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徐志摩逝世90周年:185岁酱油厂里的诗人家事(徐志摩坐谁的飞机逝世)

钱江晚报

徐志摩逝世90周年:185岁酱油厂里的诗人家事

“忽的机沿一侧,一球光直往下注,嘣的一声炸响,——炸碎了我在飞行中的幻想,青天里平添了几堆破碎的浮云。”

这是诗人1930年写就的《想飞》的结尾,它如同一个预言——

一年之后的11月19日,徐志摩乘坐一架小型邮政飞机由沪赴京,行至济南,大雾弥漫,飞机触山,不幸罹难。

今年,徐志摩逝世90周年。11月19日这一天,杭州、济南、青岛等地,都举行了纪念他的活动。

在这些纪念当中,我由杭州至海宁,沿着钱塘江,安静地找一点与徐志摩有关的痕迹。

185岁的徐家酱园

自杭州,沿着江边的公路,来到海宁硖石的徐志摩故居。

在这座建成于1926年秋、干河街最为醒目的中西合璧小洋楼里,徐志摩和陆小曼仅仅居住了月余。而徐志摩度过了童年和青年时代的西河街老宅,已在2001年拆除。

老宅不存,而徐家的产业——电灯、电话、钱庄、交通、绸业……也早已淹没于历史的大潮。

听说徐家还有一座酱园名为“裕丰”,就在我返杭的路上——海宁市长安镇杏花村77号。

昔日的裕丰已经成为海宁市裕丰酿造有限公司。它与徐志摩有什么关系?

循着导航,我找到了这座酱园。

一座老建筑高大的粉墙上,清清白白地写着“酱园”二字。而厂区入口处那一句“享誉江南一百七十年,诗人家传的醇香料理”,回答了我最初的疑问。

其实,这句口号已经“老”了。

徐志摩的祖父徐星匏于1836年(清道光十六年)创办的徐裕丰酱园,至今已经185岁。

到了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徐家产业已经涉及各个领域。

自1907年至1935年,徐申如先后任硖石商会总理、会长、主席近30年。徐志摩之所以成为徐志摩,与父亲的经营关系巨大,其中包括物质的丰裕,也有人脉的广阔。

在《志在摩登》一书中,徐志摩的孙子徐善曾这样写道——

如果你也有一个诗才绝顶的祖父,你想追随他的脚步,怕是会对何为“影响的焦虑”有深切的体验。但是我们姐弟四人的生长环境与祖父的全然不同,因此我们也得以免于这种“焦虑”。我们不像祖父那般幸运地生于富裕家庭,可以尽情地追求艺术创作,而毫无衣食之虞。

也正因如此,徐志摩的孙辈,无人再走祖父的路。

而徐志摩的一生,大概最不缺少的就是“尽情地追求”,可以说,徐家的酱园,是这种生活的一个起点。

徐志摩逝世90周年:185岁酱油厂里的诗人家事

藏在方志里的变迁

关于徐裕丰酱园,留存的记载并不多。

创办之时,它的店址在硖石横港桥外,后迁至硖石北大街。很多文章仅在写到徐申如时,言及他在民国期间经营徐裕丰酱园,并将其做到海宁最大。但多是一笔带过,并无过多细节。

在刘培良先生的《徐申如:诗人徐志摩之父》中,有一段关于徐裕丰酱园最为翔实的书写。

书中收录一则当时报纸的广告,称位于北大街的裕丰酱园是“硖石酱酒业领袖”。

“领袖”之称,名不虚传。除了“海宁最大”,在上海,它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当然,这与徐申如在商圈的号召力有极大的关系。

徐裕丰酱园还带动了行业的发展,《徐申如:诗人徐志摩之父》一书提到:“除徐裕丰酱园外,在硖石陆续开办了益昌泰、震丰恒、万丰生、协昌祥等名号的酱酒作坊。”

可是,徐志摩家的酱园如何从硖石来到长安的杏花村?

由《硖石镇志》《长安镇志》《海宁粮油志》等方志的记载,可以大致理出一条线索。

1949年海宁解放时,规模较大的酱园有硖石的徐裕丰、震丰恒、万丰生、协昌祥、益昌泰,长安的久徵新、恒丰洽,袁花的鼎新梁、恒大,斜桥的翁祥茂,许村的元丰等10余家。

1956年全行业公私合营后,海宁的调味品酿造业的生产集中到基于原徐裕丰酱园为厂址主体的海宁酿造厂(1958年改名)和长安镇的长安酿造厂。后来,长安酿造厂转向味精生产,于1979年改名海宁味精厂。

再说海宁酿造厂——1994年10月,它改制为海宁市裕丰酿造有限责任公司,并于2000年从硖石搬迁到长安镇杏花村。2008年更名为“海宁市裕丰酿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裕丰酿造”),经营至今。

也就是说,一百多年前,以徐裕丰酱园领衔的海宁酒酱酿造业,在今天的杏花村77号实现了一种聚合,它起于185年前的那个名字终究还是切切实实地回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徐志摩逝世90周年:185岁酱油厂里的诗人家事

一个沉浸在酱园的人

那天,周青也在厂区。

如果不是在裕丰酿造说起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对周青并不陌生。

作为中国第一代广告传媒人,周青有很多耀眼的头衔。他是我们生活中诸多常见品牌的策划人,如娃哈哈、青春宝、康恩贝等。

只是,这两年的周青,时常沉浸在这座距离杭州一个小时车程的酱园。他是徐宅酱油的品牌创始人。

如同浙江各地的酿造企业,整个厂区,酱香浓郁,一些原来用于生产的老缸有序地堆放成没有尖顶的锥形塔。“以前,厂里还有一位锔缸的非遗传承人,”唯恐我们听不懂,他又补充了一句,“就是修理裂掉酱缸的手艺人。”

不过,如今那些酱缸或者坛子,已不再使用。现代化的作业,已经取代了古老的酿制手法。但周青强调,徐志摩家的味道依然还在。因为今天的裕丰酿造依然沿用了徐家的配方,而且,机械化的生产,除了更加卫生,还实现了发酵等工艺流程恒定。

酱园在江南的生活中,向来是不可或缺的角色。而每一家酱园的出品,味道是不一样的,对于一个地域出生成长的人而言,这种味道已经长在骨子里。

当我在网上搜索“徐裕丰酱园”时,看到一位网友在2008年发的帖子,说:我同学的老爷爷以前很喜欢用“志摩酱油”烧菜,他很想知道“徐裕丰酱园”今天还在吗?

这一条询问下面标注了2603个阅读量,对于海宁本地的互动论坛而言,这个数据不算低,还跟帖了一些同问与怀旧。

徐宅留给今天的味道

人们心心念念的“志摩酱油”,今天有一个新的名字“徐宅”,是裕丰酿造的高端酿造系列。

“徐宅”,有185年的根脉,也有基于当下的讲述。

它的书写,来自书法家鲁大东。

不久前,我在杭州晓风书屋听了一场书法家王冬龄先生的讲座,鲁大东是对谈嘉宾之一。鲁大东说,他是王冬龄的追随者,他说自己“关于现代书法的一切,都是来自王冬龄老师”。

“徐宅”瓶身的画面,来自山西的插画师牛江——他是一位奇人。江南的菜肴,或红烧或鲜拌,都被牛江囊括于笔下。它让人联想到,或许正是因为一滴酱油下去,满桌顿时活色生香。

我想,98年前徐志摩八月十八看潮路上所吃的船菜,大概也有酱油的参与吧。否则,那些“大白肉、粉皮包头鱼、豆腐小白菜、芋艿”又怎能让“大家吃得很快活”。

裕丰酿造临河,如果从入口一直走到厂区的尽头,打开那扇门便是河。

在河运发达的年代,门口就是码头,早年“徐裕丰”领衔的那些酱园就是经由大小码头发往各地。

周末的厂区,比较安静,但忙碌的流水线与高高罗列的成品背后,是徐志摩的家留给今天的味道。

(原标题《185岁酱油厂里的诗人家事》。编辑 施佳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