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道家文化

117《传习录》上114

117《传习录》上114

【原文】

        正之问:“戒惧是己所不知时工夫,慎独是己所独知时工夫,此说如何?”

        先生曰:“只是一个工夫。无事时固是独知,有事时亦是独知。人若不知于此独知之地用力,只在人所共知处用功,便是作伪,便是‘见君子而后厌然’。此独知处便是诚的萌芽,此处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一是百是,一错百错,正是王霸、义利、诚伪、善恶界头。”

        “于此一立立定,便是端本澄源,便是立诚。古人许多诚身的工夫,精神命脉,全体只在此处,真是莫见莫显,无时无处,无终无始,只是此个工夫。”

        “今若又分戒惧为己所不知,即工夫便支离,亦有间断。既戒惧即是知,己若不知,是谁戒惧?如此见解,便要流入断灭禅定。”

        曰:“不论善念恶念,更无虚假,则独知之地,更无无念时邪?”

        曰:“戒惧亦是念。戒惧之念,无时可息。若戒惧之心稍有不存,不是昏聩,便已流入恶念。自朝至暮,自少至老,若要无念,即是己不知。此除是昏睡,除是槁木死灰。”

【译文】

        黄正之问:“戒惧,是自己不知道时下的功夫。慎独,是独处时下的功夫。这样理解对吗?”

        先生说:“不对!两者是同一个功夫。无事独处时,固然是只有自己知道;有事跟别人在一起时,自己咋回事也是只有自己知道。人如果不在只有自己知道的地方用功,而只在与他人共处时用功,那就是作假,就是《大学》里说的‘见君子而后厌然’(见到君子自惭形秽,掩饰自己,装出向善的模样,其实别人如CT,如皇帝的新衣,了然无寸)。”

        先生接着说:“这慎独处,就是诚意的萌芽,不论善念恶念,都没有一丝虚假,此处对,则百处都对;此处错,则百处都错,这正是王道与霸道、义和利、诚和伪、善与恶的分界处。在此处坚定,就是正本清源,就是立定虔诚。”。 

        “古人许多诚身功夫,精神命脉,全在此处,真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不分什么时间,也不分什么地点,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结束,都只是这一个功夫。如果你把戒惧二者又分成自己不知道的时候下的功夫,那功夫又支离破碎了,中间又多出个隔断。即便是戒惧,那也是知,不是不知,如果说是不知,那是谁在戒惧呢?如果持这种见解,那就不是儒了,是枯禅了,进入断灭禅定了。”

        黄正之又问:“不管善念恶念,毫无虚假,那么独处时,就没有无思无虑的时候吗?”

        先生说:“戒惧本身也是意念。戒惧的意念永不间断,如果戒惧的心有片刻不在,那不是昏聩,就是已经流入恶念了。从早到晚,从小到老,人要是没有意念,就是自己没有了觉知,这种情况要么是昏睡,要么是身如槁木,心如死灰。”

【浅谈】

1、慎独是儒家重要的价值观。简单地说,就是人前人后一个样。在独处无人时,仍然用众目睽睽之下的道德标准来要求自己。比如不在洗手间格子里随地吐痰、抽烟、乱扔烟头,夜半无摄像头、无人值守的十字路口不闯红灯。等等,太多,自行对号入座。

2、戒慎恐惧,就是修练慎独的功夫。“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在没人看见、没人听见的地方一样时时处处保持警戒谨慎,不违礼违规犯错。戒惧和慎独亦是儒家两大修习法门。

3、慎独的意义在于,不仅是人前人后一个样的道德要求,更在于遏人欲于将萌,不使其滋长于隐微之中。就是把自己的恶念恶行消灭在萌芽状态。老子亦言“其未兆易谋”。

4、戒慎恐惧,诚于中,形于外,心中有诚意,外表自然显现出来。真诚是装不出来的;装,反而是伪,如东施效颦,更让人厌恶。

5、这又是我上次说的“为什么懂得了太多的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的另一体会:戒慎恐惧是要养成的一种习惯性态度,一种直觉、肢体应激反应,这样便会随时多一分警醒小心。

6、慎独呢,真达至圆融无碍的境界,便无所谓慎独,因为此时如果做了不仁不义不孝不忠之事,他自己会浑身不舒服,不会考虑管别人看没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