药不足的半成品,培养了一批中医药掘墓人。”虽然激进,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师徒教育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传统模式。千百年来,这种模式造就了许多著名的医学专家。口授、因材施教已成为中医药教育的一大特色。但是,今天,许多师范制培养的中医师水平很高,但由于缺乏西医知识,无法通过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也无法取得合法资格。他们遵循家族传承模式,有些“伎俩”往往不愿透露,许多宝贵的药方也因此而失传。

中医人才的流失也与中医医院的不景气密切相关。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国医院都在挣扎求存。由于中医药收费低廉,不能体现中医药的技术含量,大量中医院不得不舍弃“中”、“西”的姓氏,诊疗几乎和西方医院一样。例如,对于闭合性骨折的患者,采用中医正骨手法不仅痛苦小、效果好,而且价格便宜。然而,为了赚更多的钱,许多中医医院放弃了传统的正骨技术,转而采用创伤大、费用高的西式手术。针灸、推拿等中医项目收费更低,甚至费用也无法弥补。在这样的体制下,很多中医人辛勤耕耘了一辈子,却被抛在了后面。西医不仅社会地位高,收入也可观。面对这样的反差,年轻一代自然不愿意坚持中医。

在中医体系中,中西医就像一只鸟的两只翅膀,缺一不可。与西医相比,中医药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发展问题,而是生存问题。有人断言,如果中医不能传承下去,随着老中医的逝去,中国只会成为教科书上的“中医之乡”,就连中医人才也得从日本和南方引进朝鲜。如果是这样,我们会为我们的祖先感到羞耻。

“前未见古人,未见后人。想着人间悠闲,却是目瞪口呆。”古老的扁鹊华佗早已逝去。下一代变缺华佗在哪里?思古思今,谁能不忧中医药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