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文明起源的中原模式

文/张海在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中,从龙山时代到夏商周三代时期,以中原为地域核心的区域在文明演化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与马克思的“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名言类似,中原天然不是中心,但中心最后选择了中原,之后由中原及至中国。

文/张海在中国文明的起源研究中,从龙山时代到夏商周三代时期,以中原为地域核心的区域在文明演化的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与马克思的“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名言类似,中原天然不是中心,但中心最后选择了中原,之后由中原及至中国。而中原成为中心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也非一蹴而就,中原向中心演变的过程、方式、动力(中原模式)可谓中国文明起源研究中最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原核心区文化演进与社会复杂化的宏观过程仰韶文化在中原核心区兴起于公元前4000年前后,经过各地大致三个阶段的发展于公元前2400年前后进入龙山时代。

龙山时代的中原地区在经过短暂的龙山文化早期的调整之后,于公元前2300年前后发展到了龙山文化晚期。

大约公元前1800年左右,二里头文化兴起,并逐步扩展到中原各地,至公元前1500年前完成了其在整个中原核心区的扩张过程。

文明起源的中原模式渑池县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第一,公元前4000年前后中原核心区进入仰韶文化时代。

仰韶文化在中原地区前后延续了近1500年的时间,从文化谱系上能分为前后三个大的发展阶段。

仰韶文化早期,随着半坡类型在其晚期向关中以东地区的发展,晋南豫西地区兴起了东庄类型,中原核心区仰韶文化早期遗存也主要属于东庄类型的范畴。

仰韶文化一经进入中原即表现出强大的发展态势,从其分布范围来看,显然已经涵盖了整个中原。

仰韶文化的这种发展态势在其中期阶段首度达到了极致。

同样源自晋南豫西地区的庙底沟类型不仅一统中原,而且在中原各地均形成了空前统一的文化面貌。

实际上,仰韶文化早中期的遗存不仅在文化面貌上存在明显的连续性,并具有共同的文化来源,而且在聚落分布上的连贯性也表现得异常强烈。

目前中原核心区所发现的仰韶文化早期聚落均延续有发达的中期聚落。

仰韶文化早中期中原社会的发展重心位于西部的涧河流域、洛河中上游和伊河流域。

各地聚落的发展较为均衡,从聚落规模上看各区域内部基本是均衡的二级聚落结构,以中小型聚落为主,较大的中型聚落沿不同河流等距均匀分布。

聚落内部布局清晰,房屋、窖穴、陶窑和墓地的研究表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大家族很可能是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元,他们有独立的居住区、生产区、仓储区、墓葬区,彼此之间形成凝聚式向心式布局结构。

仰韶文化晚期,中原社会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仰韶文化中期一统中原的庙底沟类型迅速衰落。

与此同时,随着大汶口文化的西进和屈家岭文化的北渐,嵩山东麓的黄淮水系在继承了本地仰韶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大汶口和屈家岭文化的因素,创造出了具有鲜明本地特色的仰韶文化秦王寨类型,其势力最远可达嵩山以西的洛阳盆地和黄河以北的济源盆地。

而中原西部的涧河流域在这一时期则继续保持与晋南豫西的联系,为仰韶文化晚期西王类型的范畴。

与仰韶文化中期相比,这一时期中原核心区主要受东方和南方文化的强烈影响,文化发展的重心转移到了东部嵩山周围的黄淮水系,尤其是嵩山东北麓的郑州-荥阳地区。

文明起源的中原模式鱼鸟纹彩陶壶,仰韶文化(约公元前5000年-前3000年)与仰韶文化中期相比,中原各地的仰韶文化晚期聚落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首先是聚落间的均衡状态被打破,区域性的中心开始出现。

郑州-荥阳地区率先出现了以巩义双槐树为中心的三级聚落结构。

其中,双槐树聚落拥有100万平方米以上的聚落面积,超出二级中心聚落一倍以上。

双槐树拥有三重环壕的结构,表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聚落规模不断扩大。

与此同时,郑州-荥阳地区出现了西山、大河村早期城址。

从其近圆形的布局特征看,可能受到了长江中游早期城址的影响。

这些城址均出现在二级中心聚落之中,反映出区域内来自与城址规模相当以及更大的中心聚落的压力所造成的紧张社会关系,从而构成了这一时期独特的“中心—城址”的区域社会发展模式。

仰韶晚期,中原社会的普通聚落内部的布局结构虽然仍保持凝聚式的特征,但向心式布局已不明显。

房屋和墓地的研究表明,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基本单元有逐步小型化的趋势,聚落内部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开始融入了较多外来地缘关系的因素。

与此同时,聚落之间功能开始分化,出现了祭祀宗教性质的聚落;而墓葬研究表明社会成员之间也开始出现了等级地位的分化。

第二,公元前2400年前后中原核心区进入到龙山时代。

龙山时代在中原地区大致延续了600多年的时间,可明显分为龙山文化早期和晚期两个阶段。

龙山文化早期中原各地开始广泛接受来自晋南豫西地区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强烈影响,文化面貌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龙山文化早期的中原各地,区域间的差异表现较为明显。

中原东南部地区的颍河中上游地区、沙汝河流域继续保持与东方、南方文化传统的密切联系;而洛阳盆地、郑州地区、洛河中游则接受更多的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因素,涧河流域和济源盆地的西部还直接处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控制范围之内。

公元前2300年前后中原地区开始陆续进入到龙山文化晚期阶段。

这一时期是中原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中原核心区考古学文化发展最鲜明的特色是其区域间的显著差异,表现出这一时期更大范围内和更加多元化的周边文化融入中原共同发展的繁荣局面。

龙山文化晚期,中原社会的发展重心转移到了嵩山东南。

各地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了整合,形成了若干三级聚落结构的区域复杂社会,一个区域性的小聚落群很可能代表了一个小规模范围内的独立政治实体。

在这些区域聚落群中,位于颍河中上游的瓦店聚落和位于双洎河流域的新砦聚落的面积均超过100万平方米,俨然成为新的区域性中心。

瓦店和新砦都拥有多重(组)环壕,作为区域性的中心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