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士要遵守的清规戒律

修道要放弃一切吗?请看道教财富论

财富伦理观是反思财富的价值、思考财富的创造与使用而形成的伦理观念。先秦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揭示的就是社会总体财富多寡与社会道德水平之间的关系。

道教的财富伦理观,最根本的主张就是“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财富的获得必须是正当的。

道教认为,人人都具有创造财富的能力,都应该努力去创造财富。

《太平经》说:“天生人,幸使其人人自有筋力,可以衣食者。”“夫人各自衣食其力。”这就是说,人应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

“而不肯力为之,反致饥寒,负其先人之体。”由于自己懒惰而造成饥寒,那就辜负了上天赋予自己的能力。

道教的神仙信仰中,包含神仙赐予财富的内容。财神信仰就是典型的表现。历史人物范蠡,就是因为善于经营致富而被奉为文财神的。

道教认为,敬奉神明,持诵道经,可以获得财运。《玉皇经》说:若人欲求资财殷富,如法奉持是此真经,即得财宝充溢,衣食自然,庆流子孙,传之万世。

道教法物咒语也能使人获得财富,东方朔所著的《洞玄灵宝五岳古本真形图并序》说:子有中岳形,所向惟利,致财巨亿,愿愿克合,不劳身力。《离明端象灯仪》说:家有天尊咒,财物得阜昌。

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来说,道教明确指出“民之利用厚生,非财不立”,因而希望社会财富极大丰富。道教理想中的社会景象就是“府库资财甚满盈,兵戈永息乐升平。民歌有道图长治,报国勤看《大洞经》。”

但是,具体到个人来说,道教总是劝人要少私寡欲,淡薄名利,不汲汲于追求财富。

《老君崇百药经》中说:“不多聚财是一药。”“不多贪财是一药。”个人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是:“非己之财,不妄取;非义之财,不苟得;合得之财,随分取。”

道教特别强调不能取非义之财。道教的种种戒律对此都有明确的规定。

陆修静撰《受持八戒斋文》说:“不得盗他物以自供给。”

《玉清经·本起品》载元始天尊所说十戒中的第七戒规定:“不得欺凌孤贫,夺人财物。”

《妙林经二十七戒》中说:“不得盗窃人物,不得妄取人财。”

《老君说一百八十戒》中规定:“不得横求人物。”“不得强取人物。”“不得妄取人一钱以上物。”

道教认为,以不正当手段谋取财富的人,必遭恶报。

在财富的分配上,道教主张“损有余而补不足”。

道士要遵守的清规戒律

道士要遵守的清规戒律

《西游记》主题曲《女儿情》中有句歌词:“说什么王权富贵,怕什么戒律清规!”王权富贵且不去说它,不怕戒律清规,只可能是我们现代人的世俗看法。在古代,道教徒必须严格遵守戒律清规,否则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戒律清规”应该分开来说,一是戒律,一是清规。戒律是道教用来约束道士思想言行,防止作恶的条文,是道士修道必须遵守的法规。道教非常重视戒律,能否遵守戒律,关系到道士们能否修炼成仙得道。有小道藏之称的《云笈七签》记载:“夫学道不受大智慧道行本愿上品大戒,无缘上仙也。欲修善累功,便心勤寻诸戒。”不守戒律,不能成仙。可见遵守戒律对修道的重要性。

其实在道教创立之初,并没有正式的戒律。五斗米道信徒如果犯了小错,只要“自首其过”便算了事。这种形式和基督教忏悔仪式颇为类似,可见宗教上有很多的机理是相通的。忏悔,对约束一个人的行为起到了止恶防非的作用。

道士要遵守的清规戒律

东晋时,迁居江南的世家大族瑯琊王氏世世代代信奉五斗米教,因此王氏族人在临终前便有“首过”的传统。大书法家王献之临死之际,需要忏悔自己一生所犯的过错。在一种凝重圣洁的氛围之下,王献之思索再三,徐徐地说,“平生没犯过什么错,只觉得当年和郗家离婚,有点对不住前妻。”王献之先娶了表姐郗氏,后来被皇帝看中,被选为附马。不得已只好与表姐离婚,娶了公主。除此之外,王献之平生大约没作过什么恶。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首过”这种方法,对道教信众的言行举止是有约束力的。

随着道教的发展,信徒越来越多,戒律便随之而产生。最迟在魏晋南北朝时,道教便有了正式的戒律。上清派、灵宝派等道教派别出现了《说十诫》之类的成文戒律。这些戒律的内容,还是以儒家纲常观念为主。到了后来,道教各种戒律累积增多。最基本的戒律为五戒、八戒、十戒,从这些基本的戒律又演变出很多种戒,最多达到一千二百戒。因此,真正的修道不是为了轻松好玩,而是一种严格的身心磨砺。

道士要遵守的清规戒律

修道之士,首先要奉持基本的五戒。这五戒被称为“老君五戒”,具体内容为:一不得杀生;二不得茹荤酒;三不得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盗;五不得邪淫。只有严格守戒,才能够“言行不苟,恶念尽消”。

宋元时期创建的全真道最重视戒律。入全真道,道士首先要进行的便是“传戒”。全真教的戒律称为“三坛大戒”,由初真戒、中极戒和天仙戒三部分组成。初真戒有十条,是最初级的戒条。到了中极戒,便有三百条了。不同的修炼境界,持戒要求不同。能力越大,责任便越大。天仙戒主要是用于陶治人心,并没有具体的条文。给予修道者无限的想象究竟。全真教的传戒程序从开始到结束,大概需要一百天左右,其隆重程度可见一斑。

戒律用来预防,“勿谓言之不预也”。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但也免不了违犯戒律的情况发生。如果犯戒了怎么办呢?答案是用道教中的清规来处置。清规就是对犯了戒律的道士进行处罚的准则。道教中的清规,一般由各道观自行制定,但处罚层次大略都分为三等。

道士要遵守的清规戒律

最轻一等的处罚是跪香。贪睡起晚了,或者没有参加早、晚课,又或者念经不诚,吊儿郎当都会被罚跪香。如果都是济公那模样的道士修行,那么成天到晚都只能跪着,别指望能起身了。第二等的处罚便是迁出了,通俗点说就是被开除。迁出又分为三个层次,被劝退、开除和杖责之后开除。这个处罚有点重,可以想象得到犯的事已经不算小了。

如果像金庸小说《神雕侠侣》中描写的那样:尹志平道长对小龙女做了不可描述的事情,该如何处理呢?按照道教清规,这种情况要顶清规处罚,即“火化示众”。对,最重的处罚就是处死!难怪《神雕侠侣》中尹志平总被赵志敬要挟,如果按清规,那可得判死罪啊!什么情况下顶清规处理呢?一般是违犯国法、奸盗邪淫、坏教败宗等几种情况。顶清规处罚可是人命关天的大事,所以歌词里唱的“怕什么戒律清规”,也只能现代人传唱一下。出家修道,必须严格遵守戒律。

道士要遵守的清规戒律

道教中的清规戒律,只是约束道士们的言行,使之全心向道,以促进修为增长。严格遵守戒律,全心全意地修行,就可以身静神安精存,可能达到清静无为的状态。遵守戒律对现代人也有启发。做人要有底线,心中才会有道。没有底线,随利益上下沉浮,便纵有万贯家财,仍不能找到真正的幸福。每个人都应该不忘初心,坚守心中的原则,为实现梦想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