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神秘的宗教音乐

文章目录:

A、道教音乐经韵起源于什么地方,有什么特殊功效?

↑↑

道教经韵又称仙乐,是为仙界之乐也。道教以“道法自然”为理论基点,将音乐界定为“天界自然”之音,并通过神真录传,再流于世间。这种异于凡俗的音乐观便决定了道教经韵的基本功能亦与众不同。总体观之,归于两点:一是沟通人神,二为修炼身心。

经韵源于仙界

道教认为音乐本是天界自然之声,经由神尊录传,再流于世间。道教典籍中有大量记载,如《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碧落空歌品》载:

“道言:此碧落空歌,大梵隐语,无量之音。旧文字皆碧霞婉转,曲折成文,垂芒八会。天真皇人云:迹句留笔而録之,以为正音。有知其音能斋而诵之者,诸天皆遣玉音神王、碧空至真、自然大神下观其身,书其功勤,上奏诸天。万神朝礼,地衹侍门,大勋魔王,保举克得,游行碧落,身御青门。此音无所不禳,无所不辟,无所不度,无所不成。碧落神风,自然之音也。”

在经文中,《碧落空歌》是一首四言四句式的经韵,凡十段。就授度方式而言,此歌一方面由天真皇人辑录成音,同时,亦在天遣诸神的护卫下而传于凡俗。其唱诵功效“无所不禳,无所不辟,无所不度,无所不成”。之所以有这样的神圣效力,在于此歌系“碧落神风、自然之音”也。

经韵在本质上为“天人之乐、自然之音”。北朝经韵曲集——《无上秘要·仙歌品》记载了道教乐神西王母授上清传人茅盈仙乐妙音的具体情景:

“西王母为茅盈作乐,命侍女王上华弹八琅之璈,又命侍女董双成吹云和之笙,又命侍女石公子击昆庭之金,又命侍女许飞琼鼓震灵之璜,又命侍女琬绝青拊吾陵之石,又命侍女范成君拍洞阴之磬,又命侍女假安香作缠便之钧。于是,众磬徹合,灵音骇空。王母命侍女于善宝、李龙孙歌玄云之曲,其辞曰:大象虽云寥,我把九天户。披云汎八景,倏忽适下土。大帝唱扶宫,何悟风尘苦。太真王夫人时自弹琴,琴有一弦,而五音并奏。高朗响激,闻于数里。众鸟皆聚集于岫室之间,徘徊飞翔,驱之不去。殆天人之乐,自然之妙音。”

可见,西王母为上清真君茅盈授乐,一方面须有众真侍卫,并伴以钟磬灵音、玄歌合鸣,体现出经韵的仙风神韵。同时,经韵唱诵亦使“众鸟聚岫,驱之不去”,更加体现出经韵之神圣功效。

通神养生的神圣功能

道教经韵是修炼身心之门径,与神为沟通交流之桥梁。在具体的仪式施行中,经韵就用于法师对神尊的祈请之辞。如《正一指教斋清旦行道仪》之请辞为:

“具如翰墨所陈,宜可胜奏,辄相携率,为施主某乙建立天师指教斋。直一日一夜,三时行道,愿以是公德,为斋主家七世父母、先过后亡,一切神爽消释殃对,和解基罚。拔长夜魂,赎永劫罪,断地狱缘,结天堂业。故归身大道、归神大道、归命大道。”

可见,源于仙界之诵经音乐是法师奉请神尊、禳助斋主的基本途径。也可以说,沟通人神是经韵唱诵的主要功能之一。

对道长个人而言,除以经韵唱诵为交通人神之方式外,更以音乐为修炼身心之基本门径。经韵唱诵,在教内亦称念经。其养生功能一方面,体现于祈神诵经来治病疗疾,另一方面,体现为个人修炼的必备手段。

在道教的观念中,音乐本系天界自然之声,而非世俗之常辞。其基本的生成传播路径是:由自然天成,经仙真录传,再流于世间。

无论是内修,抑或是外传,通过唱诵的方式来表达经文意旨,都是法师们最为灵应的道法施展途径之一。

道教历来对经典极为重视,加之再持逢经必唱的表达方法。所以经韵唱诵是与诸神众尊思想交流的重要媒介。所以,在很多祈请神真环节里,都会运用了经韵唱诵这种人神交流的方法。

B、神秘的宗教音乐

↑↑

核心内容:宗教音乐的组成及发展

主要类别:佛教音乐、道教音乐、基督教音乐、天主教音乐

宗教音乐是由宗教信仰者演奏,为了宣扬宗教而演奏的音乐。它与宗教紧密相连,具有神秘的性质,是最为特殊的一种音乐。

中国佛教音乐

神秘的宗教音乐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1世纪左右由印度传入中国,从此开始了它的中国化进程,并对中国人民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教对中国音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审美方面。佛教的中心教义是“空”,由此造成了中国音乐宁静、清远的艺术风格。同时佛教讲经传教都运用说唱的形式,即夹叙夹唱。因此音乐作为佛教宣传教义的工具,就要求节奏平稳,韵律与字调相吻合,否则将无法有效地传授教义。影响的第二个方面是佛教促进了讲唱艺术的发展。佛家讲经一般分为僧讲和俗讲。后者的对象主要是普通民众,因此要求通俗易懂。这样就形成了散韵结合、有说有唱的俗讲,对后世的说唱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神秘的宗教音乐

中国佛教在佛事仪式上使用的宗教音乐最初源于印度,但由于汉、梵语音不同,印度佛教音乐的曲调难以在中国流传。为了弘扬佛法,就用中国的曲调配唱汉译经文。魏晋的时候,就已出现了由中国人创制的佛教音乐。

南北朝时期,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佛教在中国迅猛发展,唐代杜牧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的兴盛可见一斑。在这种背景下,佛教音乐也随之发展,出现了许多擅长佛教音乐的高僧,还逐步形成了有地方特色的佛教音乐。

神秘的宗教音乐

到了唐代,道教被尊为国教,但这并不意味着对佛教的贬低。相反,唐朝统治者都十分崇佛。尤其是武则天借佛登基,使得佛教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唐朝佛教俗讲相当盛行,以至到了开讲日,“湖上少渔船”;“远近持斋来谛听,酒坊鱼市尽无人”。

神秘的宗教音乐

宋元明清的佛教音乐仍很盛行,在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搜集整理了唐、宋、元以来流行的佛教音乐曲调400余首,编成《诸佛世尊如来菩萨尊者名称歌曲》。近代佛教音乐活动虽然不如从前,但是在香火旺盛的著名寺院还是常有音乐活动。

道教音乐

神秘的宗教音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因以道作为其最高信仰而得名。道教主要由古代道家思想、神仙方术、民间巫术活动发展而来,内容杂而多端。但由于道教深植于民间,因此道教一向被认为是了解中国民众文化的关键。道教对音乐的影响主要在审美方面。老子的“大音希声”和“淡兮其无味”以及庄子的“得意而忘言”使得中国音乐向着淡远的方向发展。

神秘的宗教音乐

早期有关道教音乐的资料很少。北魏的《华夏颂》和《步虚声》是较早的道教名曲。道教音乐的黄金时期是在唐朝。当时唐朝皇帝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裔,因此道教被尊为国教,朝野上下广为盛行。在这样的大好背景下,道教音乐飞速发展。尤其在唐玄宗时代,皇帝不但大力提倡制作道曲,自己还亲自参与创作。如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就是唐玄宗改编的一首带有道教意味的法曲。北宋也是一个尊崇道教的朝代,宋徽宗支持编著了道教音乐谱集《玉音法事》,其中共记录从唐代传至宋代的道曲谱50首,这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一本道教音乐的声乐曲谱集。明代也出现了一部道乐曲集《大明御制玄教乐章》,收录了14首道曲。同时明代道教音乐大力吸收民间音乐新制道曲。清朝和近代的道教音乐则由于道教的衰微而转为向民间发展,音乐的表现更为丰富。

神秘的宗教音乐

道教音乐是道教仪式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为人祛病等法事活动中,道士往往在音乐的伴奏声中边跳边唱,因此道教音乐多为歌舞乐三位一体的形式。另一方面,道教音乐还具有修身养性的作用,因此风格又有清丽雅致、超尘脱俗的一面。

神秘的宗教音乐

道教音乐主要有独唱、齐唱、散板式吟唱和鼓乐、吹打乐以及合奏等多种形式。用于演唱经文的声乐形式是道教音乐的主要部分,体裁主要有颂、赞、步虚、偈等格式。器乐则常用于法事的开头、结尾、唱曲的过门等场面,乐器以钟、磬和鼓等打击乐器和吹管乐器为主。著名的道教名曲有《步虚》、《太极韵》、《香赞》等。

神秘的宗教音乐

《步虚》最早见于南朝的《异苑》,为道教晚课中所唱的第一首经韵,历来传唱不衰。《步虚》歌咏的是道教仙境玉京山虚无缥缈的景象,具有神秘的仙界氛围。唐代《步虚》由于唐玄宗的大力倡导,成为风靡一时的道教名曲。

神秘的宗教音乐

《太极韵》是北京著名道观白云观进行早课科仪时的序曲。所谓太极,是道教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太极本于无极,可以包孕万物。我们常见的圆形太极图由黑色鱼形部分和白色鱼形部分组成,黑白代表阴阳。因此《太极韵》的音乐悠缓深远,造成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使人在音乐中感受到宇宙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