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清静经》邪欲不生就已得清静,道性具足自然通达玄门!

《清静经》详解第003篇

《清静经》邪欲不生就已得清静,道性具足自然通达玄门!

世人对清静二字的理解,是模糊混淆的。

很容易受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影响,或是“一念不生一意不起”的认知,用禅定法门的定字诀来做清静二字的注解,是难以理解清静二字的实质内涵的。

若要悟得清静二字的真谛,还是要回到《清静经》中来,寻找最合理的注解,即是:澄其心,遣其欲。

说到这个欲字,又容易模糊混淆开来,以为不吃饭不喝水才是无欲了,此是登峰造极真人之境,非常人可及。

一般来说,遣其欲是指摒除人身一切不该有的恶习和邪欲,也叫持戒,通过各种各样的持戒修行次第来断除烦恼的方法,找到自己与道合真的本来面目。

用《西游记》中菩提祖师的话来讲,就是:摒除邪欲得清凉!

在没有登峰造极之前,这个吃喝拉撒的基本需求还是有需要的,只是不贪求,饮食清淡不伤及五脏为主,以达到心平气和的自然状态。

下面接着详解经文:

《清静经》邪欲不生就已得清静,道性具足自然通达玄门!

01

欲即不生,即为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当心中不再有邪欲生起的时候,见名利不贪不求,受挫折不嗔不怒,遇爱恋不痴不执,处事决断不亢不慢,本自具足不动不摇,即为真静。

行住坐卧之中,真静如常,即为真常。故真常可以应物,能够心平气和的面对一切;故真常已是见性,性纯无染即明,明则觉。

樵夫云:修为只在性中定,觉悟仍需事上磨!

清静难持,稍不意守,欲念又时时刻刻都会生起,故需反反复复觉察修正打磨自己,头上如有神照,心底如有溪流……

故此常应常静,直到凝成血液基因,则常清静矣!

《清静经》邪欲不生就已得清静,道性具足自然通达玄门!

02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

张三丰祖师有云:修仙容易,入性最难。

这好比酿酒,有那么一丁点与清酿不符的多余杂质或微生物进入,好好的满坛子酒就全都变质浪费了。

若能达到上面所说的修习境地,并长此以往的坚持下去,心诚了意正了,慢慢的就与道合真了,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中者,正也!)

与道合真之后,言行举止合乎自然心平气和不偏不倚,点点滴滴与自然万物交相感应,名为得道。

事实上无一所得,只是心性返璞归真之后,说话做事更要简单自然而已。因为简单才与物应,因为自然才与道合。

《清静经》邪欲不生就已得清静,道性具足自然通达玄门!

03

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道本无形,无一可得;又无处不在,自然万物皆具道性。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所得何所?禅宗六祖曰:本来无一物。此即是得!

所得为空,空能容物;所得为无,无中生有;所得为法,法门如舟。

所以为了度化众生,才名为得道,借假修真,布法除执,以找回人人本自具足的清净自如本体,本无一物的空瓶,方成妙用。

能够悟到如此境地的人,才具有可传圣道的根器啊!(此圣道应指重返太虚的金丹大道了,据说心未至坚者半途而废伤身败体,性未至纯者盲修瞎炼易走火入魔,其中邪欲邪念尚存即是体内阴魔……)

《清静经》邪欲不生就已得清静,道性具足自然通达玄门!

综上所述,若要达到清静无为的状态,只是除去一个欲字而已!

欲,谷也,欠也。

人居谷之中也,要承受来自四面(口)八方的挤压;左谷又欠,食物精华耗散流失也,寓指体内精气神耗散亏欠。

所以嗜欲深者天机浅!欲望过重的人,一生殚精竭虑劳累奔波,体力精力被严重透支不足,容易衰颓……

再次强调一下,这个欲,重点是指邪欲。

比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安居乐业养家糊口,这些都是正常的基本需求,天经地义,合乎常理,不生妄念,均属淡泊心性,不影响修行!

说话做事,凡是合乎自然天经地义的行为,都应视为道性!

大道至简,真常应物,所谓得道之人,其实都是简单平凡淡泊之人,他们与世无争,只为恪守自己内心的那份宁静,甘之若饴而已……

因此清静二字最好的注解,只是:澄其心,遣其欲。

澄如寒潭碧月照,遣至涟漪波澜无;不知不觉玄门境,自然通达览天书……

凡是觉得樵夫解得还算合理或略有收获的朋友,大可加个关注,以便为您分享更多的经藏详解;不认可的朋友,也可指出批评,彼此参照借鉴,这样更有利于大家一起共同学习进步!

历数浮华皆幻影,

徐明淡泊即清泉!

——关注樵夫,带您遨游不一样的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