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泉州名街巷」保生大帝行医故址——花桥亭

「泉州名街巷」保生大帝行医故址——花桥亭

花桥亭位于中山南路头,与涂门街交接稍南处。北宋时,此地有一石桥附近乡民担花来此贩卖,此桥也就称为“花桥”,桥边还有一座小亭,故称为“花桥亭”。

花桥慈济宫始建于宋绍兴年间,祀北宋泉州名医吴夲,闽台尊称吴真人、花桥公、保生大帝。据史志载,其一生“以医名天下,以济人救物为念,而义不取人一钱”、“业医无贵贱,按病授药,如矢破的”。花桥为其生前行医故址。清代光绪四年在这里成立的泉郡施药局是我国最早的民间慈善机构之一,百余年来,施医赠药的善举延续至今,体现泉州人从未间断的人文关怀精神。

「泉州名街巷」保生大帝行医故址——花桥亭

据《泉州府志》记载,保生大帝名为吴夲(tāo),祖籍泉州安溪感德镇石门村,出生于泉州府同安县白礁村。吴真人少年贫寒,矢志学医,云游四方,学成之后,便开始悬壶济世,因医术高明,曾任宋代御医。据史料记载,宋仁宗明道二年,泉州、漳州一代发生瘟疫,染病致死者不计其数。吴真人和徒弟跋涉泉漳一带,采药熬汤,义诊施药,无不药到病除,深受老百姓感戴。在传说中,宋仁宗景佑二年吴真人因上山采药救人而牺牲。

「泉州名街巷」保生大帝行医故址——花桥亭

吴真人在历史上多次受到皇帝敕封,从宋代到明代,共获得历代帝王十一个封号。中国古代有“正则为神”的说法,吴真在生前就“远近咸以为神”,死后更是被皇帝敕封为神。明代永乐年间,明成祖朱棣敕封吴真人为“恩主吴天医灵妙惠真君万寿无极保生大帝”。

「泉州名街巷」保生大帝行医故址——花桥亭

吴真人羽化后,泉州乡贤商贾便自发出资,在此修建了“花桥庙”,清代这里称为“花桥真人庙”。花桥慈济宫门前的“真人所居”四个大字,出自明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张瑞图之手。据清代陈步蟾《重修花桥庙记》文后附言记载,光绪七年正月二十六,花桥附近发生大火,燃烧房屋四百余间,而花桥慈济宫却安然无损,传为奇事。民间有说是火神祝融呵护,还有些人认为张瑞图别号“二水”,为水德星君降世,用墨宝镇住了火势。

「泉州名街巷」保生大帝行医故址——花桥亭

慈济宫北侧是鄞(yín)仙姑殿。据《南安县志》记载,鄞仙姑,俗名阿乙,泉州南安三十二都丰州镇后井村人,为吴真人弟子。宋仁宗赵祯之母宋太后患乳痈,鄞仙姑与吴真人进京,手到病除,仁宗大喜,以其俗名封其为“太乙仙姑”,后来随吴真人在花桥慈济宫悬壶济世,共行善举。

「泉州名街巷」保生大帝行医故址——花桥亭

清代光绪四年,泉州三位进士黄抟扶、吴增、黄懋烈一起在花桥慈济宫成立“泉郡施药局”,后又改名“花桥善举公所”。花桥善举公所董事会成立之初,董事会成员均为泉州名士,善举项目除了施医赠药,还包括施棺(为穷苦人家办理身后事)、度岁(春节前向穷人施舍米粮或银钱)、平粜(遇到荒年粮食涨价,到外地购买粮食,回本地平价卖出)、赈济灾民(自然灾害后,在本地和东南亚募集资金赈灾)等等。每当泉州城内外发生水灾或遭敌机轰炸,遭难人民均由善举公所筹赈会给予紧急救济。

「泉州名街巷」保生大帝行医故址——花桥亭

1985年,“泉州花桥赠药义诊所”正式挂牌,延续至今。义诊所历来都有资深医生轮流坐班,上世纪蔡有敬、陈凤仪等名医都在这里坐堂义诊,如今诊所有从泉州各大医院退休的知名医生,不论隆冬盛夏,从不无故旷工,义诊赠药,对病人认真负责,他们秉承宋代吴真人“业医济人”的精神,延续百年前泉郡施药局的大爱思想。义诊所还有自制的传统特效药,如专治跌打内伤的“大七厘”、医治“飞蛇”的特效药等,均据病情随讨随赠。

「泉州名街巷」保生大帝行医故址——花桥亭

制药同时也是花桥慈济宫重要事务之一,尤以“金汁”最为有名,对医治酷暑患高热的患者有特效,以前每年夏秋季节,前来花桥慈济宫取药者均在万人次左右,赠送 “金汁”五六千斤。金汁由童男便溺处理后加上红土、甘草水等,存入瓮中,再用加了盐的黄土密封,深埋于龙眼树附近的地下,存放几十年后汁水分为三层,最上层用来入药,没有气味,清亮透彻,如浅茶色,泛着金光,因此称为“金汁”。在缺医少药的年代,它确实为百姓解除很多疾病痛苦,作为一种颇具神秘色彩的传统医学文化,长久保留在泉州人的记忆中。

「泉州名街巷」保生大帝行医故址——花桥亭

「泉州名街巷」保生大帝行医故址——花桥亭

(来源:泉州史志、辑自《泉州古城名街名巷名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