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惠州素有鹅城之称,西湖和红花湖景区组成风景优美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惠州市惠城中心区,由西湖和红花湖景区组成,总面积21.8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35平方公里,是以素雅幽深的山水为特征、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休闲和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惠州素有鹅城之称,西湖和红花湖景区组成风景优美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地处广东省东南部惠州市惠城中心区,由西湖和红花湖景区组成,总面积21.835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3.35平方公里,是以素雅幽深的山水为特征、以历史文化为底蕴、以休闲和观光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素以五湖、六桥、八景而闻名,其山川秀邃、幽胜曲折、浮洲四起、青山似黛,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隐现于树木葱茏之中,景域妙在天成,有“苎萝西子”之美誉,并有“大中国西湖三十六,唯惠州足并\'\'杭州”的史载。历代以苏东坡为代表的445位文人墨客曾踏足惠州,为西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近代孙中山、周恩来等领导人在惠州从事过革命运动,在西湖留下了光辉的足迹。这些历史古迹和革命胜迹与西湖的青山秀水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湖光山色,风景迷人,向有八大景色:百花岛语、红棉水榭、苏堤玩月、留丹点翠、玉塔微澜、桃园日暖、西新避暑、荔浦风清[1]。惠州西湖原是横槎、天螺、水帘、榜山等山川水入江冲刷出来的洼地。西枝江改道后的河床遂成为湖。[2]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位置

惠州市位于广东省的东南部,珠江三角洲的东北端,拥有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民俗人文资源;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种类繁多的特产。

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由西湖景区和红花湖景区组成,其中,西湖景区具有悠久的历史,位于惠州市城区西侧,东、北临城,西、南靠山,中涵碧水,景致秀雅,既是城市区域的组成部分,又是一个独立的自然风景区;红花湖景区位于市区西南大石壁以西,红花嶂以北,四面环山,水中岛屿叠嶂,步移景异。根据2007年12月制定的总体规划,风景区总面积20.907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地带总面积39.98平方公里。

折叠编辑本段旅游景区

折叠五湖

平湖位于西湖北部,北有拱北桥与东江相通,南有苏堤为平、丰两湖为界;西至孤山、准提阁;西北至桃花溪,东与城区相连。湖区周长3.6公里,面积约1.063平方公里,其中水域0.57平方公里。全区群山环碧,林木青葱,水色山光,渚台亭榭交辉相映,景色天然。

丰湖是北宋时期对惠州西湖的泛称,后来的平湖区是指形成五湖之后,在平湖以南,南湖以北的水域及其有关山地界域而言。总面积0.9平方公里,湖水面积0.29平方公里。湖西缘叫小黄塘,湖中有北宋陈称创建的陈公堤,有明圣桥横

惠州素有鹅城之称,西湖和红花湖景区组成风景优美

卧其间并与城区相连;湖东缘与城区相望,湖边有数里深宅大院,开门见湖;南有圆通桥与南湖相界,北与苏堤相隔。

鳄湖位于平湖西北,冬至烟霞堤,西至新村观榜桥,南至凤山,北至白鹤含书,面积约0.4平方公里。它包括小新村岭、紫薇山、凤山等,湖区虽小,但湖山交错幽深,湖边林木苍郁,为五湖中幽静之区。鳄湖是西湖五湖中唯一以动物命名的一个湖,据说早年这里曾有鳄鱼出没。如今鳄湖的名称虽存,却早已不见了鳄鱼的踪迹,只有鳄鱼岛上的鳄鱼雕像以丰富人们对古时鳄鱼的想象。

菱湖位于平湖北,面积约0.6平方公里,湖水面积约0.26平方公里。西湖的最大水源——横搓溪,由半径、游塘经游龙山西北注入菱湖。游人泛舟溯湖而上,湖湾曲折,可至杜田、半径。明代叶维阳有诗赞曰“横搓一望白云间;曲曲清流曲曲山,纵目长塘悬怪石,快心半径泻澄湾。鹤田拂翠苗初熟,渔艇高哥钓自闲,千顷浮光从此发,扁舟引胜不知还。”“1991年政府重新恢复菱湖,经几年建设经营,湖区景观轮廓已基本形成。

南湖过去面积很大,与丰湖相通,自古以来山丘、洲渚交错,湖湾深幽曲折,犹如四通八达的水乡,环境优美。现湖区北到圆通桥、市一中一带,东枕长寿路,西衔飞鹅岭,面积约0.37平方公里;其中湖水面积0.17平方公里。

折叠六桥

惠州素有鹅城之称,西湖和红花湖景区组成风景优美

拱北桥

拱北桥是西湖六大名桥中的第二桥,位于平湖与东江之间。北宋惠州太守陈称围湖筑堤时创建,后历代均有修筑。原功能为西湖湖水满时通过此桥放水入东江,后桥面上亦通车做交通之用。由于惠州四周群山环绕,城中西湖雨水充沛,加之当时水利甚差,此桥在西湖北岸起着泄洪和拱卫西湖的作用,故称拱北桥。

西新桥

西新桥位于苏堤之上,是西湖六大名桥中的第一桥。苏堤和西新桥都是苏东坡资助建造的,始建于宋昭圣二年(1095年),所以西新桥也被叫做“苏公桥”。当时桥用石盐木(柚木)筑成,坚如铁石,桥上有飞楼九间,十分宏伟壮观。后曾多次重修。现桥是1983年修筑后的面貌。

明圣桥

明圣桥又称黄塘桥,在陈公堤中,是西湖六大名桥中的第五桥,为北宋太守陈称筑堤时同建,当时为石门木桥,明惠州太守李几嗣改为石桥,民国又将桥孔改高可通游艇。建国后政府两次修建。现为一座上可通车、下可通船水泥平桥。

圆通桥

圆通桥是西湖六大名桥中的第六桥,明正德中惠州知府甘公亮始建,南湖与丰湖以此为界,历代几经兴废。新中国成立后,于1969年和1983年两次修建。现除原旧桥外,在东侧湖面上又建一新桥,与旧桥合为圆通双桥。

烟霞桥

烟霞桥与鳄鱼岛遥遥相对,这里是西湖又一胜景。苏东坡滴居惠州时,曾在鳄湖开辟放生池,并修烟霞堤。当时堤上不曾筑桥。烟霞桥是后人在堤上加筑的,明代中期始见于记载,现在这座桥是1992年重建的。烟霞桥是西湖六桥中的第三桥,是六桥中的美女子,飘逸秀丽,气质不凡,当时曾与永福寺一起构成西湖古八景之一“野寺岚烟”,有“世上黄尘吹不到,烟霞桥外白云封”的意境。如今盛极一时的永福寺早已化作尘埃,唯有寺前的那棵菩提树依旧枝繁叶茂,似乎演化着著名古寺鼎盛的香火。而烟霞桥依旧了然独立,远离闹市,景色清幽秀丽,飘然尘埃之外,桥上可静观湖光山色,看柳色生烟,群鸟飞翔,一派诗情画意。

迎仙桥

迎仙桥是连接芳华洲与元妙观的通道,始建于宋代,清代废,是西湖六大名桥中的第四桥,1986年重建。相传由此赴元妙观接神迎仙,可心遂愿成,故得名迎仙桥。

折叠八景

苏堤玩月

苏堤是北宋苏东坡留在西湖的名迹之一,横亘平、丰湖之间,堤上筑有西新桥,是北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由东坡资助修建。东坡当年捐资修堤,是体恤惠州人民划船涉水之苦,也在平湖丰湖之间筑起了一条观赏西湖风光的通道,尤其是每至月半,月明星稀,堤上赏月往往令人心旷神怡。九百多年间,苏堤西新桥几经修建,堤上湖上,月色

惠州素有鹅城之称,西湖和红花湖景区组成风景优美

依然,历史的变革,世事的沧桑尽写其间。每当月明星稀,水面金波璀璨,湖光月色,景同瑶岛,清文学家吴骞有诗云:“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苏堤千顷边;多少管窥夸见月,可知月在此间圆。”故称“苏堤玩月”。

玉塔微澜

玉塔即泗洲塔,始建于唐末,现存塔为明万历年间重建,建国后人民政府曾多次出资整修。它建在平湖西山上,端庄挺秀,是西湖内最引人注目的景观。当年苏东坡寓居惠州时对此塔情有独钟,称之为“大圣塔”,并在其著名的《江月》诗中对湖光塔影有精彩的描绘:“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每当月夜,明月东升,微风舒波,塔影卧湖,湖天荡漾,塔光摇曳,遂成一幅难描难画之微澜玉塔图。玉塔微澜一景由此流传至今。

孤山苏迹

孤山是西山湖东之小山,因四面环水孤处于湖中而得名。宋时山有栖禅寺,时人称栖禅山。山上松林下有苏东坡侍妾王朝云墓及六如亭,环境幽静宜人。新中国成立后,这里辟为游览景点,先后建有登山亭廊、东坡纪念馆、东坡寓惠书迹(碑墙),和东坡居士塑像。这些建筑物依山而设,依势而建,因景而立。按不同建筑为主景,创造不同的园林空间,使整个景点既有石径通幽的山林野趣,又有开阔通畅的堂馆庭园。游人至此既可饱览湖上风光,又可访古探胜、休息、品茗。是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的游览胜地。

留丹点翠

留丹点翠是点翠、枇杷两洲的统称。这里湖光萦绕、林木常青,在潋滟湖光映衬下,显得格外碧翠夺目。洲上古树苍翠,留丹殿阁红墙碧瓦,朱红圆柱,掩映于扶疏绿叶之间;四面碧波千顷,景色犹似湖中琼阁。南面筑有九曲亭桥与孤山相连;北面建有偃龙桥与芳华洲相接。明代才女孔少娥曾在《点翠洲诗》中赞曰:“西湖西子两相俦,湖面偏宜点翠洲。”故历来有点翠洲之名,为惠州岛景之冠。辛亥革命后,为纪念“马鞍之役”牺牲的烈士,洲上建“留丹亭”,并集苏东坡、文天祥句为联:“殿阁生微凉,呼吸湖光饮山渌;天地有正气,留取丹心照汗青。”故有留丹点翠之景称。

芳华秋艳

芳华洲原是湖中一岛,与元妙观隔水相望。北宋时,洲上有逍遥堂,州守赵汝驭为之题额。苏东坡经常来芳华洲寻幽访友,过逍遥堂问疾何道士,有“问疾来三士,浇愁有半瓶”“幽寻本无事,独往意自长,钓鱼丰乐桥,采杞逍遥堂”的诗句。后来,逍遥堂荒废了。惠州镇守使刘达庆在逍遥堂旧址筑芳华亭,后又倾圮。今洲上重建逍遥堂,南有偃龙桥与点翠洲相连,北有迎仙桥介于元妙观之间,还有一座园林别墅式的西湖宾馆,隐现于茂林修竹之中,颇具幽趣。花洲在其东,横舟即至;丰渚据其北,近在咫尺。深秋时节,洲上一群群挺拨的池杉和水杉在万绿丛中脱颖而出,像火焰似朝霞,和金碧辉煌的亭、榭相映争辉,构成一幅西湖秋景。

西新避暑

西新原叫西村,在披云岛上,即现惠州宾馆所在地。苏东坡《西新桥诗》:“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即此。明代万历年间,岛上建有西新园,园中树木嫩绿婆娑,荫可蔽日,内有留书楼、浩然亭、放生池等。清吴骞有诗云:“堤边修竹间垂杨,绿嫩繁荫夏景芳。飞阁窗开无暑到,蝉声唤起满湖凉。”“夏日苦炎暑,泛舟乘好风。西新清且胜,宛若憩瀛蓬。”“西新避暑”因而得名。今园中亭台楼榭,以园而设,依景而立,巧妙地创造了园中有园,岛外有岛的不同园林空间。进入此园,夹道蒲葵绿荫楚楚,临湖亭榭习习生风;隔湖浮碧,一桥飞渡,石林竹径,别有洞天。园景布局与四周的湖光山色,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堪称避暑胜地。

花洲话雨

百花洲,原是平湖中花圃,分莳繁卉,灿烂芳菲,香风半湖,古称花墩,后冠以花洲佳名。旧有落霞榭,有“四面湖山抹落霞”的诗句。古往今来,游人爱到此观花赏景。清代诗人宋湘有《花洲曲》,翰林梁鼎芬的“花墩花放白青红,蝴蝶双双扑晓风”的隽永诗句正出于此。“忽惊豪雨来天外,洒向平湖万斛珠”,每当雨时,榜岭烟雨空濛,云翻雾复,在此观景,骊光最佳,故有“花洲话雨”之景誉。今百花洲建有盆景园,在落霞榭旧址处辟有刘仑画阁,花卉盆景增辉,使百花洲更加绚丽多姿。

红棉春醉

红棉春醉指的是明月湾前的小岛。古有湖光亭,因形如船,故称“船亭”。岛上红棉苍劲,前人有“云水空蒙草树妍,湖山幽赏晚晴天,绕亭花放红于火,万绿丛中看木棉。”的诗咏相赞。现建有红棉水榭和明月湾建筑组群巧妙地联为一体,有“数株霜树缀木棉,水榭装成似画船。豪饮将军宴请客,此间风月不论钱”的绝句品评。每当榜岭春明,平湖日暖,万花竞放,如晴空火盖;风吹花落,争染绿波,如流红逐水;棉絮飘忽,若滚春雪,实为惠州西湖别开一景。

折叠东坡园

(一)五个功能区

入口广场区 位于现在孤山主入口的正前方,与整个景区的核心景点东坡纪念馆、东坡像形成轴线关系,与潋滟亭形成

惠州素有鹅城之称,西湖和红花湖景区组成风景优美

对景,同时打通面向西湖的视线通廊。地面石刻东坡《食荔枝》诗中的一句“不辞长做岭南人”、东坡诗《初到惠州》、东坡生平。

文化休闲区 是以绿化为主的休闲园。配以啖荔亭为主的仿古建筑群和环绕四周的荔枝林,有东坡诗词碑刻,刻有《种茶》等四首诗词,分别由惠州现代著名书法家蓝广浩等书写。

纪念怀古区 包括孤山上现有的东坡纪念馆,六如亭等景点,并在孤山西侧复原景贤祠、小圃五味轩等建筑,还设计有碑廊、垂钓台、归醉阁、朝云像等景点,集中地反映苏东坡在惠州期间的史迹和文化,以及苏东坡与王朝云之间的真挚爱情。

相宜居景区 岭南民居院落。为东坡时代的茶、酒文化展示和惠州民俗展示以及旅游纪念品和书画的展卖。 滨湖观景区 位于景区主干道的沿湖一侧,为滨水观景休闲区,以朴实的设计和小品等元素来反映苏东坡与惠州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二)孤山与孤山苏迹

孤山是惠州西湖苏东坡名迹比较集中的地方,这座山因为当初四面环水,很象杭州西湖的孤山而得名。宋代时山上建有栖禅寺,苏东坡当年曾与寺中的僧人结下深厚的友谊。新中国成立后孤山辟为游览景点,山上有朝云墓、六如亭、东坡居士像(建于1983年,是一座花岗岩石圆雕,总高4.4米)朝云像(建于2008年)、东坡纪念馆(一馆、二馆,分别建于1983和1986年)、东坡寓惠书迹(碑墙)等建筑,以不同的建筑为主景,创造了不同的园林空间,使整个景点既有曲径通幽的山林野趣,又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游人可到此寻访东坡踪迹,浸润坡仙之灵气,或许可以与这位宋代大文豪在西湖的灵山秀水之间作一番神交。因为孤山上集中了众多的苏东坡名迹,所以有“孤山苏迹”的景誉。孤山上的东坡名迹也是东坡园中“纪念怀古区”的中心内容。

(三)朝云墓、六如亭

这是一座有九百多年历史的芳冢,墓碑上刻着“苏文忠公侍妾王氏朝云之墓”“侍妾”两个字表明,熬到命丧黄泉,墓主名份照旧很低,这是时代的特色。

巧合的是,陪伴苏东坡一生的三位女性都姓王。原配王弗,三十岁前病逝,因为苏东坡为她写过一曲《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而千古流芳;继室王闰之,是王弗的堂妹,陪伴东坡二十五年,是东坡的贤内助。王朝云,字子霞,浙江杭州人,歌女出身,聪明俊秀。12岁时被在杭州任通判的苏东坡收为婢女,19岁在黄州时纳为妾。朝云至死都是“侍妾”,但朝云却无怨无悔。当苏东坡官迁密州、徐州、湖州,遭“乌台诗案”,后再贬为黄州副使,晚年又被贬到惠州,这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中,王朝云一直陪伴在苏东坡身旁,和他一起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成为他艰难困苦中最大的精神安慰。正如苏东坡《荐朝云疏》上写的,朝云对东坡是“一生辛苦,万里追随”。

朝云仙逝后,苏东坡按朝云遗愿将她葬在栖禅寺下松林中,面对大圣塔。“前瞻大圣塔,日闻钟梵”(苏)。为怀念朝云,东坡建完了白鹤峰新居,继续在西湖种梅、建桥,以此遥寄对朝云的哀思。

东坡亲自作《朝云墓志铭》、又作《悼朝云诗》。朝云墓志铭全文如下:

“东坡先生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敏而好义,侍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绍圣三年七月壬辰

惠州素有鹅城之称,西湖和红花湖景区组成风景优美

卒于惠州,年三十四。八月庚申,葬之丰湖之上栖禅山寺之东南。生子遯,未期而夭。盖尝从比丘尼义冲学佛法,亦粗识大意。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以绝。铭曰: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唯佛之归。”

在朝云下葬后第七天,东坡拜祭朝云,作《惠州荐朝云疏》祭文,祈祷佛圣接引朝云的亡灵早升天国净土,表达了东坡对佛的虔诚和对朝云的深情。朝云去世对东坡打击沉重,他写诗说:“今年吁恶岁,僵卧如乱麻。此会我虽健,狂风卷朝霞。使我如霜月,孤光挂天涯。西湖不欲往,暮树号寒鸦”。 他觉得自己带朝云来到岭南蛮荒之地,连累得朝云客死他乡,“算应负你,枕前珠泪,万点千行”(苏)朝云葬后不久,孤山栖禅寺的僧人在墓前建了一座纪念亭,因朝云生前学佛,临终时诵《金刚经》偈语:“一切有如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说世上一切都为命定,人生就像梦幻泡影,又像露水闪电,一瞬即逝,不必太在意。她希望东坡也能这样理解世事,这不仅是她学佛后悟出的禅道,也是他对苏东坡无尽的关切和牵挂,生前如此,临终也如此。

朝云墓前的纪念亭取名“六如亭”,就来自这句经文。清道光初年,名士林兆龙撰写一副对联刻在亭柱上,“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六如”在这里表述更清晰。

朝云墓和六如亭历代都有维修,现在的四柱四角砖瓦亭为民国35年(1946)重建,1984年修理,同时朝云墓也仿照宋墓式样重修。朝云墓现存的碑文“苏文忠公侍妾王朝云之墓”为清嘉庆7年(1801)惠州知府伊秉绶修墓时撰写。现在六如亭旁有石刻三通,一是“王朝云墓志铭”,苏东坡撰文,伊秉绶书写;二是“王朝云造像”,1984年广州著名雕塑家唐大禧绘,女书法家苏华题字;三是“舟过六如亭”,清初著名画家石涛和尚(俗名朱若极,又名苦瓜和尚)作画,当代著名画家时任广州画院院长的刘仑(惠州人)撰文题识。石涛和尚当时曾作诗一首,描绘了三百年前朝云暮的面貌:丰湖水碧草芊芊,蕴玉埋香五百年。过客停桡(rao)访遗迹,六如亭畔吊婵娟。

朝云生于杭州,葬于惠州,其生命与灵魂都与西湖息息相关,也只有这样的好女子,才不愧于西湖的灵山秀水。或阳光下或月光里,或细雨霏霏,雾气蒙蒙,朝云墓、六如亭前总是十分凄美,“何年云雨散巫阳,瘴雾沉埋玉骨凉。合种梅花三百树,六如亭畔护遗香”。

元符三年(1100)十月,东坡全家北归后,朝云墓就没有亲人看管了,但后来有文记载:绍兴二年(1132)有强盗攻陷惠州,樊烧民居官舍,却唯独留下白鹤居,并拜祭了朝云墓,即所谓“盗敬东坡”。嘉熙四年(1240)南宋著名诗人刘克庄到广东任提刑,途径惠州,拜谒朝云墓,只见一片荒芜,于是有感而发写七绝两首,说:“不妨扶起六如碑”,据说当时的惠州郡守读后马上把朝云墓六如亭修整一新。元明时期,朝云墓周围有上千株梅树、松树,有百多人家守墓。后历代都有维修,现在的四柱四角砖瓦亭为民国35年(1946)修建。惠州市政府将朝云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又作了全面维修。

明末清初•何绛诗说“试上山头奠桂浆,朝云艳骨有余香。宋朝陵墓皆零落,嫁得文人胜帝王”

(四)东坡纪念馆

位于孤山上,分一馆、二馆。一馆建于1983年,是一座混合结构、歇山式的重檐瓦仿古建筑,外形古雅雄丽,庄重大方。二馆建于1986年,是两层框架结构的现代建筑,为了与一馆在形式上的协调,特意在顶层南北两端各建一座对称的方形尖顶玻璃瓦面的装饰亭。东坡纪念馆内有反映苏东坡生平的图、文、照片、实物等一百多件,供游人瞻仰缅怀。

折叠丰渚园

惠州素有鹅城之称,西湖和红花湖景区组成风景优美

丰渚园建设投资五千多万元,于2007年11月动工, 2009年国庆建成开放。

丰渚园作为惠州市委、市政府“西湖美化亮化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致力打造成继梁园、可园、余荫园和清晖园之后的“广东第五大名园”。园内29个单体建筑采用岭南传统建筑风格,融合惠州民居院落特色,粉墙黛瓦,古朴素雅。该园面积3万平方米,分为6大观景区:主入口区、知鱼区、文化怡情区、孤桐馆区、流香听瀑区和东坞荷香区。该园按照古建筑标准建设成一流的园林景区,让市民在观鸟、观鱼、赏荷、赏奇木怪石中,领略生态文化;在文人墨客的诗赋才情、孝悌之义中汲取人文素养;以琴韵茶香为友,以诗书画论为伴,陶冶艺术修养;还有农业生活用品展示农耕文化,是以新国学为背景的一代名园,是惠民之州的又一个惠民工程,让市民多一个文化休闲的好去处。

楹联

黄海蛟今年已81岁高龄,是原市文化局副局长、省作协会员,曾撰写过合江楼大门楹联、《东坡园记》和东坡园多副楹联。他为丰渚园大门撰写的 “门倚东江遥接罗浮紫气,园依荷淀近连玉塔彤云”,这首诗将丰渚园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及丰富的文化内容集于一诗,受到评审小组的一致好评,第12届(惠州)国际诗人笔会的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高占祥看后,欣然为丰渚园书写这副楹联。该诗现椽刻在丰渚园主入口。

太湖石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其形状天然形成,形态各异,姿态万千,体现出“皱、漏、瘦、透”之美。放在入园小广场中央的太湖石也是目前岭南地区最大的一块太湖石,高8米,重达70多吨,顶部有如飞鹅展翅,惠州素有鹅城之称,它就象是热情好客的主人喜迎八方来客。我们也称之为“峥云峰”。

五龙亭

五龙亭伸入水中,由五个方形亭子组成,中间亭子最大,外檐施红色彩画,绚丽多彩。在五龙亭观鱼赏月,四面碧波千顷,犹如湖中琼阁,大有飘飘乎如遗世独立般,羽化而登仙之境。五龙亭旁有映月桥和相知桥,而相知桥旁将饲养锦锂,都是来自惠州横河镇,该镇盛产锦锂,出口香港与日本。五龙亭的屋脊具有苏式古建筑式样,选用鱼龙吻脊,品位较“龙吻脊”低,一般用于寺庙的副殿建筑以及大户宅第的厅堂建筑等。“鱼龙形”纹饰的民俗寓意中,蕴涵着“鲤鱼跳龙门,祥瑞发达,步步高升”之意。

知鱼轩

取自于《庄子•秋水》中“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话说庄子与惠子在濠水的桥上游玩,看到鱼儿悠闲自在的游荡,于是两人就展开了一场哲学辩论。在知鱼轩,且不争论世间烦心之事,只愿静心观池,享隔世之喧,临渊羡鱼,子非鱼,但知鱼之乐。

惠州素有鹅城之称,西湖和红花湖景区组成风景优美

文昌阁

文昌原是星官名,民间称为文曲星,在道家学说中,天上文曲星曾于西晋末降生四川梓潼七曲山为张亚子,玉皇大帝

命其掌管人世功名利禄,遂成道教大神文昌帝君。今筑文昌阁,将惠州籍文人江逢辰的诗词作品陈列。江逢辰,诗学苏,后志气发舒,卓然成家。他是苏东坡文化的最好继承者,一句“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成为千古绝唱。

镜水云岭假山群

是在建的假山和瀑布群,将采用英石人工堆砌出溶岩地貌,其主峰是骆驼形状的骆驼峰,靠近湖边的是寿龟形状假山。还将从二十四孝图提取较有现实意义的十二孝故事,用浮雕的形式雕刻在假山上,让游客观瀑揽胜的同时,汲取孝道文化。

凌波画舫及琴韵斋

舫是一种靠水的船形建筑物,外形与真船相似,与荷花池环境和谐融合。荷花也有凌波仙子之雅称。 在凌波画舫鉴赏诗词书画作品,琴韵斋琴声悠扬,在此品茶寻韵,流香听瀑,荷花若如凌波仙子,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偌大的荷池如舞台,迎风起舞,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让人在审美享受中陶情冶性。

荷花亭

在平湖西面,在古代就建有丰渚亭,早倾圮。于1916年,为纪念惠州名士江逢辰,筑“江孝子亭”,并在亭畔遍莳荷花,仲夏酷暑,荷花盛开,香远溢清,所以又称“荷花亭”。 荷花亭四方地基由汉白玉石堆砌,四方分别正对东南西北,并于各个方位雕刻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个角上方有嘉量,是我国古代的标准容器,代表美好、善良、标准的意思。荷花亭的台基是正方形结构,亭顶飞檐翘角,酷似荷花,是圆形造型,体现出天圆地方的阴阳学说。荷花亭在从原有的二千多平方米的基础上扩大改建至五千多平方米。

折叠丰山

惠州素有鹅城之称,西湖和红花湖景区组成风景优美

南临鳄湖,北倚横槎,环境深邃幽静。旧时,此山名迹颇多(参见已废古迹)。1984年,山上辟为革命烈士公园。园中屹立一座16.7米高,聂荣臻元帅题书的东江人民革命烈士碑。碑前后分别设置十几幅铜铸浮雕和六尊花岗石人物圆雕,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各个革命历史时期的英雄风貌和丰功伟绩。山上广场绿草如茵,四周青松翠柏、绿竹红棉,布局庄严肃穆,令人起敬。清晨红日东升,溢彩流光的朝霞洒落在雄伟的纪念碑上,景色瑰丽非常。

折叠编辑本段旅游指南

折叠交通

到西湖东门:可乘2、5、7、8、10、11、13、15、17、18、19、21、24、25、301路平湖门站下。

到丰渚园:可乘29、369、388、889路中医院站下。

折叠美食

民以食为天。惠州,发达工业城市,海聚各乡人居,五湖四海,八大菜系,海外料理,大炒小吃,香辣清淡,汇聚成美食天堂。八大菜系中以粤菜(客家菜)、湘菜、川菜尤为突出,别国料理则以日本料理和韩国料理为多,独具特色的早餐炖盅加蒸米丝、中晚餐吃遍各地风味菜馆,宵夜排挡小炒砂锅骨头粥是惠州市民最爱。

近年来,随着城市不断发展,房产开发,人居集中,小区完善,使得越来越多的特色连锁美食落地惠州,让惠州民众大饱口福。更可喜的是,惠州本地自创美食品牌也不断创建,并开始规模化,祈福本土品牌早日走向世界。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惠州西湖在东汉时期仍然是荒野之地,东晋在湖边建有龙兴寺,唐朝改名为开元寺,唐中宗年间,位于西山上的泗洲塔建成。北宋张昭远居于惠州的舍人巷时,将湖命名为郎官湖。同朝代余靖作下的“重山复岭,隐映岩谷,长溪带蟠,湖光相照”之句则是描述西湖最早的佳句之一。北宋治平三年(1066年)惠州的知州陈称对西湖进行了治理,称筑了平湖堤、拱北桥,以及点翠洲上的孤屿亭、湖光亭等建筑,并养鱼灌田,乡民收获甚丰,西湖也因此而被称为丰湖。

北宋绍圣元年(1094年),苏轼被朝廷贬至惠州安置,携妻妾王朝云和儿子苏过在惠州度过了三年,期间时常游览西湖,写下了许多咏吟西湖山水的诗词。他在绍圣二年(1095年)写下的《江月五首》是最早以惠州西湖为主题的诗,当中更有“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的名句。同月,他在《赠昙秀》诗中,将丰湖称作西湖,是“西湖”这一名称最早的来源。惠州西湖也因此在苏轼诗词的传播下得以扬名。苏轼还带头捐资在西湖边上筑桥修堤,绍圣三年(1096年)六月,堤坝和西新桥建成,后人为纪念苏轼将堤坝取名为苏堤。同年,苏轼的爱妾王朝云去世,苏轼将她葬在惠州西湖大圣塔(今泗洲塔)下的松林中,并在墓上筑六和亭以纪念她。

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惠州建立聚贤堂,后来改称为丰湖书院,初时的丰湖书院位于银岗岭,清朝康熙三十三年(1695年)迁至西湖的丰湖半岛上,在明清两代,丰湖书院都是惠州的最高学府。丰湖书院在清朝和民国时期曾多次被毁,又多次重修,目前残存的丰湖书院遗迹多为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惠州知府伊秉绶重修后的遗迹,书院古朴牌坊上的匾额“丰湖书院”和楹联“人文古邹鲁,山水小蓬瀛”为伊秉绶请来主持丰湖书院的著名诗人宋湘所撰写。

古代的惠州府城一直建于西湖边上,位于西湖的东面,民国时期惠州府城的城墙拆除、扩修马路,出现了岭南骑楼街,但全城仍然处于西湖的东面。1950年代至1980年代城市逐浙扩展,形成三面环湖的态势,西湖的景区大幅缩减,湖岸山麓建满杂乱的房舍,湖水开始受到污染。据统计,建国后的40年,西湖湖水面积减少了46%。1989年之后,惠州政府开始重视城市规划,西湖景区才得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