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客家话脱胎于中古赣语

文/万物君上世纪三十年代,“客家”研究有过一次热潮。当时有篇文章说:“吾粤客人,各属皆有,分大种小种二类:大种语言啁啾,不甚开化;小种则语言文化,取法本地人”。明显有贬低嫌疑。对于客家人和客家话,不少人认为,客家人不是汉人,客家话也不是汉语

客家话脱胎于中古赣语文/万物君上世纪三十年代,“客家”研究有过一次热潮。当时有篇文章说:“吾粤客人,各属皆有,分大种小种二类:大种语言啁啾,不甚开化;小种则语言文化,取法本地人”。

对于客家人和客家话,不少人认为,客家人不是汉人,客家话也不是汉语方言。

例如,有人认为客家人是苗族的一支,有人认为客家人是古越人的子孙。

为了弄清客家人和客家话的来源,海内外学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将客家研究推上第一个高潮。

1其实,早在19世纪初,就有人开始研究“客家”了。

这一研究的历史背景,乃是土客之争。

1639年,崇祯年间的《东莞县志》称客家人为“獠”。

修于清代雍正初年的《归善县志》中,记载了明代中期归善县有“异邑民入县”的情况,这些异邑民被称为客民,他们进入惠州租佃土地,因常与当地土人发生矛盾,引起了当局的注意。

1754年,乾隆年间的《增城县志》对客家人开发和占据当地的土地表达不满。

19世纪,土客之争日益激烈,在许多地区,客家人被称为“匪”和“贼”。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客家人开始自觉地阐述自己的历史渊源。

1808年,即清嘉庆13年,徐旭曾在惠州丰湖书院讲述客家源流及语言习俗,被其学生整理成《旭曾丰湖杂记》。

这本书开创了客家研究的先河,被后世誉为“客家宣言”。

徐旭曾首先问道:“博罗、东莞某乡,近因小故,激成土客斗案,经两县会营弹压,由绅士调解始息。

院内诸生询余以客者对土者而言,寄庄该地之谓也,吾祖宗以来,世居数百年,何以仍称为客?”对此,他自己的答案是:“客人语言,虽与内陆各行省小有不同,而其读书之音则甚正。

故初离乡井,行经内陆,随处都可相通。

惟与土人之风俗语言,至今犹未能强而同之。

吾客人亦以彼之风俗语言,未能与吾同也,故仍自称为客人。

客者对土者而言,土与客之风俗语言不能同,则土自土,客自客,土其所土,客吾所客,恐再阅数百年,亦犹之今日也。

”“土自土,客自客,土其所土,客吾所客”,这是徐旭曾对客家人的自我认同和定位,可谓客家人高度自觉的表现。

21854年,一场旷日持久的土客大械斗在广东地区爆发。

这场大械斗整整持续了十三年之久,直到同治六年(1867年)才算结束。

大械斗波及广东恩平、开平、增城、新宁、鹤山、高明、阳春、新会等17个县,死伤超过一百万人。

客家话脱胎于中古赣语这场大械斗让更多学者开始关注“客家”源流。

很可能因为客家人在大械斗中被指称为“蛮族”(《新会县志》将土客械斗中的客民称为“贼”;《四会县志》则称其为“犭客”),林达泉在随后的《客说》中强调,客家人为中原南迁的“唐虞三代之遗”,是具有正统来源的中华贵胄之后。

并称,后人想要识得“唐虞三代之遗风流俗”,就只有通过客家人了解了。

在林达泉眼中,出身中原,华族后裔,代表着一种文化与道德上的高端,确认客家人的中国性,无异于确认客家人在行为上的正当性。

客家人黄遵宪在《送女弟》诗中也称客家人为中原旧族:“中原有旧族,迁徒名客人。

过江入八闽,展转来海滨。

”小诗简明扼要地叙述了客家人的历史。

1890年,黄遵宪同窗温仲和主持编撰《嘉应(今梅州)州志》,书中探讨了客家的源流:“客家多中原衣冠之遗,或避汉末之乱,或随东晋南宋渡江而来。

凡膏腴之地先为土著占据,故客家所居之地多涝瘠,其语音多合中原之音韵。

”另外,一些在华传教士也发表了介绍客家人的文章。

例如,1890年,英国人爱德尔在他的《中国访问记录》中这样写到:“客家妇女,真是我所见到的任何一族的妇女之中最值得赞叹的了。

客家话脱胎于中古赣语此一时期的研究,源于大械斗事件,讨论的重点是客家人的血脉来源。

因此,既无研究体系,也无学术规范。

3客家研究真正成为一门学问,是从罗香林的研究开始的。

1933年,他的学术专著《客家研究导论》正式出版。

作者在书中对客家主要问题包括客家源流、历史、环境、民性、民俗等方面的论述,多有开创之功。

他提出的客家“三支五次迁徙说”等观点,影响了此后近一个世纪的客家研究。

所谓三支,是指永嘉之乱后,汉人南迁大致分为三支:第一支多入湖北南部和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地区;第二支多入安徽、河南的南部及江西北部的鄱阳湖地区;第三支进入江苏及浙江的太湖地区,以及福建的北部等地。

所谓五期,分别如下:东晋至隋唐为第一期;唐末黄巢起义促成第二期;宋室南渡,元人入侵,闽赣粤交界的客民流入粤东、粤北为第三期;清初粤赣客家随“湖广填四川”移民浪潮入川,同时,惠、韶、嘉及赣州诸属之客民向粤省广肇诸属迁移,以及嘉应各属客家向台湾迁移,此为第四期;咸丰六年──同治六年之土客大械斗,客家南入高、雷、钦、廉诸州,远至海南岛崖县、定安等地,为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