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开启了瓷绘文人书画的浅绛彩瓷器,为何后来却失了文人画神韵?

中国书画底蕴深厚,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水墨意象的画脉延续,这其中带有文人情趣,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更是备受推崇。浅绛彩瓷器的出彩,正是在于它巧妙的结合了纸质文人书画的体裁及画稿,合理的借用了其千百年来的丰厚沉淀,在形式、内容、甚至相当部分精神上,完成了瓷器与文人画的成功嫁接。

瓷面上的诗、书、画、印,如同纸质书画家一样的浅绛彩瓷绘名家体例(这也是浅绛彩瓷器艺术的最大魅力所在),这在浅绛彩瓷器发展的早、中期,于其兴盛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正是依傍着这棵参天大树,浅绛彩瓷器快速茁壮成长。这种迅速而有力的爆发,不仅体现在数量上,也体现在质量上,还有不断涌现的浅绛彩瓷器名家上,这其中浅绛彩瓷画的艺术美感是所有问题的关键。

在瓷画上题诗、署款、钤印,这在中国陶瓷史上是一大创举,浅绛彩瓷器为我们开启了一个瓷绘文人书画,诗的意境。但对比前后瓷画,一个明显视觉感受就是,前期的浅绛彩瓷绘者一般都比较用心,无论水平高低,至少在瓷绘工口上做到了功夫不减,绝大多数的彩料,也都厚薄有度,浓淡相宜,文人瓷画的笔墨浓郁。而到了后期衰颓阶段,那种高突、浓烈的彩料普遍的变薄、变平,原先较为强烈的层次、错落,不再清晰,除极小部分还保持着文人瓷画的神韵或够格的艺术表现力,绝大多数的浅绛彩瓷器审美变得庸俗化,这就跟文人画的精神越来越远。

清光绪 高心田 浅绛彩麻姑献寿图瓷壶

开启了瓷绘文人书画的浅绛彩瓷器,为何后来却失了文人画神韵?

开启了瓷绘文人书画的浅绛彩瓷器,为何后来却失了文人画神韵?

清光绪 高心田 浅绛彩麻姑献寿图瓷壶

壶一面绘麻姑献寿图:麻姑献寿是传统绘画中祈福祝寿常用的经典题材,神话传说麻姑是西王母的弟子,三月三日西王母寿辰,麻姑在绛珠河畔以灵芝酿酒,为王母祝寿。图中麻姑侧视前方,双手高擎装着灵芝酒的宝瓶,神态专注,左右各绘一博古清供之雅器相衬;另一面绘灵芝、水仙、荸荠、供果、书匣等博古纹饰,意似为群仙祝寿;盖面书:“高心田作于昌江。”

清光绪 汪照藜 浅绛彩人物山水草虫图方壶

开启了瓷绘文人书画的浅绛彩瓷器,为何后来却失了文人画神韵?

开启了瓷绘文人书画的浅绛彩瓷器,为何后来却失了文人画神韵?

开启了瓷绘文人书画的浅绛彩瓷器,为何后来却失了文人画神韵?

开启了瓷绘文人书画的浅绛彩瓷器,为何后来却失了文人画神韵?

清光绪 汪照藜 浅绛彩人物山水草虫图方壶

壶身三面绘画,一侧书“三杰图”:画的是风尘三侠,图中李靖、红拂女与虬髯客三位豪杰互相拱手作揖,故事出自唐代传奇名篇《虬髯客传》:隋末李靖去长安谒见杨素,杨素家妓红拂倾慕出奔,途识豪侠张虬髯,后虬髯客倾其家资助李靖成就功业,自己则入扶馀国为王;另一侧题“山青水秀”:远处苍翠群山,近处润泽树石,江中小舟垂钓,一派静怡风光;壶嘴两侧书:“气味谁相识,并□仆鼻香。辛丑秋画于珠山客次,新安汪照藜。”辛丑即光绪二十七年,也就是1901年。壶嘴背面绘“草虫秋思”图:鸣虫菊花取色清丽,秋声秋色惹人思情;盖书:“一片冰心在玉壶”。底落“官窑内造”红款。

清光绪 许达生 浅绛彩山水花鸟图方壶

开启了瓷绘文人书画的浅绛彩瓷器,为何后来却失了文人画神韵?

开启了瓷绘文人书画的浅绛彩瓷器,为何后来却失了文人画神韵?

开启了瓷绘文人书画的浅绛彩瓷器,为何后来却失了文人画神韵?

开启了瓷绘文人书画的浅绛彩瓷器,为何后来却失了文人画神韵?

清光绪 许达生 浅绛彩山水花鸟图方壶

壶身一面绘山水垂钓,一面绘松鹤延年,笔法爽利,色泽柔和,均无题字。壶嘴两侧书:“山实东南地,茶称瑞草魁。”句出唐代诗人杜牧的五言律诗《题茶山》:“山实东吴秀,茶称瑞草魁。剖符虽俗吏,修贡亦仙才。......重游难自克,俯首入尘埃。”瑞草魁是古代有名贡茶,产于安徽鸦山,纹理形似横向,故亦称鸦山茶、横纹茶。壶把两侧书:“时在辛丑秋月,许达生写。”下落白文红印款。辛丑为光绪二十七年,即1901年。盖面书:“一片冰心。”底落“光绪年制”4字篆书红印款。这两把方形茶壶制于同年,许达生的瓷绘显得淡雅宜人,汪照藜的态度则更细腻认真,在制作上,比下面4把瓷壶感觉多了些郑重。

清光绪 储焕文 浅绛彩山水人物图帽筒

开启了瓷绘文人书画的浅绛彩瓷器,为何后来却失了文人画神韵?

开启了瓷绘文人书画的浅绛彩瓷器,为何后来却失了文人画神韵?

清光绪 储焕文 浅绛彩山水人物图帽筒

图中远山耸立,起伏巍峨,近水潺潺,怪石嶙峋,岸上修竹茂林,屋舍掩映,两位高士临岸席地,阔论畅谈。上书:“群英(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时己丑未月上浣,储焕文作。”己丑为光绪十五年,即1889年六月上旬。词句出自晋代王羲之《兰亭集序》。

对于数量庞大的浅绛彩瓷器来说,上面这些名家作品,处于中等偏上位置,是目前此类爱好者较能接受的藏品,且存有一定的数量,更好的精品力作在比例上毕竟要少得多。考虑到瓷面创作的难度,与纸质书画相比,那些具备高超技艺的瓷绘名家和达成完美效果的浅绛瓷器作品,都是很值得尊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像程门、王少维这样深具艺术美感的瓷画作品,不失为一幅幅高质量的书画创作,堪比书画、不下于书画这样的辞藻,用在他们的身上是不为过的。

文章来源:《收藏家》201907期《秋瑟为何——浅绛彩瓷器短暂辉煌的思考》

作者:陈明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