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汝州访古」——揭秘汝州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汝州访古」——揭秘汝州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汝州访古』——揭秘汝州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刘孟博/文图

汝州城隍庙旧址位于汝州文庙西侧,中大街和望嵩路交汇处,历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自南向北依次有庙门、甬道、石牌坊、东、西乐楼、大阅楼、东、西配殿、城隍殿等建筑构成。整组建筑布局严谨,主次分明,秩序井然,气氛庄重,充分体现了我国明清官式建筑等级森严,规范严谨的营造特点。至于人们如今所熟知的市区城隍庙,则是1984年打通望嵩路时,城隍庙大殿被拆,地方香客及信众集资在洗耳河边,为城隍爷新建的一座庙宇。

「汝州访古」——揭秘汝州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城隍,又称城隍爷,是中国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为儒教《周官》八神之一,也是中国民间和道教信奉守护城池之神。“城隍”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可以追溯到《周易.泰封》:“城复于隍,勿用师”;《易经》中又言:“城复于隍,其命乱也”,在这里所说的“城”是指“城廓”、“城壁”、“城墙”,“隍”则是“城堑”,指城外护城的壕沟,也就是指“护城河”。其意是指如果城墙倾覆时,是为乱兆,为政者应息武止戈,不可穷兵牍武。

「汝州访古」——揭秘汝州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城隍神的奉祀,古人有始于尧,始于汉,始于三国诸说,然所据不足,无可凭信。有史可征者,约在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信仰滋盛,列为国家祀典,元代封之为佑圣王。有明一代,城隍信仰较前朝尤为兴隆,《明会典》载,洪武二年(1369年)封京都及天下城隍神,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临濠、太平、和州、滁州城隍也封为王,秩正一品;其余府为鉴察司民城隍威灵公,秩正二品;州为灵祐侯,秩三品;县为显祐伯,秩四品,都、府、州、县城隍各赐王、公、侯、伯之号,并配制相应的衮章冕旒。

「汝州访古」——揭秘汝州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城隍神的职责主要是保护本城百姓,既有在冥冥之中保佑百姓安全、健康之职,又有监察和纠正阳世官员功过之责。代天理物,剪恶除凶,护国安邦,普降甘泽,判定生死,赐人福寿。《续文献通考》的《群祀考》中引明太祖之言称:“朕设京师城隍,俾统各府州县之神,以鉴察民之善恶而祸福之,俾幽明举不得幸免。”故在明代大凡职官履新或离任或任内遭遇重大事情,职官都要写一篇《告城隍文》,进谒城隍,其祝文云:“某奉命来官,特与神誓,神率幽冥,阴阳表里,予有政务未备,希神默佑,使我政务兴举,以安黎庶;予倘怠政奸贪,陷害僚属,凌虐下民,神其降殃”。地方官上任须先向上级和同级城隍宣誓就职,这使得城隍爷成为管官、管民、管鬼、管妖等一切均管的权威。明太祖此举,巧妙的利用了在国民中早已深入人心的城隍信仰,成为各级当权者监督民情、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组成部分。

「汝州访古」——揭秘汝州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按明朝的规定,地方只设府、州、县三级城隍,乡镇一级不设城隍,由土地爷管理,然而到了清代,这一制度有所改变。日本汉学家滨岛敦俊,注意到清代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一些强镇突破制度供奉镇城隍的现象。他认为,这些镇供奉其所在州或府的城隍为本镇城隍,镇城隍庙称“别庙”,即上级城隍在本庙之外另置的行宫。汝州旧辖鲁、宝、郏、伊四县,城隍爷官秩三品,称“灵祐侯”,州城内中大街城隍庙之宏大豪华无需赘言,四乡为其所建离宫亦不在少数,如杨楼镇石台街城隍庙、纸坊镇留王店城隍庙(陆公祠)、蟒川镇滕店城隍庙、骑岭乡门楼庄城隍庙、临汝镇崆峒山城隍殿、温泉镇官庄城隍庙、王寨乡余堂村重福寺城隍殿等。

「汝州访古」——揭秘汝州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汝州城隍庙自民国以后,庙内建筑已陆续被毁,因此想要了解城隍庙的历史规模及后期变革,只能借助于一些文献史料的记载。明正德《汝州志.祠庙》卷四记载曰:“城隍庙在儒学西,洪武初建。景泰甲戌,知州郑肃重修,有记。”清乾隆《汝州续志.坛庙祠宇》卷二记载曰:“城隍庙大殿、两庑、乐楼及各配殿,俱系道官王礼钲自雍正庚戌至丙辰,七年内募化修理。大门乾隆八年重修。”同时在《汝州市文史资料》中,收录有王维周老先生所写的《闲话城隍庙》一文,详实的介绍了他所知道的城隍庙历史变革情况。

「汝州访古」——揭秘汝州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汝州城隍庙的大门在今青年广场北口,是一座面阔三丈,进深两丈多的过厅式建筑,厅前有墙八字形分开,厅内塑有千里眼、顺风耳的神像。解放前厅内设有茶馆,门外饮食小吃栉比,熙熙攘攘,被称为“城隍庙门”。进门是一条宽甬路,甬路两旁每天下午有说评词的、唱坠子书的多起,成为一个游乐场。甬路尽头今新华书店门口处有过街石牌坊一座,是为纪念明朝兵科给事中,汝州人张维新而立的。牌坊北两侧为东西乐楼,再往北正中为大阅楼,楼基高三米,中有拱眉形门洞一个,可南北穿越,上为歇山顶建筑,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每年三月三,九月九城隍庙会人山人海,玩把戏、拉洋片、卖当、念善书(宣传佛家因果报应)的,加上饮食、百货等摊贩以及玩会逛庙的人群,真是万头攒动,摩肩接踵,东西乐楼上两台大戏对着唱,城隍爷则坐在大阅楼上看戏。

「汝州访古」——揭秘汝州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大阅楼东为纪念明代兵部侍郎汝州人滕昭而建的滕公祠,祠东为火神庙。大阅楼北为东西廊房,内有牛头马面、小鬼判官及十殿阎君的塑像,还有上刀山、下油锅、锯解分尸、拔舌炮烙等十八层地狱的雕塑,一个个面目狰狞,神色恐怖。据说一踏上某处的门槛,泥塑的判官便会把他手中的铁索套上来人的脖子。廊房尽处,今城建局门口才是巍峨的大殿,城隍爷粉面长须,乌纱红袍,漂然端坐在大殿正中,其膝盖处藏有“消息儿”,参拜的人无意中按住膝盖,神像便会蓦然起立,手一松又会坐归原处。因为吓死过人,后来把消息儿去掉。大殿内靠东墙还有一尊木雕城隍爷像,分量较轻,是“出巡”时抬着用的。

「汝州访古」——揭秘汝州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城隍第一次出巡是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目的是查看庄稼好坏,并把野鬼集中收留起来,不让他们在秋收农忙季节扰乱滋事。第二次出巡是十月一日,主要是看收成如何,好向上天回报,同时把野鬼放出,令其自由谋生。当然,这一切想法都是人们根据自己的想象制造出来并加给城隍的。城隍出巡比之正月十五的百伎杂陈也毫无逊色,全城如疯似狂,万人空巷。先是旗幡对对,炉香袅袅,以几路铜器开道,那惊天动地的排鼓铙钹声,使人心情激荡,兴趣盎然。继之以竹马、旱船、舞狮、龙灯、高跷、二鬼扳跌、老四官骑柳棍、大头和尚渡柳翠等民间杂耍,然后几盘细乐和着鞭炮,在硝烟弥漫中簇拥着城隍爷的八抬大轿缓缓而行,任人仰拜。神像后面跟着上百的善男信女,他们手捧信香,口宣神号,表情严肃,心禀度诚。再往后是一些身穿罪(红)衣罪裙、披枷带锁的人,他们企图用自己的苦行为死去的父母赎罪消灾,而自己也可落个孝子的美名。

「汝州访古」——揭秘汝州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这支庞大的队伍迤迤逦逦,于下午一点左右出北门,大部分人员暂时散去,护送城隍的人群在城北集中进餐并稍事休息。傍晚动身,绕过城角,由段家场东的高家拐进入东关大街,上午送行的杂耍人等则在高家拐南口迎接。因年年如此,所以高家拐又称城隍爷拐。这时家家放鞭,户户挂灯,夜里人多,道路为之阻塞,使出巡进入高潮。队伍由东城门顺街西行回到城隍庙,直到后半夜把城隍爷放在大殿东墙角下,出巡才告结束。

「汝州访古」——揭秘汝州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1925年,冯玉祥部下陈希荣旅驻扎城内,为了破除迷信,用大纱绳攀在城隍爷的脖子上,几个人用力拉倒,其余神象也都打得粉碎,庙产数顷入公办教育。1929年11月,天下大雪,城内驻军孙殿英部因县内供给燃料不足,便把东西廊房、东西乐楼、大阅楼全部拆除,将木料生火取暖。大阅楼只剩下一个平台,扒下的土石堆在大殿前右侧成了一座假山。

「汝州访古」——揭秘汝州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1933年春,汝河南种大烟很多,省长刘峙下令全部拔掉,但县长崔友韩和城防司令王景元等互相勾结,阳奉阴违,只拔去紧靠路边的大烟以防检查,绝大部分保留下来。那年大烟丰收,县内每亩大烟征收税款两元,这笔巨款被崔友韩、王景元、张百祥分去大部,各区长、联保主任也都有所染指。后来,这事被河南大学临汝籍学生李尚周等告发,刘峙亲来临汝逮捕了胡紫庭、王子卓等有关人员。经县内研究,把剩下的小部分大烟税款,修建了如今的大阅楼和钟楼后面的舞台。

「汝州访古」——揭秘汝州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大阅楼修成后,运进很多古今图书,成为县图书馆,楼前辟一荷花池,楼后广种花草树木,成为供人游览的中山公园,后又改为民众教育馆。四十年代初,火神庙内建一舞台,成为全县最早的剧院,这时的城隍庙,阅楼南仍为城内最大的集市,阅楼北则为城内文化娱乐场所。城隍庙的大门于1971年修建百货大楼时扒掉,城隍庙大殿于1984年打通望嵩路时扒掉,滕公祠的大门于1990年扩建公园时扒掉,往年显赫一时的城隍庙,只剩下大阅楼和滕公祠后面的配殿了。

「汝州访古」——揭秘汝州城隍庙的前世今生

可惜的是,在王维周老先生发表《闲话汝州城隍庙》一文后,经张绍文、张久益等汝州文化界人士奔走呼吁得以保留的城隍庙大阅楼,也在1992年被人为扒毁,当时正在郑州举办画展的张绍文先生闻讯后,坐在地上心痛不已。事后,河南省文物局派专员到汝州问责,时任汝州市长的方晓宇解释说,拆掉大阅楼是为了在大阅楼旧址修建一座规模更大的仿古建筑“望嵩楼”。当时把重建的任务交给了汝州烟厂,烟厂花费数万元,请古建专家设计了新建望嵩楼的图纸,后来由于方市长调离及多方原因,此事最终不了了之,古老的城隍庙彻底被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