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养生先养心(养心护心最有效的方法)

曾国藩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养生观点——养生先养心。“心理平衡”是健康长寿的基石。所谓“心理平衡”,就是心情要“静”,不能大喜大悲、大怒大哀,任何情绪都不能反应过度,要尽量保持平静。

何谓“养心”?《黄帝内经》认为是“恬虚无”,即平淡宁静、乐观豁达、凝神自娱的心境。

中医认为,德高者五脏淳厚、气血匀和、阴平阳秘,所以能健康长寿。庄子说,有修养的人“平易恬,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管子说,“人能正静,皮肤裕宽,耳目聪明,筋信而骨强”;荀子也说“有德则乐,乐则能久”;孔子精辟地指出,“大德必得其寿”;唐代“药王”孙思邈则认为,“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年”,“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

孔子主张“仁”,其基本思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具体可以概括为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恕、孝、弟等。“恭”有谦逊、尊敬之义;“宽”有宽容、宽大之义;“信”有诚信、有信用之义;“敏”有勤勉之义;“惠”有柔顺之义;“智”有智慧、智谋之义;“勇”即勇敢之义;“忠”有忠诚、尽心竭力之义;“恕”有仁爱、宽宥之义;“孝”为善待父母;“弟”同“悌”,为敬爱兄长之义。一个人如果能兼备上述德行,其心境必定是欣慰和宽松的,而不是懊恼、愤恨和作奸犯科后的恐惧,因此,孔子认为“仁者寿”。善良者能获得内心的温暖,缓解内心的焦虑,故而少疾;恶意者终日生活在算计与被算计之中,气机逆乱,阴阳失衡,故而多病而短寿。

中医还有“易性”的养心方法。所谓易性,即通过学习、娱乐、交谈等方式,来排除内心的悲愤忧愁等不良情绪。具体方法因人因事而异,如“取乐琴书,颐养神性”,或“看书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或“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或“劳则阳气衰,宜乘车马游玩”,或“情志不遂……开怀谈笑可解”等。事实上,图书、音乐、戏剧、舞蹈、书法、绘画、赋诗、填词、雕塑、种花、垂钓等,都可起到培育情趣、陶冶情性的作用。还有一种“养心”的方法是哲理养心,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可以借鉴明末清初著名哲学家王夫之提出的“六然”、“四看”。所谓“六然”,就是“自处超然”,即超凡脱俗,超然达观;“处人蔼然”,即与人为善,和蔼相亲;“无事澄然”,即澄然明志,宁静致远;“失意泰然”,即不灰心丧志,轻装上阵;“处事断然”,即不优柔寡断;“得意淡然”,即不居功自傲、忘乎所以。所谓“四看”,就是“大事难事看担当”,能担当得起;“逆境顺境看襟怀”,能承受得起;“临喜临怒看涵养”,能宠辱不惊;“群行群止看识见”,能去留无意。

曾国藩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养心”办法:一是“慎独”,认清善恶,进行道德自省,心中安泰,清心寡欲;二是“主敬则身强”,一个人无论内外,皆须庄重宁静,“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三是“求仁则人悦”,胸怀万物,顺应天地之理;四是多习于勤劳,少安逸享乐,因为勤劳使人长寿,安逸使人早亡。

在养心的基础上,他认识到,要想真正实现养心的目的,首先要“治气”。

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早就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荀子认为,在人的生命运动过程中,“神”和“气”起着关键作用,故曰:“心者,形之君也,而神明之主也。”所以,荀子修身特别强调“治气养心”,他把“治气养心”和“治学处世”结合起来,称为“扁(遍)善之度”。

怎样“治气养心”呢?荀子将它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陶冶性情。他主张针对各人性情上的弱点,在日常生活中反其道而治之。这样日复一日地陶冶性情,就能改善自身先天的禀赋的不足,达到“治气养心”的目的。比如,有的人怒气盛,那就让他练习将心态放平和;有的人血气刚强,那就让他练习变得柔顺一些,等等。

第二阶段是在陶冶性情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修养,其要旨有三:曰礼,曰一,曰诚。《荀子·修身》曰:“凡治气、养心之术,莫径由礼,莫要得师,莫神一好。”这里提到了“礼”和“一”,而“诚”则是前提。

曾国藩主张用读书的办法来实现治气的目的,用读书养浩然之气。心中坦然、精神愉悦,是人们普遍的养生经验,是长寿的最好的秘诀之一。而要做到这些,当追求“以光辉灿烂的事物充满人心的学问,如历史、寓言、自然研究皆是也”。曾国藩多次强调这种读书对养生的作用。

他的两个儿子曾纪泽、曾纪鸿体质差,曾国藩劝他们多读并多临摹颜字之《郭家庙》、柳字之《琅琊碑》和《玄秘塔》,希望以其丰腴的墨气、坚韧的骨力充实他们的生命气质。他还希望他们在吟诗写字、陶冶性情时,学习陶渊明、谢朓的冲淡之味、和谐之音、潇洒胸襟……也就是说,以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再以精神世界影响人的物质世界(生命体),达到养生的目的。

“莫将身病为心病”,这是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的名言。意思不言自明:心理负担过重,心累对身体健康毫无益处。人们常说:“肩上百斤不算重,心头四两重千斤。”可见情绪对健康的影响是极大的。古人的养生之道,在于宁心养神。《素向·上古天真论》记载:“怡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这就是说,心情平静,不动杂念,疾病便无从发生。所以,做到心情舒畅、怡然自得,便可以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