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李嘉诚公开回应国人

文 |明煜编辑 |明煜论点 2013年前后,香港富商李嘉诚在内地大肆抛售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共回笼资金超 2500 亿元,给国内经济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动荡。钱一进腰包他便转身投资 海外市场 ,斥资 4000 亿 买下了 “半个”英国 ,还曾两

|明煜

编辑 |明煜论点

2013年前后,香港富商李嘉诚在内地大肆抛售产业,据不完全统计共回笼资金超 2500 亿元,给国内经济市场造成了不小的动荡。

钱一进腰包他便转身投资 海外市场 ,斥资 4000 亿 买下了 “半个”英国 ,还曾两次被英国女王封赏爵位。

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置于不顾的李嘉诚,在国外的投资也并非一帆风顺,多个项目都出现亏损状况,许多人都为他感到不值,毕竟他曾经是 中国人心中的“超人”

曾几何时, 李嘉诚在国人心目中也是“神”一般的存在 ,不仅仅是惊叹于他的商业天赋和投资眼光,更是敬佩他的爱国情怀。

他注重教育,1981年他斥巨资创办汕头大学 ,直至2013年,他持续为其输入资金约 45 亿 港元,与国家携手共同建造了一所广东省重点大学。

他还多次出席汕头大学组织的活动,给莘莘学子们加油打气,鼓励他们努力学习,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不光自己创办大学, 他还在北京大学百年校庆时捐款 1000 万美元 ,用于新建图书馆,给学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

除了注重教育以外,他还多次出资建设公共设施 ,在香港有许多家敬老院、儿童医院和残疾人基金会等等,都能看到李嘉诚援助的身影。

他还赞助过许多提高国家地位的大型活动, 1989年,他就曾捐赠 1000 万,用于支持北京举办亚运会。

以前李嘉诚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形象是: 特别能挣钱,也舍得为国家和百姓花钱,是“爱国商人”的典范。

作为商人李嘉诚无疑是成功的,他有商场敏锐的觉察能力,对于商人的本质追逐利益也是发挥到了极致。

相信我们中国人对“ 公摊面积 ”这个词都很熟悉,它的定义就是:由整栋楼的产权人共同分摊所有的整栋楼公摊部分的建筑面积。

简而言之就是:整栋楼的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等等,只要是能计算在内的公共设施全都要平摊在业主身上。

因为有了“公摊面积”,我们买的房子房产证上写的是100平,实际面积才70平左右,更难接受的是你还要按100平来交物业费、供暖费等等。

这个 神一般的概念 就是 李嘉诚提出的 ,起源于香港,适用于我国各个地区,而其他国家却没有此项规定,他对此作出解释说: 这样可以拉低平均房价,让老百姓更容易接受

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操控,李嘉诚的手段还不止于此。

上世纪60年代,李嘉诚的塑胶花产业兴盛,但他却没有固步自封,而是将投资眼光放得更长远,意识到 香港的经济飞速发展,人口也越来越多,房地产行业日后必然火爆

敏锐地嗅到了商机,李嘉诚开始投入大量资金 囤地 ,正赶上当时房地产行业处于低谷,他用极低的价格购买了许多有发展前景的地皮。

此后几十年的发展前景也正如他所料,房地产行业飞速发展,香港的房价更是让普通老百姓觉得高不可攀,动辄几十万一平的住宅让人望而却步。

许多人觉得房价高是因为人多地少,市场上供不应求,所以才导致房价飞涨。事实上, 人多不可否认,但地皮不一定少。

房地产大鳄手中都握有许多尚未开发的地皮,他们用“ 饥饿营销 ”来抬高房价,获取更多的利润, 李嘉诚就是玩“饥饿营销”的高手

从上世纪 80年代 开始,李嘉诚将他在香港玩得炉火纯青的套路带到了内地,用发展的眼光审视着国内有潜力的城市,寻找最佳的出手时机。

截止到90年代末,李嘉诚在北京、上海、成都等几十个城市,都有不同程度的囤地,总面积超过 1000 万平方米

在当时那个年代,李嘉诚在内地买地皮可谓是“ 白菜价 ”,而且他拿到后也不着急开发,只选择一些获利周期短的项目进行施工, 20年的时间里开发完成的地皮只占总面积的 1/3

从2012年开始,商业嗅觉敏锐的李嘉诚,开始大量抛售在内地的产业,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他疯狂套现 2500 亿,此举无疑给国内的投资市场带来了不小的波动。

不光套现手段令人不齿,有些钱挣得也着实“ 昧良心 ”,李嘉诚早年在成都大量囤地,却迟迟不肯开发,一处楼盘建设了16年, 在房价达到巅峰时才开始抛售 ,单单一块地皮就挣了 38 亿 ,他的这一举动也引起了相关部门的注意。

李嘉诚在国内实现大批资金套现后,转身就将钱投到了海外市场,豪掷 4000 亿 用于英国投资, 当时还有媒体调侃说:李嘉诚买下了“半个”英国。

虽然买下“半个”英国的说法有些夸张,但也反映出了他此次的投资力度之大。

李嘉诚在英国涉足的商业领域很多,包括 港口、地产、水利、电信、铁路等等暴利行业 ,其中超 40% 的电信市场份额更是让他成为了行业龙头。

他的这种行为也让国内许多富商纷纷效仿 ,其中不乏 潘石屹、柳传志 之流,给国内的经济市场带来了接连不断的“ 余震 ”。

对于此等行为,李嘉诚没有任何的心理负担,哪怕面对国内外多重指责,他坦然回应说: “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来衡量我, 我只是一个商人 ,哪里有回报,我就去哪投资,哪里有风险,我就在哪清仓。

此言一出,李嘉诚在国人心中地位崇高的形象瞬间崩塌。

对于李嘉诚自毁形象的迷之操作让人不能理解,有的人说他骨子里就是个商人,商人逐利所言非虚,也有人推测说与他 早年的经历 脱不开干系。

1928年7月 ,李嘉诚出身在 广东潮州 ,原本他的家庭称得上是书香门第,父亲 李云经 是当地受人尊重的教师,后来还升任至学校校长。

李云经的本心是让儿子好好念书,长大后成为一名学者,奈何赶上了 兵荒马乱 的年代,日军侵华战争爆发后,许多地方都遭受了炮火的侵袭,他们的家乡也没能幸免。

1939年6月 ,为了躲避战乱,李嘉诚跟随家人前往 香港 ,投奔他久未蒙面的舅舅 庄静庵 ,为了学一门养家糊口的手艺,李嘉诚在舅舅的钟表行里当起了学徒工。

尚未成年的李嘉诚年龄虽小,但心智却很成熟,天资也比较聪慧,许多东西在老师傅的指点下他一学就会,为人也勤勉,店里扫地、烧水的杂活他都会抢着做。

就这样过了几年,李嘉诚认为自己应该出门锻炼一下,便应聘了一家五金厂的销售职位,后来又转职到塑料花厂, 由于他出色的表现,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升任了总经理

年仅 20岁 就当上了一个工厂的总经理,李嘉诚也算得上是年少有为,但他的野心仍没有止步于此, 他想为自己挣钱,而不是给别人打工

在经营了两年塑料花厂后,他把这个行业所需要的技能全部吃透了,果断辞职出去单干,他拿出了这几年省吃俭用攒下的全部积蓄,再加上舅舅的资助,创办了 长江塑胶厂

纵然是李嘉诚天资过人,但创业初期的路总是坎坷的,厂子刚开起来就出现了质量事故,面临着事关存亡的危机局面。

面对难关,在母亲的谆谆教导和表妹 庄月明 的鼓励下,李嘉诚有条不紊地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麻烦,之中 将濒临倒闭的工厂拉了回来

1955年 ,李嘉诚在杂志上了解到了意大利生产的一种 塑胶花 ,此产品在欧洲市场风靡一时,他从中嗅到了商机,便立即前往发源地学习工艺。

有了人生的第一桶金,李嘉诚的创业思路更加开阔, 他不拘泥于自己所做的行业,而是不断地搜寻着有发展前景的产业。

1958年 ,李嘉诚用他敏锐的商业嗅觉发现房地产业有利可图,便将大批资金用于囤地建楼,位于 港岛北角 的一座工业大厦拔地而起。

此后的几年里,他又在 新界、元朗 等地区加大投资,名下的产业也飞速扩展,一位刚刚 而立之年的年轻商人 逐渐在香港崭露头角。

1963年 ,李嘉诚的表妹 庄月明 从日本留学回国,两人的感情得到进一步升华,举办婚礼结为夫妻, 他的舅舅庄静庵也成了自己的岳父,可谓是亲上加亲

1967年 ,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香港出现了经济低迷的颓势,房价、地价也随之跌落,许多商人纷纷抛售手中的产业, 李嘉诚却反其道而行之,筹备大量资金低价收地,这也为他后来的暴富埋下了伏笔。

上世纪70年代末,李嘉诚借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收购了老牌英资商行“ 和记黄埔 ”,成为了第一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一时间名声大噪,外界还赋予他“ 李超人 ”的绰号,旗下产业也随之水涨船高。

此后的20年里, 李嘉诚开启了一边赚钱一边买买买的经营模式 ,只要是他认为有发展前景的产业,都会尝试着去涉足,凭借着多年的经商经验和雄厚的财力,他的投资大多都会赚的盆满钵满。

1999年 ,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集团税后盈利达到了惊人的 1850 亿 港元,他的身价也随之暴涨,根据 福布斯 的综合评价排名,李嘉诚在千禧年之前成为了名副其实的 华人首富

不同于现如今的首富轮流做,李嘉诚在华人首富的位置上一坐就是 15年 ,在此期间,他成为了无数创业者和成功商人仰慕的对象,在许多中国人的心中更是神一般的存在。

李嘉诚认为自己的成功取决于自己对未来市场的把握,还有就是每时每刻不敢放松的危机意识,想要成功就要学会未雨绸缪。

2012年前后,他嗅到内地市场存在投资风险,便开始大量抛售在各大城市的产业和地皮,哪怕是一些常年带来巨额利润的产业也被忍痛割舍掉,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就套现2500亿。

作为一名逐利的商人, 他将家族的资金投入到了自己比较看好的英国市场 ,陆陆续续收购了英国许多产业,港口、地产、水利、电信、铁路等都有涉足。

人算不如天算, 哪怕精明如李嘉诚,近几年在英国的投资也并不顺心 ,先是英国高举脱欧旗帜,对自身经济有一定影响。再是疫情席卷全球,英国自身的防疫工作也有所欠缺,许多行业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李嘉诚的产业自然也是遭受波及。

也许是体会过了国外投资的坎坷,相比之下,李嘉诚觉得还是 国内市场比较稳定 ,最近两年又开始出现了吃 回头草 的迹象。

2019年年底,李嘉诚斥资 7.16亿 在香港买地,随后又用 40亿 的高价拍下 成都晶融汇 ,同时收购的还有 上海三林印象城

李嘉诚对中国经济影响有多大?

买房一族因为公摊面积而迁怒于李嘉诚,李嘉诚站在商人的角度唯利是图,换个角度也能理解他,毕竟他还要养很多的员工,不过对于慈善事业,李嘉诚也曾经尽了一份力量,据统计,李嘉诚累计捐款上百亿,但是中国人依然对他不满意,眼光毒辣的李光耀一语中的,具体什么原因,我们接着往下看。

时事造就英雄

李嘉诚的成功完全是用金钱衡量的,靠着一些很机巧的投资,取得一些金钱,这些金钱越积越多,才给人一种李嘉诚的事业很成功的感觉,李光耀觉得因为李嘉诚抓住了一个好机遇,不过运气是一方面,自己能抓住,这也需要天赋,有的人说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可是你也要有抓住风口和机遇的眼光,毕竟这样的风口也是稍纵即逝的,而且要怀着敢为天下先的想法,瞻前顾后不敢博一下就只能错过了,眼光毒辣的李光耀一语中的,李嘉诚没有自己代表性的品牌这个是事实,他的商业头脑比较好也是事实,时事造就英雄,李嘉诚也算和这个时代相得益彰。

做企业就要快准狠

李嘉诚的商业头脑真的很好,众所周知他的发家地是香港,香港是一个发展很好的地方,李嘉诚一开始就把目光瞄准香港是经过深思熟虑过后的想法,毕竟有的市场相对比较空白,可以给人大施拳脚的机会,而且这个空白市场的购买力也是不容小觑的,所以综合考虑香港真的是一个很值得投资的地方,所以李嘉诚在香港发展了很多产业,甚至开始垄断整个香港市场,李嘉诚野心勃勃,想要给自己创造更大的利益。

都说“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其实这句话放在商业方面也同样适用,真的想要做企业,就一定快准狠,快是第一位的,只有先占领先机,再去谋取发展,一旦失去先机,想要谋取一席之地都是难上加难,又何谈发展呢,准的话,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清晰而准确的定位,这个定位要结合市场和自己的优势,不能从自己不擅长的出发,这样对自己长远发展不利,也不要违背市场规律,从一些根本无利可图的方面开始自己的创业,这样就会让自己的努力都付诸东流,狠的话就是要去拼搏和争取,要推行一种狼性文化,因为商场如战场,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这些都是李嘉诚成功的秘诀。

其实很多企业家都很注重慈善事业,虽然李嘉诚前前后后累计捐款上百亿,这和其他老总的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毕竟李嘉诚可是曾经的中国首富,财富很惊人,不过换个角度想一些,既然他曾经为慈善事业做过贡献,这个行为值得我们大家称赞,可能大家不满意的是他其他方面的行为,对此,荧幕前的你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下方留言评论!

其实更多的是通过他的生意上的一些动作来影响人们对国家经济走势的看法 ,在具体细节上还没有多少 影响的,更偏向于宏观吧,下面是一些评论,你看看呢:

 李嘉诚撤资的示范效应,如果顶级富豪也开始撤离中国,这就是最最危险的信号了。

笔者在2013年9月率先撰文点出“李嘉诚的撤资连环计”,引发巨大的反响,随后又写了《李嘉诚撤资的忧虑与玄机》、《再谈李嘉诚的撤资连环计》两篇文章,宗旨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告诉大家:李嘉诚撤资在释放中国经济的巨大危险信号。

时间已过一年半,最近李嘉诚启动世纪大重组——长江实业(长实)及和记黄埔(和黄)合并重组,两集团资产最终将分拆为两间以开曼群岛为注册地的新公司,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长和)与长江实业地产有限公司(长地),在港上市。

 李嘉诚的举动举世瞩目,这些香港的技术性条款限制早已有之,也不是针对李家的产业,为什么选择在此时重组和迁移,这才是最值得解读。笔者此前已经分析过,最关键的原因是看空中国(含香港)未来经济,采取三步走:李嘉诚在价格高价位出售中国资产,转移到欧洲抄底公用事业,等待中国经济危机降临再卷土重来。

这是李嘉诚大幅撤离中国的外部因素,其实还有一个内部因素,那就是李嘉诚家族内部的财富传承。李家有两个接班人:李泽钜和李泽楷。几年前,李嘉诚已经给两个做了不同的资产分割,一实一虚,让他们各守一隅,分头发展。

祝你顺利,如果对回答满意,请采纳,这年头助人为乐也不容易,鼓励鼓励热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