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在虚堂智愚塔的后方另有四座佛塔,其中第二座没有塔铭,张居士说这就是我要寻访的紫柏真可之塔,张说紫柏大师的墓塔在径山做过迁移,原址并不在这里,等一下他会带我前去探看。以紫柏大师在中国佛教界的英名,他的墓塔竟然没有塔铭,这多少让我觉得是个遗憾,于是跟着张居士原路返回寺内,又转向另一侧去探看紫柏大师墓塔原址。在寺的另一侧看到了一些残存的石构件,张居士说这是当年大慧宗皋墓塔上的残件,并且他指给我看当年大慧宗皋墓塔的位置。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右起第二座为紫柏大师塔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紫柏真可墓塔

在一片工地的侧旁堆放着一些石料,而石料旁边的地下渗出了汩汩的泉水,张居士指着说这就是紫柏墓塔的原址,我问他何以知之,他告诉我说,一是有历史资料的记载,二则是本寺原有一位僧人对这里的遗迹做过仔细的勘察,他曾到此地专门指认过这个地方。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紫柏真可墓塔原址

来到径山寺,我的主要目的除了朝拜紫柏真可,另外就是要寻找《嘉兴藏》的刊刻之处。张居士带领众人前往径山寺的后山,在路上看到了一尊露天的观音菩萨像,此像的形象颇为特别,尤其菩萨的面庞跟寻常所见迥异,但这个形象我好像又在哪里看到过,张居士告诉我,这尊菩萨就是著名的漫画家蔡志忠先生设计的。他的这句话顿时让我恍然,蔡志忠所画漫画在二十多年前于大陆特别风行,他所画的佛像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着一种萌态,但是把这种萌态的漫画形象铸造成一尊巨大的佛像,这还是闻所未闻者,而张居士却认为这是与时俱进,我说慈容虽然有53现,但还从没见到过有这种形象,张居士说菩萨以不同的面貌示人,而以这种萌态塑造佛像,反而更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蔡志忠设计的萌态观音

天下的事是否真的在冥冥中有着定数,有时还真不能绝然否认,我瞻仰完这尊佛像的第二天,就在杭州见到了两年多未曾谋面的刘继蕊女史,我跟她谈到自己看到这样一尊萌态的观音之事,闻我所言,他立即打开自己的iPad,里面竟然拍了几十张这尊佛像当时举行的开光仪式,从图片上看,当时这个仪式搞的十分宏大,刘继蕊一一指给我看里面那么多的高僧分别是哪些寺的住持等等。如此说来,这些高僧大德都认为这尊佛像制作精美且能够符合佛教仪轨,那我这位俗众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呢?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大慧宗皋墓塔原址

不过由此让我更加崇拜那位蔡先生,他能如此地打破常规,创作出中国佛像史上如此独特的一尊菩萨像,足见其能够破除心中的樊篱,这正是我至今未能做到者。刘继蕊说,蔡先生创作出这尊佛像绝非随意,因为这些年他为了研究佛像竟然收购了大量的古铜佛。看来任何一个成就的取得都是以强大的历史资讯做基点。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径山藏刊刻之地

转过这尊独特的菩萨像,穿过一个山口,眼前是一片山间平地,张居士说这就是当年妙德庵遗址,这里也正是《嘉兴藏》的刊刻地。而今这片平地上竟有一间新盖小房子,房子旁边有着半亩方塘,张居士说这就是径山寺的水源地之一。这个水塘清澈见底,里面油油的水草更加印证出泉水的洁净。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宋代遗留的山间放生池

而与这个方塘相对的一处山崖上立着一块不规则的石头,此石的正面刊刻着“径山藏刊刻遗址”。张居士介绍说,去年在本地举行了径山藏国际学术研讨会,为此会特意刻立此石,此石的背面有涂红的文字,讲解了此藏刊刻的经过,并且称“方册大藏基础,以经板藏于径山,故名径山藏,统称《嘉兴藏》”,而此文的开头则是“明万历年间紫柏大师与密藏间公等……”。当我读到这个“间”字时,张居士马上说,这个字刻错了。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刊刻地遗址标识

其实这本指的是密藏道开,故这个“间”字应当是“开”字,而道开则是径山藏开刻的实际主持人。道开乃是紫柏大师的弟子,当年紫柏召集众人刊刻大藏经时,就是指派道开为实际操办人,然而不知什么原因,大藏的刊刻南迁径山后不久,密藏道开就突然隐去了,而后再也不知所踪。道开的弟子念云兴勤曾经用了三年时间,几乎找遍了天下佛寺,均未能找到其师。是什么原因让道开在大藏经还没有刊刻完时就离开了刻经场,张居士说是道开跟师父紫柏产生了矛盾。这是怎样的矛盾呢?我查了一些资料,对此也有不同的说法,李富华、何梅说道开隐去大概有两种原因:“一是因其师真可可能要触犯王法,有杀身之祸,道开因之‘刺血上书,一夕隐去’;二是说道开‘事将成而隐去’,所谓‘密公知此举将成,不若让功于同门者并力为之,使此板有终’。”(《密藏开禅师遗稿》卷首序)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背面的文字

那么这两种说法是否有道理呢?至少我没有找到确切的证据,故李、何两位老师则认为,真可对刻藏事业的态度渐渐变得消极,才是道开隐去的真实原因。而后张居士又带着我去看了一处隐在草丛中的小洞,他说这个洞才是真正的龙井。扒开草丛细看此洞,洞口是用刊刻过的石条搭建,确实有着人为的痕迹,但从石刻的式样来看,也的确足够年份,禅与茶的结合,这里也应当是源头之一吧。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另一眼龙井

而后回到寺内,走进了藏经楼。楼里面摆着两排新刊刻的经柜,每个经柜上用纸条标明着里面所藏经的内容,张居士说这里都是近年影印之佛经。而旁边的侧室门口挂着一个小牌,上面写着“径山禅宗文化研究院”。进入室内,沿墙摆着一排新刻藏经柜,每个柜门上刻着“嘉兴藏”字样,打开经柜拿出一函,乃是线装影印本,影印的清晰度倒是不错,遗憾之处是用纸较差。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大藏经经柜

来到径山寺,我当然更想看到原经,张居士说,本寺的遗憾之处就是没有留下一部当年完整的径山藏,而这套新的影印本则是几位居士捐款购买者,但前一段当地政府从拍卖会上购得了一函原本的径山藏。说完之后,他到另一个房间拿来了一个塑料箱,打开一看,正是一函径山藏原本,所购一函用是《五灯会元》。在这里能够看到这么一函原本,虽然差强人意,但也算是不虚此行吧。其实这些年在拍卖会上时常能看到《嘉兴藏》零种,售价也并不很贵,我也陆续购得了一些有着特殊年款儿者,比如带有“南明”款儿的《嘉兴藏》零种,带有“南明”款儿的《嘉兴藏》零种在拍卖会上仅出现过一次。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影印本封面及内页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万历原本《嘉兴藏》零种

走出藏经楼,张居士又带我去看了一处重要的遗迹。在一处花园旁边堆放着一些残石,张居士努力地搬开这些残石,并让我看一块方棱形的石构件,从上面隐隐地能够看到“明幻予本禅师之塔”,见此令我大为兴奋,因为这正是《嘉兴藏》的后期主持人幻予法本墓塔上的构件。前面提到密藏道开突然离开了刻经场,从此不知所踪,而《嘉兴藏》的刊刻,而《嘉兴藏》的刊刻则由幻予法本继续主持,可惜此后不久,法本也圆寂了,然而他的圆寂时间在历史上却没有记载,今日能看到这个残构件,至少说明他圆寂后也葬在了径山。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影印的《嘉业藏》

参观完之后,张居士又带众人到茶室喝茶,我想起了在上山的路上产生的那个疑问,就是在这大山之上刊刻并没有比五台山方便多少,虽然我知道径山藏是由许多寺庙共同刊刻而成者,但重要地点毕竟是在这里。张居士说,经板确实是在山上所刊刻者,但后来这些板片搬到了山下的化城寺,而后就在化城寺进行了刷板。我对此当然很感兴趣,于是向他提出能否带我等前往一看?张居士也不确定化城寺的具体地点,于是他打了几个电话,最终找到了带路人,于是我们上车向山下开行。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虚堂智愚墓塔

在途中路过了一个小村庄,张居士说,当年虚堂智愚墓塔上的构件藏在此村一个老太太的家里,八十年代日本僧人专门来这个老太太家朝拜过,并且嘱咐他要好好地保存。2009年,径山寺复建之时找到了这位老太太,寺里给了她五百块钱,而后就将此件装车准备拉回寺内,但在出村时被老太太的儿子和儿媳拦了下来,说给的钱太少了。几经交涉,这个构件还是拉回了寺内。我说自己在寺里没有看到这个石构件的原件,张居士说忘记了这件事,这也是我此趟寻访的遗憾之一。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墓塔上的石构残件

在山脚下找到了那个带路者,而后驶进了一个村庄,在村庄的正中看到了正在复建的化城寺。此寺颇为怪异,似乎处在住家之中,而一个简易门上则写着“化成禅寺旧址”,侧旁的土墙也挂着一块牌子“化成禅寺旧墙”。我从资料上得知,此寺在宋代就极其有名,没想到今日却是这个模样。走进寺内,是两排房子中间夹着一个水塘,水塘的正前方端坐着一尊佛像,整个寺内空无一人,从此寺的正对门走出了一个中年人,我向他了解了此寺的情况。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左侧为化城寺,右侧为民居

此人称自己叫王福生,本院后面的新房就是他的家,他说当年《嘉兴藏》的经板就封在这里的夹墙中,土改之后到文革前,当地的农会就从这些墙里抽出经板做劈柴烧火,几年时间就烧光了。原来这经板仅仅消失了几十年而已,虽然我知道它不存在,但听了此人的描述后,还是觉得颇为痛心。他说此寺是在万历年间重新建造者,当时建造的目的就是为了藏经板。我问他何以知道的这么详细,他说这件事在钱谦益的《牧斋初学集》中有记载。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幻予法本墓塔原件

这样的一位村民竟然能够说出钱谦益及其他的著作,这立即让我对他刮目再三,于是我进一步地向他请教了一些细节。此人转身回屋,拿出了几张影印件,他指给我看了上面的几个字,原来这正是钱谦益所写的《化城寺重建大殿疏》。他向我讲解了此文中的一些论述,这真让我感慨:处处都有隐者。而后我又问到了而今此寺为何成了这个模样?他说本寺的住持在107岁时圆寂了,而后这里再无僧人,渐渐就变成了这个样子。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化城寺门前

为什么将经板从径山寺运到化城寺?冯梦祯在《议复化城缘引》中这样说:“径山为东天目正干,五峰攒回,中开佛界,我东南胜道场无逾此。而云雾笼罩,十日而九,藏板其中,最易朽腐,又不得已而有化城之议。化城踞径山之东麓,去双溪数里,地坦平无云雾,既便藏板,而输工力,事事皆宜,因故址而新之。”冯梦祯说,径山寺虽然是江南著名的道场,但因为此寺处在山顶之上,上面雾气弥漫,故而对经板会有损伤,所以才把《嘉兴藏》的经板搬到了山下的化城寺,而此寺处在平原之上,没有云雾,这样对经板的保存有好处,同时还省了不少的人力。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化城寺遗址

这句话终于给我解惑,原来当时的人也认为在山上刊刻太过费力气,所以才运到了山脚下的化城寺内。但是那时的化城寺已经变成了废墟,于是众人捐款又重新将此寺恢复了起来,而冯梦祯也为此捐了一笔钱:“先为屋十间,令足以安经板,处工匠,而庀役徐俟其后。既无甚难举,今约同志以十缘借之。缘五十缗,祯虽贫,独任一缘。夫刻经大役,自北而南;而其南也,又自径山而化城,三徒而后定。”这笔捐款使得化城寺先盖起了10间房,并且将经板藏在了这里。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化城寺法堂内景

其实从历史资料来看,经板运到化城寺不单纯是因为保存上的便利,我们前面提过《嘉兴藏》是多个寺庙刊刻而成者,但这些经板要汇在一起才能刷印出来。在清顺治二年,也就是南明弘光元年,当时的利根上座“欣闻新主登元,大兴善事,上疏请旨,催四方已刻之板,同归径山”,那时的江南还是南明的天下,弘光帝登基后,利根法师向弘光皇帝提出要求,希望皇帝批准能够把各地刻的经板汇集到化城寺来。其实这件事并没那么容易,因为此后不久,弘光朝就被满人消灭了。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化城寺当年故物

到了顺治十七年,寿光住持寂照寺,他找到了钱谦益,希望钱能帮着将经板运回化城寺,于是钱谦益就给同乡王澧写了封信,此信中有这样的话:“径山寿光上人,律行高峻,此土真清净僧也。近以载经板过关门,辄以一言为先容。不但求免榷税,意欲求为金汤护法,了大藏浮图合尘之举,庶几现宰官身,不负灵山付嘱耳。”这位王澧当时正在任水部司主事,当年运经板主要是水运,钱谦益说径山寺的寿光人品很好,近来寿光想把经板运到化城寺,而这肯定要过王澧所管辖的关口,过关需要交税,钱希望王能够免税。看来那个时代想做成一件事也要托熟人。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院中的情形

其实有时候的一些感慨也是偷换概念的无聊,貌似清高的蔑视世俗,有些事情则往往难以办成,比如我今日的这趟寻访,如果没有徐馆的安排,也就没有刘主任的联络,若不认识刘主任,就更不可能找到张涛居士,如果没有张居士的带领,又怎么可能得见我要寻访的这一切呢?!

径山寺:《嘉兴藏》汇成之地(下)

径山的半山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