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任务验伤选择:“没那么完美”也就够了

任务验伤选择:“没那么完美”也就够了

拖延是个允许我对自己网开一面的理由:对于一件无须做到完美的任务,就不去苛求完美了。按理说只要离截止日期还远,我就有充足的时间去图书馆,或是在家熬上一整夜,为这部书稿写出一份深刻、学术性强又完美的评论,但当截止日期近在眼前的时候,我就没工夫追求什么完美了,我只得坐下来,写一篇不够完美但足以交差的文章。在我的幻想中,完败的惨状替代了完美。于是我终于动笔了。

到头来,结果都还好。我完成了审读,时间也不算太晚,编辑保住了工作,书稿得以出版(或没有),作者拿到了聘书(或没有)。的确,那份报告不够完美,但也足够好了。所以,结构化拖延法看起来还是很管用的嘛。

可问题是,我们还能做得更好一点吗?这些关于完美主义的幻想,浪费了好多人的时间,也引起情绪上的振荡。我们能否避免这些呢?如果我立马就坐下来,花上四五个小时准备书评,那么出版社编辑、作者还有我自己都能省不少事,只要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允许自己交出一份不那么完美的答卷。有什么办法能帮我们做到这一点吗?

嗯,我认为办法是有的,不过这需要我们拿出一点自律精神来——不用太多,一点就够。想要控制住自己那些关于完美的幻想,你需要做的就是我所说的“任务验伤选择”(task triage)。“验伤选择”(triage)这个概念,最基本的意思是根据紧急程度进行分类排列,最常见的使用情景是在战场上、自然灾害现场或拥挤的急诊室里,当初期医护人员作治疗决策时。医务人员要决定哪些伤员已无存活可能,哪些人如果得到及时救治还能活下来,哪些可以加以安抚、稍后诊治。其实,我所说的决策方法跟这个概念并不是那么相似,但我就是很喜欢“任务验伤选择”这几个字的读音。或许,咱们可以把拒绝某项任务看作对它见死不救。有些事情先放一放,问题倒也不大,但对于大多数任务来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你着手做的时候,心里要有数:做到“蛮好”就可以了,或许比“蛮好”再好一点儿,但是犯不着追求完美。

你必须养成习惯,接下一件任务时就逼着自己分析一下,看看“不那么完美”的代价有多大,好处又有多少。你必须问问自己:把这件事做到完美无缺,有多大意义?比起“蛮好”的结果,“完美”会更有用处吗?比起“一般般”又如何呢?你还得问问自己:在这件事上,我真愿意做到完美无瑕的可能性有多大?结果完美与否对我来说有多大区别?对别人呢?

答案往往是“没那么完美”也就够了,而且,反正我心里本也打算就做到这个程度来着。所以,如今我允许自己哪怕把事情做得比“完美”差一点点,也不要坐等任务过期。也就是说,不妨现在就开始做(或者,顶多拖到明天吧)。

([美]约翰·佩里《拖拉一点也无妨:跟斯坦福萌教授学高效拖延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