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是太子还是公主?“三教合一”的观音信仰经历了哪些过程(太子和公主)

是太子还是公主?“三教合一”的观音信仰经历了哪些过程

是太子还是公主?“三教合一”的观音信仰经历了哪些过程

观世音菩萨,是慈悲和智慧的化身,无论大乘佛教还是民间信仰,这位菩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她所体现出来的大慈悲精神,被视为大乘佛教教义的根本所在。当众生遇到任何困难和苦痛,能至诚称念菩萨法号,就会得到救护。而且,观世音菩萨能够适应众生的不同要求,对不同众生,现化不同的身相,阐述不同的教义。

古代民谚有云,\"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在佛教的众多菩萨中,观世音菩萨最为民间熟知和接受。在中国的江、浙、闽、广、台湾, 以及南洋华侨间,观音信仰都极为普及,浙江的舟山群岛的普陀山,自古以来被视为观世音菩萨修行的道场,每年朝圣者络绎不绝。

是太子还是公主?“三教合一”的观音信仰经历了哪些过程

经藏中观音菩萨的记载

毫无疑问,观音菩萨可以肯定是源自印度佛教信仰体系。关于菩萨的身世,在佛经中有具体而明确的记载,在浩瀚的典籍中,记录观音身世最多最详尽的首推《悲华经》。根据经中所说,观音是远古时期一位王子,名叫不眴。

后来不眴太子和父王以及弟弟尼摩一起,跟随宝藏如来出家修行,父子三人均被佛授记,父亲授记为\"阿弥陀佛\",尼摩王子授记为\"大势至\"菩萨,不眴太子即授记为\"观世音\"菩萨。父子三人合称\"西方三圣\"。按照这个说法,观音菩萨就是阿弥陀佛的儿子。正是在向宝藏如来盟誓的时候,不眴太子做出了\"是诸众生等,若不免斯苦恼者,我终不成正果\"的承诺。

此外,《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受记经》中,记载观世音菩萨为莲花所化生,名为宝意童子;《大悲心陀罗尼经》则说,观音菩萨很早以前就已成佛,为欲发起一切菩萨、安乐成熟诸众生故,现作菩萨。另外还有其他一些提法。

无论如何,这些经卷中记载的观音菩萨,法相都是男身,是大乘佛教菩萨中的男菩萨。此时教义中已经明确了,大乘佛教中的观音菩萨主要就是一位救苦救难的\"度一切苦厄\"的慈悲菩萨,这和后世的观音菩萨形象是一致的,和中国的观音菩萨形象也是一致的。即如《悲华经》所说,这位菩萨的誓言,就是免除众生一切苦恼,救护\"无依无舍\"的\"忧愁孤穷\"。

观音菩萨信仰,传入中土大约是在魏晋时期,跟随净土宗进入中国而逐渐深入人心。净土宗的信仰是往生极乐净土,但是中国文化的深邃和中国民众的聪慧,对这位外来菩萨并非全盘照搬照用,而是将其与中国文化相融合,臆造出了一位中国菩萨,形成了中土的身世来历。而最典型的则是外形变化。

是太子还是公主?“三教合一”的观音信仰经历了哪些过程

从伟岸丈夫到柔美公主

观音进入中土之先,还是以\"伟丈夫\"的形象存在,形态伟岸,坐于佛殿庙堂,一副高高在上,静候人间烟火的样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早期菩萨造像,在甘肃敦煌莫高窟中还可以见到,比如彩漆壁画和泥塑木雕,观音都是上唇绘有两撇胡须,以男子形象出现。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笔下的很多观音作品长着八字胡,藏传佛教的观音菩萨法相也都有胡子。

直到唐宋以后,端庄柔美的因素渗入菩萨造像技艺,由此观音菩萨转为完全女相,还演绎出了观音菩萨源于中土的身世传说。据说,北宋元符二年(1099年),有翰林学士蒋之奇出守河南汝州,某次巡至本州龙山香山寺,意外地见到寺僧呈览的唐代传本《香山大悲菩萨传》,里面记载了妙善公主修成正果的故事。蒋太守阅后,把《大悲传》视为传世之典,于次年将此本加以润饰,鸠工勒碑,刻于香山寺内。碑首题刻\"蒋之奇撰\"、\"蔡京书\"字样。

这在当时必然是轰动一时的盛世。这个事情,在南宋学者朱弁的《曲洧旧闻》中也有印证。由此,观音菩萨不仅形象变化,而且身世来历,也由印度的不眴太子,变成了西域兴林国妙庄王的三公主,即广为熟知的妙善公主。其后,宋末元初大书法家的妻子管道升所著的《观世音菩萨传略》成为完整的传记。

按照佛理教义,佛和菩萨皆无生无死,亦无性别,可根据不同需要变现各种化身。比如《妙法莲华经》就提到,\"\"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观世音菩萨能显现各种化身和身份去说法救度众生。

按照《楞严经妙心疏》的说法,认为观世音菩萨是男是女都是错误的观念,菩萨的真像其实是寂灭的无相之像,也是佛家所说的\"是法皆为空相\",而能现一切相,都是虚幻的\"色相\"。观音菩萨可以随意变化,以不同的形象劝导不同的民众,因此以不同身世出现,由男菩萨变为女菩萨都是很正常的。

而在国人理解,慈悲、善良、美丽,都是女性特质,更何况观音菩萨能在人们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给予关爱和救助。只要虔诚持念菩萨名号,就可寻声而至。能这般慈悲大爱,在现实生活中只有母亲对子女才能做到。这也是为何称呼\"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的根本原因。

是太子还是公主?“三教合一”的观音信仰经历了哪些过程

观音菩萨经卷的译传

据考证,中国最早关于观音信仰的经藏翻译,是在三国曹魏甘露元年、孙吴五凤三年(256年),一位叫疆梁接的西域法师,在交州翻译了《法华三昧经》凡六卷,其中有关于观音菩萨的记载,至今已失传不存。

西晋太康七年(公元286年),当时中国佛教初期最伟大的译经家,僧人竺法护翻译《正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这本经卷中最早出现了\"光世音\"的称谓,竺法护的弟子聂道真将其更改为\"观世音\",遂流传至今。而后,姚秦弘始八年(406年),佛教界不世出的奇才鸠摩罗什法师,译出《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隋代仁寿元年(601年),僧人阇那崛多、达摩笈多,共同翻译《添品法华经普门品》中的偈颂,这是大藏中唯一明确标明的添品经。南朝刘宋时期,昙无竭法师翻译《观世音菩萨授记经》。通过这些经藏的流传,观世音菩萨信仰逐渐普及,深入民间。

据《法苑珠林》卷十七记载,北朝东魏大宰相兼渤海王、北齐王朝建立者高欢,通过亲身经历的感应故事,传之于世的《高王观世音经》,言此《观世音经》于诸经中为最上也。广泛流行民间,据说经文篇幅不长,然诵经之灵验,南宋时的佛教史学大家释志磐亦深信不疑。

随着观音信仰的发展,出现了多教融合,密宗和中土形象并存的情况。唐中期以后,密教盛行,有十一面、千手、如意轮、不空罥索、准提等诸像,如今敦煌、甘肃等多地石窟内都有存世。除了混入密宗之外,还与中土道教和原生泛宗教信仰结合,比如与道教\"娘娘神\"融合,发展出\"观音娘娘\"信仰,塑造蛤蜊、马郎妇、水月、鱼篮等像,产生了送子、催生等等,满足民众日常生产生活需要的神通护佑。另外还有许多冠以\"观音\"名称的寺院和地名,还有依照道教的传说,将观音转为\"慈航道人\"进行供奉的道观,神通相似,形象也是大同小异。

日本古来亦盛行观世音信仰,据日本典籍记载,多位天皇、太子等在皇家内苑和寺院中安置、供奉观音菩萨神像,尤其以平安时代最为普遍。最著名的传说,唐末五代时,日本高僧慧萼法师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一尊,后遇风浪不得归,遂安置在舟山群岛的普陀山潮音洞,在此创建观音院,名曰\"不肯去\",为观世音菩萨之道场圣地。

是太子还是公主?“三教合一”的观音信仰经历了哪些过程

观音菩萨形象之深入人心

明代的文人居士,有念佛修净土的传统,这起源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明代提倡三教合一的观念,促进了佛教说唱艺术\"善书、宝卷\"的发展。善书、宝卷,原本是宋代下层信众以佛经为内容的说唱艺术形式,融合了民间故事之后,在社会上广泛传颂,深受民众喜爱。

至明代,有关观音菩萨的宝卷多种多样,最著名有《香山宝卷》、《普陀宝卷》,以及《白衣观音宝卷》、《鱼篮观音宝卷》、《善财龙女》等二三十种。宝卷深入民间并讲唱宣传,从明清流传不衰,及至民国依然盛行。

最为著名的《香山宝卷》,假托北宋普明禅师所撰,记述了妙善三公主为父亲治病,甘心情愿舍去自己的双手和眼睛,由此得到了千手千眼的神通,修成正果,化身大悲观世音菩萨,这是典型的三教教义合一和中国化的故事形态。这一传说,是极为深入中国百姓心理与民间需求的。

除了说唱艺术,在绘画艺术中,观音形象也很常见。明代京都法海寺的壁画中,有水月观音三大士壁画极为出色;石家庄毗卢寺壁画、云南大宝积宫的明代壁画也绘有观音法相。明代版画中,有西方三圣形象,还有观音经卷插图也有富有特色。

北京雍和宫和承德外八庙,有许多藏式喇嘛教的造像是汉藏民族融合的作品。雍和宫中现存有藏式观音造像,女性美特征鲜明;建于乾隆二十年的普宁寺中,千手观音巨像极著名,以五种木料拼合,重约110吨,高22.23米,因而也号称为大佛寺。

民俗活动的祭礼中,观音形象更为多见。民间传说的,有三十三观世音菩萨应身显化,指的就是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种变化身,这其中最熟悉、最常见的,一定是手持净瓶、柳枝的白衣观音形象。

文学作品中,最为大众熟知的,如《西游记》中观音形象事迹描写极多,比如观音降服黑熊怪、赐予孙悟空三根毫毛、复活人参果树等等,即使不通佛教佛理的人,也知道即便神通广大的孙悟空,遇到困难时都是去拜求观世音菩萨,可见观音信仰影响力之大。

是太子还是公主?“三教合一”的观音信仰经历了哪些过程

(原创作品,版权属于今日头条\"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图文资料均来自互联网公共资源)

更多原创文章,关注:石头大狮的胶澳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