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从底层百姓的福音,到权贵的座上宾,道家在魏晋时期发生了什么?

道家养生之功法的核心:积功累德

修养生之功是老子一生研究的巨大成功。修养生之功,就是修行悟道,修就是修清静心,行就是要实实在在的炼功,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行还要遵循事物发展、运行的根本规律去做,积功累德以达到合道。

“功”和“德”是“合道”必不可缺的两大因素。缺一不可。第一要素就是炼功,要真真正正的做到实修实炼。其一要点就是要修性,性指人的元神,性属阴,修性也就是修清静心,首先要扫除贪心妄念,六贼三尸,使心静意静,心意神定,心神不动就能进入到自然本态,从而合道,其奥妙就是混沌矣。其二要点就是修命,命指维持人生命的元气,命属阳。

俗话说人活一口气,一个人一旦没有了气,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炼功就是调动身体里的元气,接收宇宙中的各种信息使自身元气升华,再通达全身,调和五脏六腑,奇经八脉,神经系统等,达到脑清体健,延年益寿,返还衰老的目的。性与命,阴与阳,是一个意思,她们又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性依命而存在,命赖性而存活。所以必须要性命双修,也叫阴阳双修。

从底层百姓的福音,到权贵的座上宾,道家在魏晋时期发生了什么?

中国的根底全在道教。——鲁迅(给徐寿堂的信)

玄奘取经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耳熟能详的故事,正是他不远万里取来真经,并倾注全力翻译成汉语,才得以让佛教在中国兴盛起来。

其实早在西汉时期,佛教便已经传入中国,但由于当时传到中国的佛教经书基本都已经是二手货了,使得产生了很多误解,成语胡说八道正是源自于此,这里的“胡”指的便是番邦外国人,八道便是佛教八正道(见注释1)。

从底层百姓的福音,到权贵的座上宾,道家在魏晋时期发生了什么?

由此可见,玄奘取经对佛教发展的贡献,而在中国本土道教发展历史中,也有一位类似玄奘的人物,他便是东晋南朝道士陆修静。

道士下山

魏晋南北朝时,伴随五斗米教(早期道教)在中原地区的普及,很多上层社会开始对道教感兴趣,我们熟悉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和王献之,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可见其影响之广。我们故事的主人公陆修静(406年~477年),出生于东晋,成长于南朝,从小便遍览群书,并修炼辟谷道术,人到中年以后,便抛家舍业云游天下,并逐渐了解当时中原宗教的现状。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除了道教开始发展,早在西汉传入中国的佛教也不甘落后,文人雅士中也不乏出家学佛、研究佛典之人。当时人们对于道教和佛教貌似都不排斥,陆修静便曾说过:

在佛为留秦,在道为玉皇,斯亦殊途一致耳。.

可见其对佛教和道教之间的差异并不排斥,甚至有彼此借鉴的想法,事实也的确如此,后来陆修静在改革道教时,的确借鉴了很多佛教元素。

从底层百姓的福音,到权贵的座上宾,道家在魏晋时期发生了什么?

佛教发源于印度,并已经发展成型,属于一个相对成熟的宗教。佛教的经典文书可以由西域去印度求取,并通过翻译、改写而广为传扩。但同时期的道教,虽然是由中国本土文化衍生而来,却还处于成长和完善的阶段。当时的道士只能假托太上老君等形象降临诰授的形式来制作,这就有点容易乱套,因为谁撰写经书就拥有了制定规则的权利,所以由此派生的大量道经真伪混淆,杂乱无章。即使《上清》《灵宝》《三皇》等大批新经典问世,也因各派道士在传经过程中,以讹传讹,互相封锁,又使许多道经源流不明,互无统属,流失分散。

正本清源

编写于元代的道教传记《玄品录》中有一段关于陆修静的记载:

南诣衡湘、九嶷,访南真之遗迹;西至峨嵋、西城,寻清虚之高躅

从中可见陆为了整理道教典籍,曾遍访天下,并为后来勘正道教经典奠定的基础。元嘉十四年(公元437年),他刊正《灵宝经》,撰编了《灵宝经目》。三十年后,陆修静经过多年积累,开始修订《上清经诀》、《大有三皇经》等道教顶级经典。

从底层百姓的福音,到权贵的座上宾,道家在魏晋时期发生了什么?

在其期间,他还得到了当时南朝宋明帝的支持,在泰始七年(471)陆奉敕撰献《三洞经书目录》,共著录道家经书符图、方技方法1228卷。同时,首创在道教史上有深远意义的道教典籍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法(见注释3)。陆修静对于道教的改革,甚至连佛教文集《广弘明集》中都有记载,可见一影响之大:

金陵道士陆修静者,道门之望,在宋齐两代,祖述三张,弘衍二葛(见注释4)、郗张之士,封门受篆。遂妄加穿凿,广制斋仪,糜费极繁,意在王者遵奉。

从这段话中的描述,我们可以得知,如果说北朝寇谦之借用北魏太武帝、宰臣崔浩以政治的手段改革道教制度,跻身于朝廷。那么,南朝陆修静则从道教经典入手、通过规范教义教理使道教更加完善成熟,形成强大的宗教势力,影响政权统治者。

在东汉时期方士于吉编撰的《太平经》中提出了道教早期的思想“承负”说,大意就是前辈行善,今人得福;今人行恶,后辈受祸,这也是道教追求长生的理论基础,但伴随陆修静对道教经典的改革,逐渐融入了类似佛教的三世轮回理论。如在《太上洞玄灵宝智慧定智通微经》说:

三界之中,三世皆空。知三世空,虽有我身,皆应归空。明归空理,便能忘身。能忘身者岂复爱身?

生死观念变了,原本单纯追求长生的道教,又增加了在世修善功、积功累德、舍身济物、轮转因果的内容。并且接受了佛教三世轮回、因果报应教义。以度人无量为宗旨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广为流传开来。

从底层百姓的福音,到权贵的座上宾,道家在魏晋时期发生了什么?

两汉到魏晋时期,道教的传播和发展走的是底层百姓路线,其中典型的如太平道、五斗米,都是以底层百姓为信众基础的,经济来源也是依靠向教众征收租米。但通过南北朝的道教改革以后,道教逐渐走出市井草堂,而进入了道观精庐,成为上流这会的座上宾,其经济来源也改为帝王后妃、达官显贵的施舍,以及斋醮法事的收入。

充裕的经济基础,以及出家道士可以免除租役的优渥条件,使得道教信徒迅速增加,成熟的道教组织也应运而生,促使道士们模仿释氏寺院僧团,建立独立的道院经济体系,并逐渐与儒家、佛教鼎立,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释1:佛教八正道是指: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注释2:《玄品录》是元代茅山道士创作的道教传记。

注释3:三洞为《洞真上清经》、《洞玄灵宝经》和《洞神三皇经》。四辅为太玄、太平、太清和正一。十二类指三洞中又分本文、神符、玉诀、灵图、谱录、戒律、威仪、方法、众术、记传、赞颂、表奏。

注释4:二葛是指东汉道教灵宝派祖师葛玄及其玄孙葛洪(东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