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蓬莱神仙故事

风物志丨被遗忘的古代科技,火柴其实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

在中国的神话传说中,燧人氏又是怎么人工取火的?

原始人群到氏族公社初期人类生活是怎样进化的,我国古代也有许多传说。传说中有一些大人物,这些人往往既是首领,又是一个发明家。这种传说多半是古人根据远古时代的原始人生活想象出来的。
下面趣历史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原始人的工具十分简单,周围又有许多猛兽,随时随地会遭到它们的伤害。后来,他们看到鸟儿在树上做窝,野兽爬不上去,不能伤害它们。原始人就学着鸟儿的样,在树上做起窝来,也就是在树上造一座小屋。这样就安全得多了。后来的人把这叫做“构木为巢”(巢音cháo,就是鸟窝)。是谁发明的呢?当然是大家一起摸索出来的。但是在传说中,却把这件事说成有一个人教大家这样做的,他的名字叫做“有巢氏”。

最早的原始人,还不知道利用火,东西都是生吃的,生吃植物果实还不算,就是打来的野兽,也是生吞活剥,连毛带血的吃了。后来,才发明了用火(在周口店的北京人遗址上,已发现用火的痕迹,说明那时候已经知道利用火)。

火的现象,自然界早就有了,火山爆发,有火;打雷闪电的时候,树林里也会起火。可是原始人开始看到火,不会利用,反而怕得要命。后来偶尔捡到被火烧死的野兽,拿来一尝,味道挺香。经过多少次的试验,人们渐渐学会用火烧东西吃,并且想法子把火种保存下来,使它常年不灭。

又过了相当长的时期,人们把坚硬而尖锐的木头,在另一块硬木头上使劲地钻,钻出火星来;也有的把燧石(燧音suì)敲敲打打,敲出火来。这就懂得了工人能够取火(从考古材料发现,山顶洞人已经懂得人工取火)。是谁发明的呢?当然是劳动人民,但是传说中又说成是一个人,叫做“燧人氏”。

人工取火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从那时候起,人们就随时可以吃到烧熟的东西,而且食物的品种也增加了。据说,燧人氏还教人捕鱼。原来像鱼、鳖、蚌、蛤一类东西,生的有腥臊味不能吃,有了取火办法,就可以烧熟来吃了。

不知过了多少长的时间,人们开始用绳子结网,用网去打猎,还发明了弓箭,这比光用木棒、石器打猎要强得多。不但平地上的走兽,就是天空上的飞鸟,水里的游鱼,都可以射杀、捕捉起来。捕来的鸟兽,多半是活的,一时吃不完,还可以留看、养着,留到下次吃,这样,人们又学会了饲养。这种结网、打猎、养牲口的活,都是人们在劳动中共同积累起来的经验。传说中却说发明这些事的人是“伏羲氏”,或者叫“庖牺氏”(庖牺音páoxī,疱是厨房,牺是牲口的意思)。

这种渔猎的时期又不知经过了多少年,人类的文明越来越进步。开始,人们偶尔把一把野谷子撒在地上,到了第二年,发现地面上生出苗来,一到秋天,又长成了更多谷子。于是,人们就大量栽种起来。他们用木头制造一种耕地的农具,叫做耒耜(音lěisì,一种带把的木锹)。他们用耒耜耕地,种植五谷,收获量就更大了。后来传说中把这些种庄稼的人说成是一个人,名叫“神农氏”。

传说中的神农氏还亲自尝过各种野草野果的味儿,有甜的,也有苦的,甚至碰到有毒的。他不但发现了许多可以吃的食物,还发现了许多可以治病的药材。据说,医药事业,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从有巢氏到神农氏,这些传说中的大人物实际上是不存在的。但是从构木为巢,钻木取火,一直到渔猎、畜牧,发展农业,反映了原始人生产力的发展,倒是有一定道理的。

风物志丨被遗忘的古代科技,火柴其实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

对于现代人来说,获取火种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只需要一根火柴、一个打火机或者点火器就可以,然而对于古人来说,取火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古人取火有许多办法,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古人很早就发明了“火柴”用于取火!

甘博收藏的钻木取火工具

在甘肃省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敦煌出土的西汉时期的出火燧。这件出火燧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一截干燥的木条,另一部分是一根细而圆的木棒。木条的一侧被8个排列整齐的钻孔占满了,另一侧则只有两个钻孔。细圆的木棒一头较粗,犹如捣蒜的棒槌,另一头钝圆,整个木棒看起来笔直挺拔,圆润而富有质感。木条和木棒长度相差不多,大约尺余。

甘肃博物馆收藏的出火燧

这就是西汉时期人们的取火工具。当我们思绪跨越千年,仿佛依旧能够看到西汉时期,敦煌一带戍守边疆的士卒,在用它钻木取火。

古人取火,最早的火源来自自然界的野火。在神话传说中,最早的人工取火方法来自于燧人氏。《太平御览》记载,在远古的时候,人类一直过着茹毛饮血,不避腥臭的生活。人们曾在森林中捡拾过大火烧后的动物,尝后觉得很好吃。可惜这种自然火(火山爆发、雷电及自燃等引起)不常有并且在很短时间内就熄灭了,人们很难保留火种。这时,有一个人从鸟啄燧木出现火花而受到启发,就用燧木条在干朽的木头上,钻木取火。他把这种方法教给人们,人类从此学会了人工取火。这个人就是“燧人氏”,后世的人们将其列为“三皇”之一。

在西周时代,人们学会了利用太阳能来获取火源,发明了一种取火工具——阳燧。阳燧又称为金燧、夫燧、火燧及阳符,阳燧就是一种凹面铜镜。古人巧妙利用凹面镜反射聚光的原理,用铜或铜合金做成铜镜状的器物,光滑的一面做成一个曲率很大的凹面镜,当它面向太阳时,光线照射在凹面上,再反射聚集日光于一个焦点提升温度,点燃艾绒一类的易燃物。这种获取火种的办法无疑是古人最智慧的取火方式。

先民们还发现了金属与石头相击取火的办法,后世的人们在此基础上发明了火镰。

大地湾先民保存火种的方法

古人还发明了科学保存火种的方法。在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人们发现了古人保存火种的实物证据。火种是保存在灶坑内的。具体方法是,在灶坑对门道的后侧底部掏一斜向下方的洞,有的在洞内直接保存火种,有的在洞内置一夹砂罐,罐内保存火种。用火时把火种从罐中弄出来,让它在灶坑里燃烧;不用火时,把火种用灰封在罐子里,火既燃不起来,又灭不掉,这就延长了火种的保存时间。

风物志丨被遗忘的古代科技,火柴其实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

火种罐

1996年10月,洛阳市文物工作队在一次发掘中发现了史前时期的火种罐。火种罐的使用方法与今日的煤球炉相似,在火种罐内投入红炭,红炭之上覆以黑炭,适度封闭罐口后红炭在低氧状态下缓慢燃烧;获取火源时,开启罐盖并借助火筒吹火,炭火较快引燃;使用后,晃动火种罐,从罐底的小孔排出炭灰并续加炭块备用。火种罐发现最多的地点是内蒙古的岱海地区,仅凉城王墓山下遗址就出土了19件。这些火种罐的发现,展现了古人用火的智慧。

无论是钻木取火还是阳燧取火,或者用火种罐取火,都不太方便。其实古代人还有一种快捷的取火办法,那就是发明了古代的“火柴”。

北齐一群宫女发明了原始火柴

现代意义的火柴,人们公认是公元1827年(道光七年),英国人沃克发明的。这种火柴把氯酸钾、三硫化锑用树胶粘合在小木棒一端作为药头,在砂纸上用力擦划,就能起火燃烧。

而事实上,早在南北朝时期,古代的“火柴”就出现了,比英国人沃克发明的火柴早1245年。

原始火柴的肇始,来源于中国古代的炼丹术士,他们发现了硫磺。

史料记载,淮南王刘安招揽术士延八公等撰写《鸿宝万毕方》,书中就有“法烛”一项,法烛就是后来所说的发烛,都是火柴的前身。因当时法烛并不是人们急需之物,所以并没有流行开来。

1986年,英国人罗伯特·斯普尔经过考证,提出火柴是中国人发明的观点,发明者竟然是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宫女,第一根火柴发明时间,正是北齐灭亡的那一年——北齐承光元年(公元577年)。

当时,北周攻打北齐,北齐物资短缺,尤其缺少火种,做饭都成问题。艰苦的环境激发了宫女的灵感,发明了史上第一根火柴。当时北齐后妃和一班宫女将硫磺沾在小木棒上,借助火镰火石,能很方便地把“阴火”引发为“阳火”,神奇地发明了一种叫发烛的东西,“发烛”就是古代的“自来火”,是一种原始火柴。

风物志丨被遗忘的古代科技,火柴其实最早是中国人发明的

北齐被宿敌北周灭亡之后,一些后妃宫女流落街头,贫苦无助,就以贩卖“发烛”为业。她们是中国古代一群买火柴的“小女孩”。这在《资治通鉴》中有明确记载:“陈宣帝太建九年,齐后妃贫苦,至以卖发烛为业。”

北宋人陶谷在《清异录》一书中提到,有人用松木条浸染硫磺,贮存起来备用。与火一接触,就会燃烧起来,火焰如同谷穗。这种神奇之物,当时称为引光奴。后来,它还成为一种商品,起了一个名字叫“火寸”,“火寸”类似于今天的火柴。

到了南宋时期,发烛已经在市场上销售了,但范围不广。元代,“余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镕硫黄涂木片顶分许,名曰发烛,又曰淬儿,用于发火。”这种发烛和现代火柴的功能很相近。

发烛需要用暗火引燃,就是以“阳火”触碰“阴火”,引燃发烛,它实际上是一种引火材料,与现代意义的自发起火的火柴是有本质区别的,但这也足以体现我国古代先民领先世界的胆识与才智。

文丨黄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