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道家与风水

文章目录:

A、如何成仙得道:入世积功累德,出世修仙证道!

↑↑

传统道教伴随着现代化步伐已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在新的世纪里,世界各大传统宗教都因应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程度不等地表现出世俗化倾向,从而对人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继续发挥着积极作用。

但由此也引发了神圣与世俗之间关系的讨论,宗教的神圣性与世俗化究竟是此消彼长还是相得益彰,再次成为宗教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诚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宗教的神圣性与世俗化的关系,是各大宗教都不可回避的老问题,只是由于各大宗教在信仰、教理教义以及所处环境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对问题做出了不同的回应。

道教来说,所谓世俗与神圣乃是入世济世与神仙超越的关系问题,世俗化并不意味着道教信仰者的言行完全等同于世俗之人,而是说道教要面对世俗社会、要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而采取适宜的行教修道模式。因此,神圣性与世俗化的矛盾反映在道教中,即是如何将入世济世与神仙超越统一起来。这一矛盾是从道教出现之时就存在的。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传统道教又是如何处理的呢?我们又该怎样在继承传统中予以发扬呢?在此,谨陈管见,与同道参究。

一、入世济世的教义宗旨

道教是来源于民间的宗教,它是在老百姓最需要它的时候应运而生的,所以它在宣扬出世精神的同时,也洋溢着积极的入世情怀,主动关心社会、关爱他人。

道教的入世情怀和济世功德,都建立在其教义思想的基础上,宗旨在于以入世的态度达到济世度世之目标,阐扬大道以裨益社会人群,裨益世教。

自入世以求济世,尽管不无世俗化的种种形态,但其根本旨趣却超越于世俗生活,所以道教的世俗化,其实蕴涵着深厚的思想文化底蕴,是背负着伟大的宗教理想以推进社会发展的表现。此种依据于道教的教义特质、因应时俗变化以调整行教方式的精神,即道经所谓"随方设教"。

在道教的经典教义中,这一思想有着充分的表述,我们可以择其要义略作探讨。

1、由忠孝诚信达至齐同慈爱

尽忠尽孝是我国传统社会的重要道德准则,是儒家人伦道德的核心内容。诚信则是做人的根本。道教从建立教团伊始,就非常重视这些道德准则并将其吸纳到教戒中。张道陵天师向奉道者所谕教戒,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诚信不欺诈"。

《太平经》说:"天下之事,孝忠诚信为大。"《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说:"能如要言:臣忠、子孝、夫信、妇贞、兄敬、弟顺,内无二心,便可为善,得种民矣。"并强调"事师不可不敬,事亲不可不孝,事君不可不忠,……仁义不可不行。"葛洪在他的《抱朴子内篇》中说:"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仁信为本。"《虚皇天尊初真十戒文》则强调:仙经万卷,忠孝为先。由此可知,忠孝、诚信等社会道德基本准则在道教中受到高度重视。从社会伦理的层面上看,道教重视的这些基本准则,与儒家的要求是一致的,主要反映儒家治世亦即世俗社会的道德要求。

但是,由于道教与儒家的根本宗趣不同,其强调的维护社会人伦是入世教化和修行的需要,是为升仙度世奠定基础,是所谓仙道不离人道,体现的是道教齐同慈爱的上善之心。所谓"齐同慈爱",是要把世俗社会的人伦道德爱心上升到大慈大爱的上善境界,即《度人经》所说的"不杀不害,不嫉不妒,不淫不盗,不贪不欲,不憎不忌,言无华绮,口无恶声,齐同慈爱,异骨成亲"。

具体来说就是《感应篇》所指出的:不欺暗室,不履邪径;悯人之凶,乐人之善;济人之急,救人之危;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头顶三尺有神明;是道则进,非道则退。强调的是要诚信为人,宽容待人,无为不争,淡泊名利。《道德经》中曾说:"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要"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是故《想尔注》尝指出:仙人道士与俗人异。所异的并不是基本的社会道德准则,而是俗世之人以功名利禄为追求,仙人道士则当以大道的上善之慈之爱为修行要旨,明白名利财货皆身外之物,人生不能为外物所累,要弃名利之缰索,以道德为务,使生命达到合道的境界,利益于人心、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常通。

2、由济世利人达至上善若水

道德经》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故几于道。"至上的善行像水一样利益万物而处下不争,这样的善行才是道的体现,具有这样的善行的人才能合道成仙。因此,广行善举就成为道教入世济世以至得道成仙的重要内容。道教教团建立之初,天师道要典《想尔注》就强调,"百行当修,万善当着"。

《抱朴子内篇》则说:"人欲地仙,当立三百善;欲天仙,当立千二百善"。《赤松子中诫经》进一步指出:"为善者,善气覆之,福德随之,重邪去之,神灵卫之,人皆敬之,远其祸矣"。善行与修道成仙联系在一起。由此推而广之,道教告诉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善的方法很多,要在守仁不杀,悯济群生,慈爱广救,润及一切。

具体来说,一是要心存善念,要恕己及人,乐人之吉,愍人之苦,不炫己长,不彰人短,不作妄语;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不嫉不妒,戒除一切杀伐淫盗憎恨之心。二是要有行善作为,要救人之穷,济人之急,施药治病,救死扶伤,修桥补路,植树护林。三是要善于帮助人排解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要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抑恶扬善,正己化人。四要怜悯救济一切众生,放生度死。

凡物有困难求救于人,皆当帮助它们排除险恶,使之脱离困境。劝告人们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人只要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心起于恶,恶虽未为,凶神已随之。显然,道教劝善之说的目的完全是从济世利人出发,是为了有益于社会人心的安定与和谐。但对于修道者来说,则不只是以世人之善为标准,而是要追求道的上善境界。

3、由重人贵生达至逍遥成仙

《道藏》第一部经典《度人经》即提出:仙道贵生,无量度人。在道教看来,生命是最可贵的,希望人人都能竟其天年,以至长生久视。道教《五符经》认为"天生万物,人为最贵"。《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亦说:"夫万物以人为贵,人以生为宝。"《抱朴子》说:"生可惜也,死可畏也。"《妙真经》则说:"德莫大于活。"

道教这一重生贵生的思想,是道教与其它宗教相比最富有特色的地方,体现了对人生的关爱。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对人生、生命的态度,也促进了道教对所有生命体价值的认知。道教从齐同慈爱的精神出发,要求人们要"慈心于物",以一颗仁慈之心对待宇宙间所有生命,爱及昆虫草木鸟兽,不要无辜地伤害任何生命。并在戒律中规定:不得杀害一切物命;不得烧野田山林;不得以足踏六畜;不得笼罩鸟兽等等。《太上洞渊神咒经》说:"道性本来清,救护一切人,普济于众生,太上布大慈。"

道教对人生与生命的重视,体现了关爱人生的最大热情。重人贵生最重要的就是要重视人的生命、生活,人的生命、生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存的物质条件和生存环境,即物质生活;二是人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与生存环境是要解决人们的生理生命的基本要求;精神生活是调解人的心理与精神追求。在物质生活中,道教教人少私寡欲,淡泊名利,以宝养生命之元真;并教人致力于和平、和谐的生存环境的营造。在精神生活中,道教教人追求与道合一、逍遥无碍的境界。人生虽然会有种种困苦,但只要能以"常道"为大旨,不以鹏程万里、斑鸠数仞为区别,只要心意逍遥,心灵宁静,精神专一,所有的困苦都是身上的尘埃而已,抖落一下即能去掉,即能神清气爽。

道教认为:"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人人都具有道性,只要通过修持修炼,由生得道,由道得仙,由仙得真,必能达到"生道合一"、"形神俱妙,与道合真"的境界。但重人贵生的一切修持修炼,都要以入世济世的"真行"为基础,都要从处世为人开始提高个人的修养。无论尘路与修行的磨炼如何,其要旨都是合道永远,逍遥成仙。

4、由清静以正达至道德为宗

道教认为修道应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生灵、有益于家庭。概括起来说就是要"德臻人间,福臻家国"。在道教诸多的入世济世教义中,清静无为的教义应是最重要的。《道德经》中说:清静以为天下正。此乃太上治世修身之道。治世包括治理国家与社会人心;修身不言而喻就是说个人的身心修炼。清静能使国家得到休养生息,能使社会人心归于正定,少些浮华,能使人质朴公正廉明,少些机巧贪念,能使修行者生命得到保养,精神得到升华。

在道教的教义中,清静与无为、寡欲是互相关联的。清静无为是说要顺自然而为,不要逆自然而动、伤害天地自然的本性;对人来说则是要保养人质朴清静的本性;清静寡欲则是说人当少些欲望,以保养好人的质朴本性。《清静经》中说:人心好静而欲牵之,遣其欲而心自静。只有清静才能使心神清明,所谓天地自然的本性、人之质朴清静的本性指的就是道的本性。《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道之士,性体圆明,常应常静,不为后天的七情六欲所伤。人处在一个纷繁杂芜的社会里,要保持清静、无为、寡欲,返回先天虚明体性,以至"常清静"。

"常清静"才是道的最高境界,意即"真静",其境界是"心无其心,形无其形,物无其物……湛然常寂"。这种修身境界,使人身体康健,神智虚明。对治世来说,清静以寡欲,无欲则正,圣人才能以百姓心为心,安邦以兴邦。《南华经》中说:正则静,静则明,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说:"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清静作为治世修身的重要教义,根本是以道德为宗。因为道德在道教的信仰里,既是社会人生的最高境界,又是客观世界的本体和真理,是道教的最高信仰理体。要在通过清静以使心正神明,治世而使天下归于正,如此则道全而德备,道普而德溢,归宗于道德。

道教这种以入世济世为基本要求,以仙道为理想追求和指引的学仙修道之路,是其教义思想的基本特质。再如由少私寡欲达至道法自然、由修身养性达至性命双修、由我命在我达至形神和同等等,都是道教教义思想特质的体现。由此可知,道教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宗教,积极入世以利益社会人群,入世的目的是为了济世,宗旨则是要追求神仙超越和神仙境界,以得道成仙为最高理想。

二、神仙超越的理想境界

B、道家与风水

↑↑

“道自虚无一生气,便从一气产阴阳”。道生一之气,宇宙大统一的象征,常以太极图来形象之、图解之。故道家常称太极为道的代表、道的种子。蕴含大宇的无穷的信息——包括生命及宇宙之秘。 太极之气不能永远处于本然状态,它的自在功能——道的预编程序——待时一定要表现出来,演进到自为阶段化为万物——物物各有其太极。万物也不能万古不变,有始必有终——程序运转完毕——因尽缘散,散而为气。 一气而万形,有变化而无生死。从统一之气上来看大宇,有之与无,显之与隐,实之与虚,生之与死,无非是阴阳二物聚之与散,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而已。 现代科学对生命现象有一个被动的认识:人一生下来的目的就是走向死——无情岁月增中减——人体寿命绝不会超越其天寿(120岁)的极限175岁。这是人体个体生命无能为力的“自然规律”编定的“固定程序”。 有人说,自然规律就是道也。道可没有编制过这样的程序!对道最有情感的古代金丹家早在千多年前就响亮地宣称:“一粒灵丹吞如腹,我命在已不在天。”人们之所以“人生七十古来稀”,是自己浪费了天赐的潜能,辜负了老天好生之德,只能怪人们自己。例如金丹太道集大成者之一的吕洞宾,史书记载他200余岁后才行归隐,以后还陆续地出来度化过有缘人;

道家与风水

他留给我们直证永恒之路的不朽著作中明确指出:“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 丹田、玄关与玄牝 新生命体诞生之时,脐带剪断,人活一口气的生命之气“气沉丹田”,成为新生命呼吸之根、动力之源。丹田翕张、命门开合,推动、激励后天生命之气循经络流注,将人体生命信息能量输布全身,以维系生命系统的日常运行。 丹田——下丹田,《难经》、《类经》等古藉称之为“生气之源”、“呼吸之门”、“十二经之根”、“生死相关之地”……等,与我们血肉之躯的生理过程息息相关,是决定人体生命力盛衰的关键之地。此乃医家及一般气功习练者的丹田。 道家内丹家、特别是金丹之道的丹田,系指“采药炼丹”的特定处所,宜名“正丹田”即丹经中的“神室”、“气穴”,天赋潜能、先天真一之气的潜藏之处,因其虚而无形、灵而有象(起用之时),故又名“玄关”、“玄窍”。还有种种异名:生身处,复命关,天地之根,玄牝之门,心源性海,“生死不相关之地”……等。 下丹田肾区内蕴后天的先天之气,有始有终,有来有去,故与生死相关;正丹田玄关内藏先天的先天之气,无始无终,不生不灭,“天地有坏,这个不坏”,故与生死毫不相关;前者为强身健体之质,后者乃超越生死之能,因而不可混为一谈,尽管炁、气互相关联。 玄牝,众妙之门——玄关一窍的门户。

道家与风水

玄窍虚而无形,玄牝灵而有象,一为体,一为用;一为静,一为动;一为虚,一为实;一为闭,一为开;一为二,二而一——一体之二面。古丹经有时将二者不加区别,可合在一起加以论述。 玄关与灵关之气化于虚,因气化形,此气自虚无中来;后天者,血气之气,气化于谷,因行化气,此气从调摄中来。” 《性命圭旨》:“以生身之理言之,父母一念将媾之际,而圆陀陀、光灼灼先天一点灵光闯入母胞,如此O(太极真种)而已……先天一气、混元至精。父母交罢,精血包于外,如此O而已,即吾儒所谓之太极也。由是而五脏六腑……究竟生身本源,皆从太极中那一些兜发出来耳。”“气一凝定,玄牝立焉,上结灵关,下结气海(玄关)。灵关藏觉灵性(元神)。气海藏生气命(元气)。性命虽分龙虎二弦,而性命之根则总持于祖窍之内。” 先天“太极真种”来到后天——“贬”到人体生命系统中来干什么?重立性命,再造乾坤,积功累德,改铸“灵魂”,升华生命体结构层次,从太极返归无极,与道合真——古人如斯说。 先天神气落入后天,一分为三,元神(性)存于上丹田性宫灵关(“头正中是性”、“脑为元神之府”)而为天中之天;识神进入中丹田心舍(心为神之舍)叫做心中之心;元气藏于正丹田命宫(丹田中是命)玄关而曰窍中之窍。 丹家常将先天神气喻为“神仙夫妇”。而今一上一下,一阳一阴,阴阳分离,夫妻分别,独自别居,不生不化,后天与先天脱节,最后随人体老死物化而去,造成人体生命智慧与能量的最大浪费!独有中国古代金丹家们探窥了这一人类生命机密,令中丹田识神充当媒婆(黄婆),从中穿针引线,使后天连通先天,促助这一对先天夫妻在后天相见,重入洞房,再结良缘,孕育灵胎(金丹),以期重返先天,人体生命遂而进入个新的境界——见道、证道的超越境界。 先性后命者重视“灵关”(如丹道北派),下手功夫意守上丹田,直至意静神全、性光出现——“灵关现象”而登堂入室。先命后性者则重视“玄关”(如丹道南宗),着手正丹田“凝神入气穴”,直到脐内火发、丹田气动、玄关窍开,产出真种而入室登堂。

道家与风水

虚无—窍号玄关 内丹术中的人元、地元丹法,讲求“阳生采药”、“抽坎填离”心肾相交的“生理炼丹”,丹成,肉体生命可获中寿(80岁)及其以上成就,上佳者能使发白再黑、齿落重生,乃至“留形住世”——死后尸体不烂。修持者仅以健康长寿为准,不以超越生死为务,故其丹药主以肾间动气为主,不涉及灵关与玄关,与金丹之道有本质区别。故钟离权云:“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谁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千六百门。”古贤对此,论述颇精详:“得玄关者,即得药”,“药物生玄窍,火候发阳炉”,“玄关不开,圣胎不结”,“玄关一开,产出真种”,“留得阳精,神仙现成”,“一点阳精,不在心肾,而在乎玄关一窍”。 不开发灵关或玄关,就谈不上聚炼金丹。 金丹名家对玄关的认识都进行过深入体证。张紫阳:“此窍非丹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道法会元》:“此窍非丹窍,中中复一中,万神从此出,真气与天通。”白玉蟾:“昔日遇师亲口诀,只要凝神入气穴。以精化气气化神,炼作黄芽并白雪。” 对于玄关一窍的功用,张紫阳说:“玄窍为本,百窍为用”,“得其一,万事毕”,“采取在此,交媾在此,烹炼在此,沐浴在此,温养在此,结胎在此,脱胎化神无不在此。” 玄关内能未起用之前,无相无形,虚在隐存,玄之又玄,真之又真,在体内游移不定,常称其为虚无窟子O——虚无一窍号玄关。 玄关往来无定位 张三丰言:“玄关往来无定位。” 刘明瑞说:“玄关无定位”,“黄庭一路即玄关”。然黄庭有上、中、下之分,有人认为中黄庭为玄关处所。 中派巨匠李道纯提出:“夫玄关者,至玄至妙之机关也。……难形笔舌,亦说不得,故曰玄关。所以圣人只书一中字示人”。他的《中和集》:“初无定位。今人多指脐轮,或指顶门,或指印堂,或指两肾中间,或指肾前脐后,以上皆是旁门。

道家与风水

丹书云,玄关一窍,不在四维上下,不在内外偏旁,亦不在当中,四大五行不着之处是也。” 南派宗师张紫阳:“一孔玄关最幽深,非肾非心非脐轮,膀胱谷道空努力,脾胃泥丸莫搜寻。” 另一些丹家认为,玄关虽无确切、统一的定位,但仍有其大致的潜存范围:“虚无一窍号玄关,正在人身天地间。” 南五祖之一的石泰叙述得较为明白:“一孔玄关窍,三关要路头,忽然轻运动,神水自然流,心下肾上处,肝西肺左中,非肠非胃府,一气自流通。” 李清庵:“水火二途分上下,玄关一窍在当中。” 《规中指南》明确认为:“在肾之上,心之下,仿佛其内,谓之玄关。” 先命后性的炼气派,其下手功夫为“凝神入气穴”,玄关就在气穴里,称为窍中之窍——气穴如鸡蛋的蛋白部分,玄关则为蛋白中的蛋黄。 李涵虚的《道窍谈》独辟新解:玄关有死活之分,“何谓死?以黄庭、气穴、丹田为此中,就是死的。何谓活?以凝神聚气,现出此中,就是活的。”这对修道者颇有启发:死玄关(如脐下一寸二分……之类)可作投石问路入手之基,直待神凝气聚、无中生有、静极而现——气发成窍,玄关现象。 活子时到 玄关窍开 子时即午夜11时至1时,阴阳交替,阴极阳生——天地交泰,一阳初生,此时练功,可得天助。 “炼丹不用寻冬至,身中自有活子时。”“寂然不动感而通,窥见阴阳造化功。”“万有忽一臭,地下听雷声。”“玄关窍开,真一之气发动,此其时也;不一定在午夜子时,随时可以发生。”“欲求大药为丹本,须认身中活子时。”“只有活子时到,玄关窍开,产出的才是真种”(元气),才能聚炼真丹,育成真人。 活子时也有从此之分。随个人根基系统的差别及内丹“品种”的不同,所认定、出现的活子时功象也迥然有异。一般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种类型:阳生活子时;周天活子时;天机活子时。 阳生活子时:精满气定,阳物勃举,为采药炼丹的活子时;人元及地元丹法宗此。可作为天元丹法的初阶。 周天活子时:玄关窍开,脐下火发,丹田气动,大药产矣。“一阳初动本无心,无心拨动指南针”;“无中出有还丹象,阴里生阳大道基”;“玄关火发杳冥,冲醒一灵独觉,玄关现象,不期而至”。过三关,穿九窍,周天动转,直上泥丸,神气合融,聚炼金丹:“产在坤,种在乾”,这是上乘根器人玄关窍开时出现的典型功象。 天机活子时:玄关窍开,天人合发,内真外应,人天共震。此乃上上根器人才有可能出的上乘功境,一般不必追求——求之者不得,不求者自得。古人形容这一震天动地的功境为“忽然夜半一声雷,万户千门次第开”,“每当天地交合时,盗取阴阳造化机”——盗得乾坤祖气、阴阳本宗,足以构筑通天灵梯。 “后天呼吸起微风”,“引动真气转法轮”;“精满气足,玄关自开”。“玄关一开永开,元气一得求得,运行自有经路”,“不劳识神费心”;“此是天然真火候,自然升降自抽添”——大道自然,任凭天断,不必多作聪明,识神“无人无我观自在”可矣。

道家与风水

此后练功即从识神用事的“人练气”,跃升到元神主事的“气炼人”而24小时自动做功的不炼自炼,更上一层楼矣。这些非那些“周天速成法”、“快速通周天”类“假冒产品”可以望其项背。 “静极生动,只这动处,便是玄关。”“气发始成窍,机息忽渺茫。”“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此内有个玄关窍,须急寻之。”看来玄关现象、起用,也不是都一次完成,而系多次、反复发生,宜细细体悟之。 李老师说:“从严格的金丹之道看玄关现象,不仅有天人合发神觉觉之无念景象,且有气觉觉之产药小景,及息觉觉之阖辟机缄自现现象,三景不全,则非真玄关、真丹道。” 丹有24品,金丹为之极品。任何一种普遍现象都有层次之分,金丹也不例外。随修持者根器的差异,玄关现象的功境亦不相同,加之修持理法指导思想各有其宗,则金丹的成就也有高下之分。 玄关现象 气足神全 练功至精满气足,气血和畅,由动而静,静极而动,玄关渐开——下丹田气气鼓荡,膨胀收缩,外静内动,雷鸣阵阵,乃至电光霍霍,古人描述其典型功景:“丹田气动,谷海波澄,泥丸风生,绛宫月明,痒生毫窍,身心乐融,肢体如锦,阳物勃举,玄关现象,任督自开。”此时即应运转周天,以免下走阳关而漏精泄丹。此乃“先命后性”炼气派的玄关现象功境。 当代的匡常修道长“先性后命”、“以性安命”,其功象也极典型:下手意守上丹灵关,直待“性光光圆”而神全,再寂照玄关;“静定之时”,忽觉丹田发热,气生气穴;气不动,我不动,气将动,我先动,轻轻一引,气运周天。气足者,水火双应,自然一撞直上乾顶,须臾化为甘露,香甜满口。以后,“在定静中一道白光亮如水银,由任督二脉施转不停,三百余周后,自然而止——法轮自转”。 宋代著名丹家白玉蟾对玄关开后的功象亦有生动的描述:“身中一室,隐于丹田,轻如密雾,淡似飞烟,上至泥丸,下及涌泉,乍聚乍散,或方或圆。” 人与人不同,花有几样红,不必强求一致。“有意炼功,无意成功”;“一阳初动即玄关,不必生疑不必难,正好临炉依口诀,自然有路透泥丸”。 打破灵关见光明 《性命圭旨》:“若夫修道,先观其心(性、神)。观心之法,妙在灵关一窍。人自感生受气之初,禀天地一点元阳化生此窍。儒曰灵台,释曰灵山,道曰灵关。三教同一法门,总不外此灵明一窍。”“大道根茎识者稀,常人日用孰能知?为君指出神仙窟,一窍弯弯似月眉。” 古代丹家在论述“存神”、“藏气”的关窍时,有时“玄关、灵玄”不加分别,相互混用,使人扑朔迷离,莫知所从。好在我们从“功到机现”的“开头现象”的具体功景中,可以明白地将其分辨开来。 以太极图式表达的先天太极真种内含阴阳二鱼,相互追逐不休。阴鱼代表其物质构造——永远存在的基本粒子;阳鱼代表其精神构造——永不生灭的大宇天命。

道家与风水

阴鱼为粒子流状结构,“轻如密雾,淡似飞烟”,运行之时,热感流注;阳鱼乃“神光”形态,或称“内明”,启用之处,“恍如掣电”、“虚室生白”。一旦“三家相见”,神入气中、气包神外,神气融溶,则形成“灵光量子场”构造,“圆陀陀,光灼灼,状似流星”,成为金丹的丹头或丹母。 古人形容“灵关现象”、“元神显露”时的功景曰:“打破玄关(灵关)见光明”、见着性光是功夫——“皓月当空”、“旭日初升”、“金光耀眼”……等。 《道窍谈》中说:“玄关者,神气交媾之灵光也。”实即指“灵关现象”。《唱道真言》亦复如是:“心何以明?忽然而明,此玄关也。性何以见?忽然而见,此玄关也。玄关为明心见性之灵机,结胎炼丹之妙括。”“万象咸集,一念不成,忽而有感,忽而有觉,感无不通,觉无不照,此际是玄关也。”“此窍乃真心、真性、真情、真种、真气之所自出。”——出自上丹田灵关。 丹道北派系“炼神派”,先性后命,下手功夫,即先炼元神:“吾宗唯贵见性,水火交媾其次”,“久视昆仑守真一,守得摩尼圆又赤。”(丘处机)他们一般把“垂帘明心守祖窍(上丹田性宫),见着性光是功夫”作为“灵关开启”、“元神露象”的标志。 玄牝——玄关门户、阖辟之机 《道德经》:“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玄牝即大宇生生不息、生殖万物的所在。天地、日月、万物皆从玄牝之门内生殖出来,就人体生命而言,“要得谷神长不死,须凭玄牝立根基。”“神有气则灵,神无气则归性。”要得人体天谷元神长存下去,必须得到生生不息的玄牝之门内生发而出的元气的支持为前提。 玄牝之门,各有其门——下弦虎门(阴)与上弦龙门(阳)。 玄关(或灵关)现象、玄牝门开,一张一弛,自呼自吸,阖辟有度,法轮自转。 《脉望》:“玄牝无可名状,但阖辟始有动处。故即为门,为天地根,化化生生,其出无穷。” 刘一明:“谷神之动静,即玄牝之门也。”——上弦众妙之门的龙门。 王玉阳《文光集》:“谷神从此立天根,上圣强名玄牝门。点破世人生死穴,真仙于此定乾坤。”意义相同。 下弦虎门的具体处所,一般认为在“阴阳变化之乡,任督交接之处”,即医家之“会阴穴”、丹家的“虚危穴”、佛密所指的“密处”部位。古丹经经典中有时不加分别,虽云玄牝,实指玄关或灵关。 《冯氏锦囊》:“身中一窍,名曰玄牝,受气以生,实为府神……其位置正在乾之下、坤之上、震之西、兑之东,坎离交媾之乡,一身之正中,不依形而立,唯体道而生,似有似无,若存若亡,在允执厥中而已。” 《胎息经注》:“脐下三寸为气海,亦为下丹田,亦为玄牝。” 石泰:“一窍名玄牝,中藏气与神,有谁知此窍,更莫外寻真”;“身时有玄牝,心中无垢尘,不知谁解识,一窍内含真”;“气是形中命,心为性内神,能知神气穴,即是谪仙人”。这里的玄牝、气穴,显然皆指玄关功能而言。《生命圭旨》中“取精于水府,如神于灵关,使归玄牝窍内,得与祖气相聚”亦是如此。 《悟真真指》则明确说它门是一物之二名:“谷神之动静,即玄牝之门也。这个门在人身四大不着之外,天地之正中,虚悬一穴,开阖有时,动静自然,号之曰玄关一窍,又号之曰众妙之门、玄牝之门,是为天地之根,盗机妙用,须从此处立基。” 吕祖名诗:“玄牝玄牝真玄牝,不在心兮不在肾,窍取生身受气初,莫怪机关都泄尽。”也指的是玄关。 玄牝妙用,与雪里花开虚危穴,水中火起的阴库,“会阴一动,百脉齐动”的会阴穴,密处一松,人天相通的密处在功效上切切相通,或者只是一物之异名而已。 这些道家的丹道理论可以用于风水的理气,触类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