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温州瓯海道教历史发展详情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是在原始自然崇拜、鬼神信仰的基础上,与神仙方术相结合的产物。道教源远流长,具有民间性、原始性。 瓯海道教历史悠久。道书所称的“天下第十二福地”仙岩山, 相传黄帝轩辕氏修炼于此,后升仙而去,今有升仙台、三皇井、 丹井等遗迹。东周时,就有周灵王之子王子晋在吹台山、西华山西华洞(今五峰山一带)吹笙治道,静心修行。后来王子晋飞仙而去,被赐封为“右弼真人”。王子晋吹笙之台、西华洞就成了道教圣地,历代游人信士寻迹探访络绎不绝。

温州瓯海道教历史发展详情

瓯海吹台山

汉时,梅福弃官隐于梅屿山潜心修道,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后人尊称他为梅仙。今梅屿建有梅仙寺以及梅园村是他当年耕种的地方,后人为纪念他而命名的。温州韩君(名不详)脱离凡尘, 潜心修行,游仙门山遇仙人指引,于吹台山苦心修行,后于仙门山之南小山脱化升仙而去,至今仙门山有仙人岩坦(包括仙人脚迹、拐柱印、仙人浴池、仙人床)遗址,据说是当年韩君与众仙相遇时留下的,世称他为韩君丈人。又他脱化之山称韩丈山,他所居的地方(今竹屿、河西、新桥头一带)后来称之为韩丈里。韩君丈人在宋时因道士林灵素推崇,得到了徽宗皇帝的敬拜,并为之作《韩君丈人内传》,在当时影响十分很大。 东晋时,五斗米道道徒孙恩、卢循组织长生党起义,波及永嘉郡,发展道教徒,由此影响,五斗米道在永嘉郡发展传播。两晋之际,精通天文卜筮之术的郭璞来永嘉卜城选址,建永嘉郡城。道教传说,郭璞被害后尸解而去,称“水仙伯”,被奉为神仙人物。温州为纪念这位先贤,建祠祭祀,信仰遍及。晋时,许真君的信仰广为传播,吹台山已建玄妙观。 南朝齐梁时,上清派的代表著名道教徒陶弘景来温。陶弘景 (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江宁县)人,出身士族家庭,因其隐居茅山而自号华阳居士。卒谥贞白先生。为南朝齐、梁间道教徒、医药学家。后隐居民间,梁武帝多次征召他为相,但都被他婉言谢绝。后武帝经常遣使问计,陶弘景确为朝廷献计不少,时朝野都称之为“山中宰相”。陶弘景既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士族文人,也是道教改革的集大成者。他继续吸收儒、释两家的思想来改造和充实道教的神仙学说和修炼理论,对上清教义与方术的发展及茅山上清道团的成立,有着重要贡献。 陶弘景在永嘉大若岩和青嶂山、安固陶山等隐居处修炼,著书立说,采药为群众治病,对温州道教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推动了道教在温州的兴起。他在民间为民行医,不收分文,深受百姓称赞。自姓称他为陶公,并把他住过的小屿山叫作陶山,种药的地方称药齐顶。陶公撰有《真诰》《本草经集注》《上清经》 《真灵位业图》等。他在永嘉郡曾到郡治西南(今陶湾、后屿一 带)活动过,采药为民治病,并传教。现陶湾地名据说是为纪念他而命名的,后人在瞿溪后屿建有陶公庙。

温州瓯海道教历史发展详情

瞿溪风光 唐懿宗时,咸通四年(863 ),吹台乡的天清观建成。咸通年间(860—874),玉清观道士叶俊己,字归仁,居西华洞,操行清洁。时值温州大雨,郡守请为求雨有应,从此玉清观声籍名著。乾宁元年(874),郡守朱著奏其行业,昭宗皇帝赐以紫衣,亲手赐书“玉清观”额宠之,御史中丞撰碑记,节度使程询古书丹, 从此玉清观达到了极盛。在玉清观影响下,温州道教大兴。 宋徽宗赵佶推崇道教,温州道士林灵素深受宠幸,被赐号 “通真达灵先生”。林灵素(1075—1119),字通叟,本名噩,又字岁昌,北宋末永嘉县仙门里(今上河乡仙门村)人。初学佛,后学道,创立神霄派,为神霄派重要宗师。著有《济渡金书目录》 一卷、《上清灵宝济渡大成全书》四十卷、《释经诋诬道教义》一 卷、《归正议》九卷。林灵素受宠后,在京城开封为建“上清宝箓宫”,各地皆建“神霄万寿宫”,从随子弟子众多。在林灵素的影响下,朝廷将温州升格为应道军节度。温州屡兴道院,也使温州 道教进入兴盛时期。

温州瓯海道教历史发展详情

温州道士林灵素 宋时,夏元鼎,字或名宗禹,号云峰山人,又号西城真人, 永嘉道士。他博览群书,著有《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七卷、《黄帝阴符经讲义》四卷、《崔公入药镜解》等,南宋学者真德秀、刘克庄为之作序。其所述丹法强调自身修炼,属南宗清修派。夏元鼎在西山北坡修炼,后其地名称夏仙,在温州民间影响至深。清光绪《永嘉县志》卷二十一之古迹名胜载:“夏仙里,在二十都, 夏元鼎隐西山修炼,今其地名夏仙里。”

南宋间,从灵宝派分衍化出的东华派道士林灵真(1239— 1302)以温州为传教中心,并将宋全真一系所传灵宝科仪编辑为 《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三百二十卷,是温州较有影响的著名道士。 林灵真,俗名伟夫,字君昭,号水南,人称“水南先生”,温州平阳林坳(今属苍南)人。林灵真师承虚一,研究经纬史传及方外之书,以舍宅为观,称丹元,开东华之教,曾为温州路道录, 闭门著述,对灵宝斋醮科仪书进行整理增补,写成《济度之书》 十卷、《符章奥旨》二卷。后住持永嘉县吹台乡天清观(在今瓯海境内),有弟子百余人,被称作水南派。正一龙虎宗的董处谦、玄教大宗师吴全节都曾投其门下。 东华灵宝斋法,注重行法者个人的内炼工夫,规定行法者必须于每天清晨静坐寂定,绝虑澄心,凝神思道,无内外想,与元始天尊合为一体。东华灵宝斋法由于仅注重修炼,从随着众多。东华派下传其弟子林仕真(平阳人),传至第三十九代天师张嗣成 之后,即逐渐融入正一道。 宋元间,永嘉著名道士周无所(住)、郑进元对温州道教有一 定的影响。周无所,白玉蟾三传弟子。幼好慕道,淳祐二年 (1242)遇赤城林君自然,以丹法授,又拜见祖师爷李真人,九年 (1249)春访宗阳碧虚方先生得张真人之传。著有《金丹直指》一 卷。郑进元(1267—1307),永嘉人,大道教之支天宝宫派之第十 一祖。 自元代中、后期道教逐渐归流为以符箓为主的正一道和以内丹修炼为主的全真道。明初,朱元璋对宗教严格管理,正式设道录司管理全国道教,把道教分为正一、全真两种来加以管理。明 时,在地方,府设道纪司,都纪一人,从九品;副都纪一人,未入流。府道纪司都纪,每月给米五石(明《明太祖实录》卷二二二)。州设道正司,道正一人。县设道会司,道会一人。州道正、 县道会,皆无官秩,没有俸禄。 明时,玉清观道士叶昌龄(又作昌麟),幼时机警,善正一五雷之法。正德末,温州大旱,知府陆鳌闻其名请其祈雨有应。叶昌龄在民间影响很大,从随者众多,使玉清观再度兴起。 明嘉靖间(1522—1566),吹台山建伴云道观。万历三十四年 (1606)冬,梓岙建成梓莘观。瓯海的道观除以上外,见载于史料的还有吹台乡元妙观、卧云观,德政乡通玄道院、惟一道院。明时瞿溪已建吕祖庙(吕洞宾庙)。万历年间,皎屿人郑思道于村中建五斗庙,奉祀五斗大圣。崇祯年间(1628—1644),仙门已建王圣庙(又称下殿,今名仙峰道观),供奉王仁二祖师。 清乾隆六十年(1795),道士金复雨重建玉清观之下清观,道士李华莲、邑人柯大川重建紫霄观殿阁。清时,境内各地庙宇信仰情况,有吹台乡吹台山赵五箓真君、社叶张帅马髯真人;建牙乡桐岭背无极天尊、岷岗岭下宫、塘下下叶、焦下奉祀玄天上帝, 古洞岩许真君祠(今改祀斗娒)、腰屿五斗殿五斗大圣、河庄雷督化身祖师。太平军攻打温州城时,毁神佛寺观,大部分道教观宫遭受了破坏。随后士绅倡捐,陆续得以重修建。

温州瓯海道教历史发展详情

瓯海吹台山 明清以来,温州道教各派逐渐归结为全真、正一两大派。全真派主要有南宗紫阳派和北宗龙门派。龙门派于元延祐间自黄岩委羽山传入,明清间道脉渐盛。至清时,瓯海西山净水谷紫霄观 属紫阳派外,其余多属龙门派。如玉清观、梧埏福胜观都是龙门派。玉清观在民国时传至二十世住持林明新,二十一世住持林至焕,二十二世主持陈理成、陈理宗、叶理松。 全真道士一般住宫观,不娶妻室,不茹荤腥。日常生活主要为习经和清修炼养。主要活动形式有早晚功课、道教节日礼法诵经。正一道士以符录斋醮为人祈福消灾,保阳生,度亡灵,有家室,可食荤,俗称“经友先生”。 瓯海道教举行庆典的节日主要有:农历正月初九日玉皇诞辰, 十五日天官诞辰,十九日邱祖长春诞辰;二月初三日文昌帝君诞辰,初六日东华帝君诞辰,十五日太上老君诞辰;三月二十八日东岳大帝诞辰;四月十四日吕祖纯阳诞辰;五月十五、十六日天地交泰;六月二十日斗姥元君诞辰;八月初一许真君诞辰;十一 月十一日太乙救苦天尊诞辰;夏至灵宝天尊诞辰,冬至元始天尊诞辰等。 道教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得以完善,并形成三教融合之说。在道观中也塑有佛教造像,如元妙观,万历年间,大寂和尚建有无量殿,乾隆年间改为无量寺;老竹证圣寺,前进为许真君祠, 后进为大雄宝殿;民间时,许多佛教寺院转为道教场所,如雄溪万年寺、西竹西竺寺,梧埏福胜堂改为福胜观,岩下善庆寺、法云寺、渔潭天王寺、梓岙妙智堂、丽岙永安寺、尚善堂、芙蓉庵, 均驻有2~3位道人道姑,有的置有田产,少则三亩,多则十三亩。现白象寺改为白云道观。

温州瓯海道教历史发展详情

温州市瓯海区南白象街道白云观

明中叶以后,在上层化的官方道教日趋衰微,而民间通俗形式的道教活动却很活跃,至清时尤为突出。道教在明清之际,对社会影响更加深泛,道教的教理、教义,宗教伦理道德思想深入民众生活,各种历史人物相继被民间信仰吸收,加以崇拜,广为祀奉,神的数量不断增加。从被奉礼祀的神灵可分为自然神、行 业神、偶像神。 自然神,或称观念神,为原始宗教信仰的遗风。大部分附祀在其他神庙殿中,有专祀的其建筑也较为小。如山隍土地,俗称“土地公公”或“土地爷”。传为守护地方之神,即古代的“社神”。如蟠凤、 新桥朱头浦、渚浦土地尊神、云霞岙底山隍府君、白泉土地真君、焦下港土地尊神、下浃堂土地正神、西山堂土地尊神、银坑山山隍大圣、 林山土地之神等。龙神,如茶山五方行雨龙王。 行业神,行业神大都为能工巧匠或历史名人中有某项贡献者, 是各行各业的祖师爷和保护神。如司功名的,有掌财运的,有保生育的,如阳岙文昌帝君、梧田、横屿头、任桥魁星阁、白塔殿、 渚浦等处文神;金沙岭、庵下、丁腰等处花粉娘娘;岷岗后村、 雄溪、埠垄下玄坛殿赵公明元帅;德政乡白塔保生夫人;白塔殿司疫、保生娘娘。 历史名人,如尧舜禹三大帝,十六都东坑塑有三官大帝像; 周王子王子晋,吹台乡有立祠;三国关羽,伏魔大帝,小岭宫、 刘家桥立有关公像。 民国时期,民不聊生,道教活动深受影响,但道教仍坚持活动,著名道士有李培坤、孙诚得。 包公殿住持李培坤,为经忏法事行家,与东门吴一生、朔门吴钱生、西门李丽生齐名,习称“三生一坤”,名噪一时。 民国廿三年(1934),雄溪万年道院(万年寺)整修,礼聘羽士李诚志、倪赛山、潘又圆等主持香火。是年冬,道人孙诚得邀驻道院。孙诚得(1902-1979),俗名阿生,字赛松,号公木(拆 “松”字),城区府学巷人。十八岁在玄坛庙出家,拜叶宗斌为师, 继赴杭州玉皇山通真观修道,后转天台桐柏宫。他来万年道院后, 次年“掩关”(进入静室养晦练功,潜心攻道学)修炼,一坐三年。此后又宣布再坐一纪十二年,信众轰动,香火旺盛一时。1952 年,浙江道教徒在平阳金乡(今属苍南)云台山云台道观开戒, 聘他为戒坛主戒。他潜心攻道学,精研玄门,兼攻岐黄,其针灸学颇有造诣,曾在大罗山玄真观招徒授医,温州针灸高手季信灵为其高足。有《玄门劝道录》《黄庭经解》《列真语录》《北七真传》等书传世。

温州瓯海道教历史发展详情

大罗山风光 民国年间主要道观修建的,有元年(1912)秋,梓岙梓莘观重修,建筑十一间。十四年(1925 )冬,玉清观主持道人林至焕暨徒叶理松重建上清观。 解放后,道教场所,有的被集体占用,有的被拆除,如玉清 观之下清观被用作小学校舍。道士、道姑从事生产劳动,自食其力。部分道士、道姑还俗,或成为企业职工,或开设诊所,或从事农业耕作。后有段时间,许多庙宇观宫被当作迷信场所,受到 损毁,一些珍贵历史文物遭受破坏,道教活动处于停顿瘫痪状态, 连民间一般的民众信仰活动也戛然而止。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宗教政策落实,各地道教活动再度兴起。蔡忠义、盛会等老道人纷纷活动,开设道场,念经宏法。各地庙宇相继建成,广大信众积极参与自由信教,经整顿革新,道教迎来了再生的曙光。1985年,瓯海成立了道教协会,召开会议,内容有道教教义、信息、宫观管理、时事新闻,及时宣达会议精神。通过学习,提高了各观宫的整体素质,管理好道教场所,更好为道教与新时代发展相适应。1990年,瓯海有道观8 座,全真教道士 20人,道姑9人,正一道士 70人。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与中国的民间风俗有着干丝万缕的联系。道教文化中许多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转化为民间习俗, 代代相传,蔚然成风。瓯海道观宫庙大都每年要举行一次盛大的庙会,迎神出巡、演戏、鼓词、滚龙等活动,往往吸引来众多的信徒、游人。庙会的举行既促进了信仰的传播和推广,同时也促进了文艺创作和文化宣传、普及,以及农村商品的流通,商业化的进程。 长期以来,瓯海道教有许多道士在道教理论、科仪、音乐、 书画上颇有建树,对继承我国传统优良文化和对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景山紫霄观等宫观道士,近10年义诊7万余人次,甚得好评。纵观历史,道教在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坚持不懈, 反对外来侵略(包括文化侵略),热爱祖国,可歌可泣,值得赞 扬。同时,道教宣扬积善,来规劝、引导、教育民众,在道德伦 理方面教化对社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再者,积极弘扬济世救贫精神,向社会施善行德。

温州瓯海道教历史发展详情

景山紫霄观山门 近年来,瓯海道教深化改革,对部分民间信仰场所的活动内容进行了改革,使之向正规化、科学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