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端午水铸阳燧宝镜

阳燧阴燧之铸造

在《周礼》一书中,有“夫燧取明火于日”,意思是祭祀中的火苗必须用“阳燧”取自于太阳,这“阳燧”便是特制的凹面铜镜。

虽然阴燧、阳燧的材料都是用的铜、锡合金,且都是凹面镜,但铸造的日子和时辰是迥异的,因为用途不一样。

古代“阴阳相应”的思想影响,“阳燧”的制作也有了相应的规定:即“五月丙午日中铸”,而在“十一月壬子夜半铸”的凹面铜镜,则成为专门用来承接月夜露水的“阴燧”(出自《搜神记》)。

也就是说,若要成为阳燧,就得“五月丙午日中”时刻浇铸,此时的阳气最重;若要成为阴燧,就得“十一月壬子夜半”浇铸,这个日子的夜半阴气最重。

“夫金之性一也,以五月丙午日中铸为阳燧,以十一月壬子夜半铸为阴燧。(言丙午日铸为阳燧,可取火;壬子夜铸为阴燧,可取水也。)”。(晋干宝 《搜神记》卷十三,汪绍楹校注:“言丙午日铸为阳燧,可取火;壬子夜铸为阴燧,可取水也。” )

阳燧因取火于日,近于天也,所取之火属于天火;阴燧取水于月,月之精华,所取之水属于天水,故多为占卜与祭祀时使用。

-----

阳燧铸造:

阳燧铸造之时也有讲究,不是任何时间都可以制造,因为阳燧属阳,制造的时间必须是至阳之日。

一般这样的日子会在端午节期间出现,正所谓“阳燧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中之时(午时),消炼五石,铸以为器,磨砺生光,仰以向日,则火来至,比真取火之道也”(东汉王充的《论衡》)。于是,在端午节时出现了一个习俗,名为“铸阳燧”。

古人相信,午月午日午时具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在此时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铸镜的时刻,铸成的铜镜具有不可思议的神力。

午时水、极阳水

端午节是夏历五月五日,又称“重午”,那一天午时(从上午11点到下午1点)的水称为“午时水”。一年中的每一天都有午时,但是只有重午这一天午时的水称为“午时水”。

端午节,以干支记日来看是午月午日,故而也称“重午”,“午”代表阳火,阳气最高点。从天地五行来看,重午日干支是双重极盛的阳火,就是“纯阳”日。

重午日的午时,阳上加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龙目水”、“正阳水”之称。

午时水制的药袪毒

古人把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天的午时阳气最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南朝人在端午当日起早采艾草、药草形成风俗,《荆楚岁时记》说这种风俗在《夏小正》中有记载:“是日竞采杂药。《夏小正》云,此日蓄药以蠲除(音同捐除)毒气”。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金门记》云:五月五日午时有雨,急伐竹竿,中必有神水,沥取为药。”又说:“重午日(端午)午时水宜造疟痢疮疡金疮、百虫蛊毒诸丹丸。”可以看到中华汉方药学对午时水祛毒功效的肯定,其所制造出来的药针对疮毒、百虫毒这些邪毒病症的特别效果。

图 为什么要挂艾叶菖蒲?

端午水铸阳燧宝镜

菖蒲、艾草是“天中五瑞”(天中五瑞:菖蒲、艾草、蒜头、石榴、山丹花(龙船花))的代表,也就是端午节袪毒的代表植物。

“天中”就是指黄历五月五日午时——端午节午时,时值盛夏溽暑,是一年中最潮湿燠热的时候。天中的溽暑、湿热驱动毒虫,“五毒”齐出。“五毒”一般指的是蜈蚣、蛇、蝎、蟾蜍、蜘蛛,这些带有毒性的毒虫。古人以“天中五瑞”制“五毒”。

菖蒲叶形如挺直不屈的剑刃,状似古太阿剑,有菖蒲剑之称。菖蒲性如其形,是一种非常耐阴寒的阳刚植物,《本草纲目》说:“菖蒲,乃蒲类之昌盛者,故曰菖蒲”,“菖者百草之先生者”,“感百阴之气为菖蒲”。可以见得菖蒲的根性强壮,所以说,用菖蒲来袪毒是有药学根据的。

菖蒲种类多种,多种可以入药,《本草纲目.草之八》说,一般用来驱虫的是“水菖蒲”,又称溪荪,不入药,它“生溪涧水泽中,蒲叶瘦,中心无脊,根高二、三尺”。水菖蒲拔幽涧而生,日夜漱寒泉,“蒲剑斩千邪”,表现菖蒲的阳刚之性。

再说艾草,《本草纲目》说,艾草是纯阳植物,性至热。纯阳的艾草升阳气、杀菌功能很强。艾绒“灸百病”,干艾草泡水薰蒸可以消毒止痒。艾叶切碎放入香囊挂身上也可以驱虫保健。所以说,用艾草来袪毒也是有药学根据的。

艾草,《本草纲目》中记载:“艾叶生则微苦太辛,熟则微辛太苦,生温熟热,纯阳也。可以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则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灸之则透诸经,而治百种病邪,起沉疴之人为康泰,其功亦大矣。”

五月五日是纯阳之日,菖蒲和艾草这两种“天中五瑞”的代表植物都有至阳之性,用来对付阴毒的“五毒”,表现的就是“阳”制“阴”的科学性,也是中华阴阳学说的生活实践。

端午下雨南方称之为龙舟水、端阳水,洗龙舟水能去晦气、带来吉祥。北方认为端阳无雨是丰年,端午日雨,鬼旺人灾;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

此种俗信在很久以前即已存在;陈元靓《岁时广记》引《提要录》云:“五月五日哨,人曝药,岁无灾。雨则鬼曝药,人多病。”又许月卿《次韵蜀人李施州芾端午》自注云:“临川人谓端午日雨,鬼旺人灾;清赵怀玉诗自注亦引有“端阳无雨是丰年”的谚语。

古人有传,特别在重午这一天炼剑、炼镜、采药可以禳解阴毒之气。

午时水铸刀剑锋利

传说用“午时水”铸造刀剑特别锋利。据说台湾老镇台南盐水镇上的桥南老街区的泉利打铁铺老师傅曾经现身说道。老打铁铺坚持每年从当地开井300年的八卦井取“午时水”打制刀剑,一年仅一次更换打铁铺水槽中的用水,就在端午节这一天取用午时水。老师傅李一男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用午时水来打铁、磨刀才能打造出锋利耐用的刀具。

以阴阳五行来说,天干之丙属阳之火,地支之午属阳之火,一年之中以五月丙午日午时阳火最盛、阳气最刚,是辉光万丈的极阳之火,铸镜可以引火、可以辟邪。

《本草纲目》李时珍说“镜乃金水之精,内明外暗。古镜如古剑,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恶”。古刀剑也是“金水之精”。

“午时水”吸收了天地阳刚之气的精华,是为“水之精”,用它铸造出金属器具,比如古镜、古刀剑,就成了李时珍所说的“金水之精”辟邪神器,周流无极,山海光明,若有神明,故能辟邪魅忤恶。

-----

丙午镜——阳燧

铜镜在古时一直被奉为辟邪圣器,古籍中有很多相关记载,自古以来午月午日是极具阳气的天时,此时辰铸造的铜镜亦能祈福纳祥、压邪攘灾。仲夏端午苍龙七宿正处南中呈现“飞龙在天”之景象,苍龙的主星“大火”更是高悬正南中天,龙气最为旺盛。《易经》中,“飞龙在天”是大吉大利之象。

图 唐·青铜云龙葵花镜

端午水铸阳燧宝镜

古代铸造神镜的日子,也是以五月的丙午日最上选。在中国古代的镜铭中就能见到“五月丙午日”或是“丙午镜”的铭文字样。“丙午镜”是在午月又遇到丙午日所铸造的,如汉朝武帝的“元光镜”、东汉和帝的“元兴镜”都是非常著名的丙午明镜。

古代中国在端午日铸造丙午镜的文化也流传、影响了日本古代文化。在日本古代的弥生时代(约西元前3世纪中到西元3世纪中)晚期制成的一面古铜镜铭文中就镌有“五月丙午之日”的字样。

日本曾出土一面神兽镜,镜上铸刻铭文:“景初四年五月丙午之日…”此铭文可以佐证,三国两晋时期还有午月午日铸镜的习俗。

唐代最为著名的官方铸镜,莫过于在扬州铸造的“水心镜”,因其遵循“阳燧”古法,只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当天正午,与扬州江心处经“百炼”法铸造,因此又名“江心镜”、“百炼镜”。

图 “五月五日”镜

端午水铸阳燧宝镜

唐代扬州“江心镜”之所以珍贵是由于:铸造的成功率极低、需要经过“百炼 ”而成、存世量稀少、且专贡皇室使用。

据唐代李肇《唐国史补》记载:“扬州旧贡江心镜,五月五日扬子江中所铸也。或言无有百炼者,或至六七十炼则已。易破难成,往往有自鸣者。”

江心镜的具体描述,白居易的《百炼镜·辨皇王鉴也》一诗写的最为详实:“百炼镜,镕范非常规,日辰处所灵且祇。江心波上舟中铸,五月五日日午时。琼粉金膏磨莹已,化为一片秋潭水。镜成将献蓬莱宫,扬州长吏手自封。人间臣妾不合照,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

《太平广记》器物类李守太一节里,这样写道:“唐天宝三载,五月十五日,扬州进江心镜一面,纵横九寸,轻盈曜日,背有盘龙,长三尺四寸五分,势如生动,玄宗觅而异之。”

而正因其特殊的铸造规格与贡品身份,有关“水心镜”的志怪传奇,也是所有铜镜之中最奇诡、最壮丽的。

《太平广记·异闻录》关于铸造江心镜的描述,则更为神奇:“五月五日午时,乃于扬子江铸之。未铸前,天地清谧。兴造之际,左右江水忽高三十余尺,如雪山浮江,又闻龙吟,如笙簧之声,达于数十里。稽诸古老,自铸镜以来,未有如斯之异也。”

由白居易的诗:“背有九五飞天龙,人人呼为天子镜。”和《太平广记》:“轻盈曜日,背有盘龙”的描述可知,此种江心镜多为龙题材,这与五月五日“飞龙在天”的景象亦相呼应。

《太平广记》引《异闻录》中,有一则跟“水心镜”有关的故事,其讲述了唐玄宗时,扬州曾献九寸蟠龙水心镜一枚,并声称铸造此镜时,有自称“龙护”、“玄冥”的一老一少两位神仙来访,帮忙铸镜。

镜成之后,江上忽然出现龙吟、涌浪等种种异象。后天宝七年,秦中大旱,玄宗求雨不得,向道士叶法善询问祈雨办法,叶法善巡视宝库,请出九寸镜,并称其为“镜龙”,以此镜求雨,果然顷刻之间白气充盈宫廷,须臾降雨,七日后雨水才停歇。这年秦中粮食竟大获丰收。玄宗喜出望外,命吴道子临摹镜背的蟠龙图像,作《真龙图》赏赐叶法善。

每年的五月五日都是“重午”,但是午日不一定都是“丙午”日。依照干支纪的排序来看,60天一循环才有一丙午日,所以不是每个五月都能遇到丙午日。光辉万丈的五月丙午日,更加阳刚气盛,这样的日子才能铸造出“丙午镜”,周流无极,山海光明。

图 五月五日手镜

端午水铸阳燧宝镜

五月丙午日又是阳气最盛之日(没有丁午日),正午又是这天的阳气最盛之时,这天正午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时刻,浇铸成的凹面镜才能成为“阳燧”。

在古代,人们有佩戴阳燧以避邪的习俗,结婚的聘礼中亦有阳燧。因古代制作阳燧和铜镜在材料配比上是一样的,但在功能上讲古代阳燧和铜镜还是有差别的,在许多铜镜的著录中,阳燧常被归入素镜一类。到目前为止,全国仅发现阳燧十几枚。

天津博物馆藏汉阳燧有铭文为“五月五,丙午,火遂可取天火,除不祥兮”。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文物也“丙午日”铭文。

从古物的自铭来看,在全国范围内,出土了几件与青州博物馆的一件东汉鎏金铜带钩造型类似且带有铭文的器物,称之为“神人手抱鱼带钩”,

如 1965年河北满城北庄东汉墓出土的一件带钩,钩体上浮雕一鸟首人身的怪仙,手抱鱼立于水波之上”,带钩背部有错银铭文九字:“丙午钩口含珠手抱鱼” ;

又如2006年重庆市云阳县旧县坪遗址发掘到的一件错金银雕镂铜带钩,钩体镂雕一神人,鸟喙带翅,双手抱一鱼,背面有错银隶书铭文一行:“丙午神囗手抱鱼位至公侯”,时代推定为西汉时期;

再如湖北郧县李营出土的一件三国时期的神人抱鱼铜带钩,钩背中部钮前有篆书“丙午神钩位至公侯”八字;

山东临淄齐国历史博物馆藏一件带钩,“钩尾镂一鹰鸠头,头戴长冠,肩部伸出长,抱住一条上下可以活动而不能脱落的鱼”,在它的背面亦有银丝镶嵌的铭文:“丙午钩口含珠手抱鱼”9个字。

另一方面,文献记载中也有诸如此类对带钩的描述。清代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卷十著录的一件“丙午神钩”,全铭为“丙午神钩君高迁”,钩嵌金银丝,钩身作鸟喙神人抱鱼之形,钩首作兽面状。同时著录的另一件带钩铭为“丙午钩君高迁”,铭文简略,意义相同。

所以,后来阳燧也逐渐成为道教的一种法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