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一名建筑师,靠着对历史的兴趣爱好,质疑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葬品(成为一名建筑师的理由)

清代袁枚曾有这样的诗句“生则张良椎之荆轲刀,死则黄巢掘之项羽烧。”说的就是我国的第1位皇帝秦始皇的遭遇。身为伟大的皇帝,他可谓是誉满天下,也谤满天下,人们会提起他统一六国、统一度量衡、修建长城的丰功伟绩,也会提起他修建阿房宫、横征暴敛、严刑酷法的残暴统治。历史上记载,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途中暴病而亡,最终死在沙丘行宫。为了稳定民心,赵高等人秘不发丧,但是天气炎热尸体在车上散发阵阵臭味,为了掩盖臭味李斯命人采购了许多海鱼放置在车上,这才将始皇帝的失守运回都城,胡亥正式即位,始皇帝也得以安葬。

  始皇帝的一生本就充满传奇色彩,而他的死还给世界留下了更大的谜团,迄今为止,我们依旧没有发掘秦始皇陵,秦始皇的陵墓究竟是怎样的情形还不知道,之所以没有发掘秦始皇陵倒不是因为目前技术问题,而是我国对于墓穴一直采取保护性挖掘的态度,换句话说就是被盗墓者发掘过的我们才会发掘,但是秦始皇陵却并没有被盗墓贼光顾过,因此也就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惹得无数人为之着迷,陈景元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名建筑师,靠着对历史的兴趣爱好,质疑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葬品

  陈景元在江苏国土局工作,他的本行是搞建筑,他只是一位考古爱好者,尤其对秦始皇陵有着特别大的兴趣,这位陈景元还写了一本《骊阿集》,书中他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认为阿房宫并不是秦始皇建的,秦始皇生前没有为自己修建过陵墓,陈景元没有因为自己只是个业余爱好者就妄自菲薄,陈景元一直认为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可是就在1974年3月一件大事发生了——“秦始皇兵马俑”出土了。

  秦始皇兵马俑的出土纯属偶然,1974年,因为西安当地大旱,村民想要挖土掘进,但是一开始挖的时候就出现了大量的陶碎片,再后来甚至出现了一个完整的陶制人头,于是就有了今天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的秦始皇兵马俑。

一名建筑师,靠着对历史的兴趣爱好,质疑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葬品

  得知出土的兵马俑被认定为秦始皇的陪葬,陈景元坐不住了,如果他们的观点是正确的,那么陈景元的观点就不攻自破了。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陈景元对兵马俑提出了三个疑点,以此来证明兵马俑并非秦始皇的陪葬。

  第一点,出土的兵马俑没有带头盔。秦始皇时期,两军作战都是近距离搏斗,如果不戴头盔的话,危险系数就会大大增加。如果真的是秦始皇想要带到地府继续为他效力的军队,怎么能够犯不戴头盔这样低级的错误呢?

  第二点,兵马俑坑里出土了很多青铜兵器,这些青铜兵器十分沉重,而根据史料记载,秦朝时候随着冶炼技术的提升,已经开始使用更加轻便而锋利的铁制兵器了,秦始皇怎么可能放着先进的铁制兵器不用而采用青铜兵器呢?

  第三点,在出土的兵马俑的一号坑和二号坑中,大量的兵马俑围着一辆辆的战车。但是秦始皇时期,虽然采用兵车作战很普遍,但是战车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不够灵活,很不方便,所以秦始皇当政以后放弃使用了战车,而是采用骑兵和步兵配合的作战方法。陈景元认为,从这点来说,兵马俑坑当中的,以战车为主的军队应该不属于秦始皇。

一名建筑师,靠着对历史的兴趣爱好,质疑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葬品

  陈景元提出的这三个疑点有理有据,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也受到了来自专业人士的回应。说起这位专业人士可不简单,他就是有着“秦俑之父”称号的袁仲一,当年兵马俑出土之后,他就是第一支考古队的队长,而且从1974年开始,整整30多年袁教授一直都在研究兵马俑。事实上,兵马俑属于秦始皇这个说法也是袁教授牵头的专业人士进行了反复考证之后才得出的,兵马俑也才能以“秦始皇的陪葬”刊登在各大报纸和杂志上。

  袁教授针对陈景元的三个疑点,逐一给出了破解。

  首先关于不戴头盔的疑点,秦兵善于作战,将不戴头盔当作勇猛的象征,秦始皇陪葬的都是勇士,那自然也就不戴头盔了。第二点是关于青铜兵器而不是铁制兵器,虽然冶铁技术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出现,在战国时期甚至已经可以炼钢,但是从考古资料来看,秦代出土的兵器基本还是铜兵器还没有进入大量生产的阶段,因此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并没有采用铁制兵器,而是采用了青铜兵器。第三点是关于战车的问题,虽然骑兵和步兵配合的作战方法有它的长处,但是兵车作战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那就是速度和冲击力,所以,秦始皇肯定不会完全放弃战车作战的,所以并不能因此就认为,这不是秦始皇的兵马俑。

  针对专家的说法,陈景元又补充了另一个他认为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从秦始皇陵到兵马俑坑,最近也要1.5公里,如果这些兵马俑真的是秦始皇的陪葬的话,那么它为什么会离秦始皇陵那么远?

一名建筑师,靠着对历史的兴趣爱好,质疑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葬品

  关于这个问题,袁教授又给出了解答,在史书《汉就医》上有这样一段解释:“臣斯率70余万人,穿治骊山”,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秦始皇曾经命令丞相李斯把陵墓的范围向外扩展300丈,而兵马俑的位置恰好就在这300丈的范围之内。

  但这个解释并不能说服陈景元,他甚至还将这个证据作为自己反驳专家的证据,搞建筑出身的陈景元按照史书上记载的换算,“三百丈”换算成现在的举例就是690米,而不是1500米,进一步去质疑袁教授的解答,但袁教授则说,古代的度量并不唯一,不能武断地下此结论。

  接下来,陈景元竟然拿出了更加有力的证据——他找出了兵马俑的真正主人。

  在1975年,陈景元看到了一幅照片,照片上的兵马俑身上刻着一个奇怪的字,这个字的左边是个“月”,右边是陈景元看不懂的古字,是考古人员在一号坑的东南角,清理出的陶俑胳膊上刻着的。后来陈景元专门请教了研究古文字的专家,专家告诉他,这是一个“芈”字。陈景元听了这个答案,心中豁然开朗,他知道兵马俑的主人是谁了!这位主人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一个人,一个女人,历史上称之为“秦宣太后”,她的小名叫“芈八子”,也就是前两年很火的那部电视剧《芈月传》的主人公。

一名建筑师,靠着对历史的兴趣爱好,质疑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葬品

  这位秦宣太后,是战国时期秦国的王太后,秦惠文王的妾,秦昭襄王的母亲,算起来应该是秦始皇的太奶奶。秦昭襄王即位之初,这位宣太后以太后之位主政,长达41年,并且还做出了很多丰功伟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在执政期间攻灭了“义渠国”,一举灭亡了秦国的西部大患,为秦国后来的发展和扩展奠定了基础。秦昭襄王四十二年十月,宣太后去世,葬于芷阳骊山,而宣太后埋葬的位置就在秦始皇陵的东侧,距离兵马俑的位置比秦始皇陵更近。

  因此陈景元推断,秦宣太后有能力和财力去修建如此大规模的兵马俑,第二,兵马俑头上的发髻非常有特点,并不是像秦地人梳在头顶正上方的发髻,而是往右偏的发髻,而这种偏右的发髻在当时是楚地流行的发髻,而刚刚我们提到的秦宣太后娘家就是楚国。但是袁教授不认同这种说法,袁教授说,秦代尚右,因此挽发髻的时候偏右与楚国没有必然联系。至于宣太后的陵墓,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陈景元所说不过是他根据史料的推断,因此证据不够有力。

一名建筑师,靠着对历史的兴趣爱好,质疑兵马俑不是秦始皇的葬品

  袁教授还拿出了更有力的一个证据来驳斥陈景元的观点,在出土的一号坑内兵器上刻着“五年相邦吕不韦造”的字样,吕不韦大家都知道是秦始皇时候的丞相,身为宰相,吕不韦必须要负责监督制作秦朝军队的兵器,而且经过他检验合格的兵器要刻上吕不韦的大名。兵马俑坑中出土的兵器上刻着吕不韦的大名,说明兵马俑是秦始皇时期制造的,如果非要说兵马俑的主人是秦始皇太奶奶芈八子时期的,那只能说——穿越了。

  针对袁教授的说法,陈景元也给出了一个解释,那就是在秦朝末期的时候,曾经遭过农民起义的破坏和焚毁,坑里找到的吕不韦戈,有可能是起义军带进来的。但是专家并不认同这种说法,认为考古专家在出土文物的时候应该可以通过地层看得出究竟是后世扰动还是原本就是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并且这样的兵器不止一件,如果真的是农民起义军的话,他们当时正好应该需要更多的兵器,怎么会把那么多的兵器都遗留在坑中呢?

  这场关于秦兵马俑究竟属于谁的问题,恐怕一时半会儿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但是就陈景元敢于以业余人士挑战权威的勇气,还是要给予更多的肯定和赞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