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齐地文化和道教渊源:阴阳五行和养生方术为其提供了产生的土壤

文章目录:

A、道教养生功法:赤松子导引法分享

↑↑

赤松子又名赤诵子,号左圣南极南岳真人左仙太虚真人,上古仙人。《云笈七签》中称:“赤松子者,神农时雨师”。以赤松子为名的导引法很多种,《云笈七签》、《诸病源候论》、《摄生纂录》中均有收辑。这里介绍的是《云笈七签》中所录的12式功法。

赤松子导引法共有12个术势,动作编排既有上、下肢运动,又有头颈、躯干运动,活动部位较为全面;对每个术势的动作要领,也都交待得很清楚。此外,该导引法动作简单,操作方便,利于推广。

第一式、清晨起床后,仰面而卧,两手十指交叉拖住头部,缓缓吸气,再徐徐吐气(图1),共做5次。此法可防治胀气。

第二式、左侧卧,左手抚头部,左肘极力拄撑地面,左手扶头用力右推,呼吸5次;再右手侧卧,同左侧卧法,并呼吸5次。可防治筋骨疾病。

第三式、坐式,两手抱右膝,并随头后仰而拉膝至腰胯处,呼吸5次。可防治腰间疾病。

第四式、坐式,左手扶左膝,左膝与左手极力向上拉,定式后呼吸5次;换手脚如前法,呼吸5次。可防治心腹邪气。

第五式、坐式,左手按腰,右手极力向上拉(图2),同时呼吸吐纳5次;换手如前法(图3),呼吸5次。可防治腹中邪气。

第六式、坐或立式,两手交叉胸胁前,左右摇头,同时闭住呼吸,闭极而止(图4)。可防治头面及耳部邪气。

第七式、坐式,两手支撑腰下,左右尽量摇动数十次,尽力摇到极限处(图5)。可通血脉,防治全身性疾病。

第八式、坐或立式,两手十指交叉,尽力向左右拉伸(图6)。可防治肩中邪气。

第九式、坐或立式,两手十指交叉反掌置于头上,掌心朝天,左右转动身躯,均匀呼吸(图7)。可防治肺、肝中邪气。

第十式、坐或立式,两手十指交叉置胸前,尽力向左右拉伸。以除皮肤中闷气。

第十一式、坐或立式,两手十指交叉,拉动两肩向上左右交替数十次(图8)。以祛皮肤中邪气。

第十二式、松静端立,左右交替俺顺逆时针摇动两腿。以防治两脚中邪气。

本法各节可全套操练,用于全身性疾病的治疗或无病者保健养生。也可选练数节以防治局部疾病,如腿部疾病可选练第三、第七节;腹部疾病可选练第四、第五节;胸部疾病可选练第一、第四节;上肢疾病可选练第二、第七、第八节;下肢疾病可选练第七、第十二节;头面疾病可选练第六节;皮肤疾病可选练第十、第十一节等。

1、本法中凡需闭气者,其持续时间当由短渐长,不可强忍;高血压、青光眼、脑动脉硬化者尤宜注意。

2、各节导引动作操练时宜轻松自然,其中所谓“尽量”、“极力”等语,也是逐步进行至极限,不可骤然至极;心脏病患者尤宜谨慎。

3、本法须每日操练,持之以恒,日久方易见效。

B、齐地文化和道教渊源:阴阳五行和养生方术为其提供了产生的土壤

↑↑

道教是中国最大的本土宗教,产生于汉朝。从各种史料中可以看出,道教思想吸收了先秦的道家思想、黄老学派的思想和方术迷信等。关于道教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标志性的事件,一是《太平经》的产生,另外一个是道教宗教团体的出现。目前的史料得知,道教最早的宗教群体是齐国黄老道,而最早传播《太平经》的是齐地的甘忠可。可知道教的产生和齐国的文化有着非常的深的渊源。那么齐国为什么有产生道教思想的土壤呢?

一,齐国田氏和道家渊源

道教的一个重要的思想来源就是道家。道教将老子奉为教主,将《道德经》奉为经典,并主张清静无为、修身养性、阴阳转化等观点。可见,道教和道家也是有着一定的渊源的。在先秦的道教思想中,就隐约存在了一些养生方面的神化思想,这些思想无疑和道教追求长生的养生术有着联系。

善摄生者,路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道德经》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庄子》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列子》

齐地文化和道教渊源:阴阳五行和养生方术为其提供了产生的土壤

老子

而齐国却是战国时代道家思想的传播中心之一。进入战国以来,齐国发生了一件十分重大的事件,也就是从陈国的后代田氏取代了齐国姜姓的统治,史称“田氏代齐”。而春秋时期的道家学派的创立者正是陈国的老子。而田氏在齐国不仅继承了老子的思想,还将之确立为了官方思想。齐国的田氏(包括孙氏)出现了许多思想家,如孙武、田穰苴、孙膑等,他们都十分强调道在军事上的运用。

齐地文化和道教渊源:阴阳五行和养生方术为其提供了产生的土壤

稷下学宫

齐威王时期,在临淄开办了稷下学宫,其目的在于为田氏代齐做辩护。齐国统治者一方面宣称要继承黄帝的事业,另一方面主张继承老子的思想,因此产生了“黄老学”。到了齐宣王时期,稷下学宫出现了繁荣的局面,这里聚集了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等重要的学者。稷下学宫的繁荣扩大的道家思想影响力,使得黄老学派的思想在齐国生根发芽,影响了后世一代代的学者。

二,齐国的阴阳学派和方术士

道教和阴阳学、方术有着诸多的联系。在道家的阴阳观的影响下,齐国在战国产生了阴阳家,其主要的代表人物为邹衍、驺奭。他们将道家的阴阳的哲学观和五行的元素观结合,对道教思想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早在《孙子兵法》中,就已经将阴阳和五行提到“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早期道教经典中也充斥着阴阳五行思想。如《太平经》言“以阴阳五行为家”,《老子想尔注》言“和五行,令各安其位”。

齐地文化和道教渊源:阴阳五行和养生方术为其提供了产生的土壤

而道教的另外一大特征是五行思想与鬼神信仰相互影响,这是是道教的鬼神系统和理论成分的重要来源之一。关于鬼神思想,在齐国十分浓厚。齐国拥有大量的方士,所谓的方士就是尊谶纬思想而推奉神仙方术之士,而方术士也称为道士。秦朝建立后,秦始皇多次听信齐人方士徐巿、侯生、卢生等的言论,并派遣他们去蓬莱、方丈、瀛洲等所谓的神仙居住的地方寻找仙药,以求长生。

齐地文化和道教渊源:阴阳五行和养生方术为其提供了产生的土壤

徐福

汉代以来,随着天人感应思想的传播,鬼神思想在社会广泛流传,而方术也更加受到了重视。汉武帝即位之后,“尤敬鬼神之相”,重用神仙方士, 大搞祠神求仙活动。当时的淮南王刘安的门客等便根据齐地的道家思想和方术士学说写下了《淮南子》,《淮南子》主张“借鬼神之威,以声其教”。

上复兴神仙方术之事,而淮南有《枕中鸿宝苑秘书》,书言神仙、使鬼物、为金之术及邹衍重道延命方,世人莫见。——《淮南子》

齐地的神仙方术道教的迷信活动和神仙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齐地文化和道教渊源:阴阳五行和养生方术为其提供了产生的土壤

五行

三,齐国的方术医学和道教医学一脉相传

道家学派十分重视养生之术,因而特别重视医学。《庄子·刻意》载有“导引之士,养形之人”,云其“吐故纳新,熊经鸟申,为寿而已矣”,也就是叙述的是早期道家的养生之术。《史记》记载道家的张良功成后和赤松子游,“乃学辟谷,导引轻身”。而齐国在战国时代是道教的活动中心之一,在道家的影响下,齐国的医学得到了迅速的进步。

齐地文化和道教渊源:阴阳五行和养生方术为其提供了产生的土壤

《养生导引图》

战国时代著名的医学家扁鹊也就是齐国渤海郡一带人士。扁鹊之后,齐地又有淳于意(太仓公)等名医。《史记》载淳于意年少时期对医学方术十分有兴趣,“少而喜医方术”,后来又到了扁鹊的《脉书》,“传黄帝、扁鹊之脉书”。从《史记》记载的内容来看,《脉书》深受道家五行家的阴阳观念的影响,这对后来《黄帝内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而《黄帝内经》托名于黄帝,很显然是属于齐地黄老学派所著作。

受其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阴阳外变、药论、石神、接阴阳禁书,受读解验之。——《扁鹊仓公列传》

齐地文化和道教渊源:阴阳五行和养生方术为其提供了产生的土壤

扁鹊

道教的养生之术和医学之术和道家、方术士有着密切的联系。道教的养生学、医学思想和技术都和道家、黄老学派的一脉相承。道教形成之后,医学也走向成熟。汉朝之后,最重要的医学家都和道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在方士医学著作《汤液经法》的基础上形成的;而华佗本身就是方士医家。

齐地文化和道教渊源:阴阳五行和养生方术为其提供了产生的土壤

参考资料

《汉代文化大观·道教文化》

《阴阳五行思想和齐地方术之学》

齐地文化和道教渊源:阴阳五行和养生方术为其提供了产生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