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九歌》中的“少司命”会不会就是“送子娘娘”的前身?(《九歌》的艺术表现特色)

知道《离骚》的人实在太多了,要讲到何种程度才能让人眉舒心活,这个实在没有把握,估计当真是要达到舌绽莲花,天花乱坠才可,所以把《离骚》得先放一放。

而《九歌》就不同了。

那里面满是美女不说,就算是神,也是让人亲近的隔壁大姐,或是邻家大爷,即使是为国捐躯的烈士,也差可比拟不久前听到的一次英模报告会。

传说中“九歌”乃是天庭的音乐,是夏启偷到人间来了。

我们知道,夏启乃是大禹的儿子,他母亲就是我们前面说的写那首“候人兮猗”的女娇,她实在太想大禹了,于是跑到治水工地去找大禹,不巧大禹正变成一头黄熊在开凿山路,涂山氏一惊之下,转身就逃。大禹收了法象追过来,惊魂未定的她只得变成一块石头。她是有身孕的人,悲痛之中,大禹狂吼:“还我儿子!”“还我儿子!”于是石头炸开,一个小孩子从石头缝里爬了出来,这个孩子就是“启”。

如此奇诡出生的人,能上天应该也不算什么困难的事。他别的不偷,单单就偷了首歌回来,这倒确乎是一奇了。

《九歌》中的“少司命”会不会就是“送子娘娘”的前身?

自此以后,每逢欢宴,夏启便要演奏“九歌”。

他最著名的一次饭局,是“钧台之享”。

所谓“钧台之享”其实是夏启借着祭祀神灵的名义而大会诸侯的一次重要的政治活动。

当时的最高领导人并不是启,而是一个叫伯益的人,这是启的爹禹指定的。禹临死前为了不落骂名,依照先例,将王位传给了贤人伯益。可禹治水积攒的资本太过雄厚了,所以他死后,启在给他守孝的三年里,很多禹的旧臣都跑到启那里去,要他出来当老大。三年孝期一满,启脱下孝服,当即请大家吃饭。

幕后的工作可能早就准备好了,名义上是吃饭,实际上是一次选边站的表态大会。这次吃饭的结果,大家差不多都向启表了忠心,只有有扈氏不服。不服那就刀刃上见真章,于是就有了历史上最有名的“甘之战”。启把这个有扈氏打得落花流水;伯益倒是识实务,拱手让出了王位。

“钧台之享”后,“家天下”就此确立。自此,“禅让”正式被扔进了历史的故纸堆。“家天下”模式于是成为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统治的主要模式。

可以说,夏朝兴于“九歌”,也亡于“九歌”。此说何来?我们可以这样设想,若不是启盗得“九歌”,他的人气也就不可能达到所有人都抛弃他爹指定的接班人的地步,权力也就不会成为一家一姓的私有物,也就不会惹得天下人嫉恨。

试问,哪一次改朝换代不是因为对权力的觊觎?

夏自启后,就曾反复失国多次;商也一样。到了周就更加残酷了,父子相争、外族凌犯、诸侯攻伐,几乎是无时无刻。

在这种凌乱的生存状态下,人们想到的不是权力惹的祸,而是把希望寄托给了对神的乞求——祭祀上!

一直传唱不息的“九歌”,在这时更像一剂麻醉药了。

《九歌》中的“少司命”会不会就是“送子娘娘”的前身?

屈原无疑是个思想者,“问天”的间歇里,还不忘将这一类粗鄙不堪的俚词艳句加以改造,实在难为了我们的诗人。

经过他重新填词后的《九歌》,第一个上场的是东皇太一。

在现在的神仙谱里,我们找不着东皇太一的名讳,他的身份因而成为一个争讼千年的难题,最后达成的妥协是将之定为“东方最尊贵的天帝之神”。

这估计是从字面理解的。

东,方位;皇,尊贵;太,广大;一,非二也。汉字乃是一种神性文字,依据字面本身的意义判断,大约更接近本体。但先秦时代,东与春是一种对应关系,由此,多数研究者认为,“东皇太一”指的就是春神。

果然,诗一开首,交待的时间就是春天。

《东皇太一》篇幅不长,但其层次清晰,迎神、神来、祭神、送神,描写既庄重又欢快,充分表达了人们对春神的敬重与祈望。

春天无疑是神奇的,在古人眼里,万物萌生都是春神的赐福,所以,没有谁比这尊神更伟大的了。

但即便如此,若没有雨水的滋润,萌生的万物也会因干涸而死的。这个时候,人们急切盼望的就是风调雨顺,于是,祭祀《云中君》就成为应有之义。

云中君准确地说,是云神。雨总是喻人以温柔,而它在天空中是以云的形态示人的,连蜷的云朵,炫目的光彩,煌煌的服舆。翱游周章的举止,急速升降、去留的动态,以至铺天盖地而来……这一幕幕形象生动的行云图画,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

《九歌》中的“少司命”会不会就是“送子娘娘”的前身?

所以云中君不像东皇太一那样威严,因此,当她离去时,人们不免怅然若失。“思夫君兮太息,极劳心兮忡忡”,表现出人们对云神的乞盼、思念,与神对人礼敬的报答。一往深情,溢于言表。

不可否认,人生最大的缺憾就是生命终要结束,所以对管着人的寿命长短的神,我们自然是既敬且怕。而这位《大司命》确也自命不凡,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迎接他的女巫虽也表现出了热爱与追求,但流露出的无可奈何却无法掩饰。

愁人兮奈何,

愿若今兮无亏。

固人命兮有当,

孰离合兮可为?

这里问出了千百年来先人问过无数次却永远不得答案的问题。这首诗的不同凡响就在于,它凝聚了人类情感经历中最深刻的内容。

有死就有生。

祭完了《大司命》,自然要祭《少司命》。因为“小司命”掌管着儿童的生命,也就是管着人间的生儿育女。这不由让人想起观音菩萨或是送子娘娘来。所以,她自然是位女神了。这是一首写得非常美的诗,韵律的紧凑主要表现在结构上,全诗一气呵成,从头到尾没有任何迟滞,其中“悲莫悲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两句,更是让人读来唇齿生香。明末·周拱辰在《离骚草木史》一文中说“‘悲莫悲’二语,千古言情都向此中索摸”,可谓一语中的。

九歌中最后一位天神是《东君》。“东君”即是太阳神。

对太阳的的崇拜与歌颂,是古今中外永恒的主题,万物生长靠太阳,对太阳的崇拜和歌颂自然是最虔诚又是最热烈的,所以《东君》是《九歌》描写祭祀的场面中,最热闹的一篇。

《九歌》中的“少司命”会不会就是“送子娘娘”的前身?

天马行空,旌旗招展,片片绚丽云彩的伴随。人们弹起琴瑟,敲起钟鼓,吹起篪竽,翩翩起舞。诗中一句:“举长矢兮射天狼”,把东君的的尊贵、雍容、威严、英武完美地表现了出来。

这五位天神中,“东皇太一”严肃,“云中君”缠绵,“大司命”骄矜,“少司命”亲切,“东君”英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