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夸父逐日”神话的内涵

文/赵逵夫内容提要:“夸父逐日”的神话实反映了原在东方的商奄人与秦人西迁中的历史。夸父由商奄人而来。“夸”是大的意思,商奄即古代传说中的“大人国”,属炎帝族,身体高大。西周初年因秦飞廉之族奔于商奄,故周王朝将商奄与秦人一起遣送至朱圉山。此山

“夸父逐日”神话的内涵文/赵逵夫

内容提要:“夸父逐日”的神话实反映了原在东方的商奄人与秦人西迁中的历史。“夸”是大的意思,商奄即古代传说中的“大人国”,属炎帝族,身体高大。

西周初年因秦飞廉之族奔于商奄,故周王朝将商奄与秦人一起遣送至朱圉山。

此山南侧即秦人所谓日落之处昧谷。

后商奄人欲返回,因故行至渭水入黄河处定居。

夸父神话正反映了这一历史。

然而在长期流传中夸父成为一个无比高大、追赶烈日的英雄形象,表现出中华民族从上古时代即普遍具有的不怕困难、英勇顽强的大无畏精神。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谈到希腊艺术和希腊神话的关系时说:“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

”神话“是已经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也就是说,神话的内容是对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浓缩的形象化反映。

在上古时代的文化背景下的口头传播会不断地忽略一些细节,把一些情节集中到一两个最重要的人物身上,借他来表现一种精神与愿望。

远古时期没有文字,漫长历史中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缺乏记载。

后人在考古中发现的东西只能说明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和部分的习俗,而当时究竟发生了一些什么事件,则无法说明,但通过神话传说至少可以推知一些重大事件的大概情况。

见于古文献所记载文字产生之前的历史,都是古人对远古传说的追记,很多带有神话的性质。

神话传说中提到的一些山名、水名和其他地名、遗址,可以使后人对事件发生的地理范围等有稍具体的了解。

比如远古传说中的炎黄战争、黄帝擒蚩尤、鲧禹治水等,便给我们提供了研究中华远古史的线索。

有的完全是神话,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

但是,并不是说这些神话故事对于我们认识远古历史毫无意义。

比如女娲补天的神话,使我们知道远古时代发生过强烈地震,有过火山爆发及引起森林燃烧、河流堵塞等现象(不一定是集中的一次);有杰出的女性首领 (也可能是前后有几位)在这些事件中组织大家堵洪水、维修居住地、抗击野兽的伤害等。

上古神话不是先民凭空编造出来的,只是在长期流传中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将事件加以集中或减化,也无形中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愿望体现在其中,使它同本来的事件有了很大的差异,但其内核仍然包含着历史的真实。

本文试对“夸父逐日”的历史文化内涵加以探索。

渭水在先民的早期记忆中渭水为黄河最大的支流,发源于甘肃省渭源县西南的鸟鼠山,经天水和陕西省的宝鸡、咸阳,在西安以北合泾水,至西安以东流入黄河。

《尚书·禹贡》中四次说到渭水,其中说到西北的梁州部族上贡路线时说“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从潜水乘船过沔水,进渭河,再跨过黄河),已将渭水的历史追溯至舜禹的时代。

它是不是真的反映了禹画九州的历史,是另一回事,但至少说明它出现在很早的传说中。

渭水在《诗经》的《邶风》《秦风》中有六处被提到,《邶风》实即《卫风》之一部分,是公元前660年之前的作品。

在《诗经·大雅》的几首史诗中也写到:《公刘》中“涉渭为乱,取厉取锻”,说周先祖公刘率领周先民由邰迁豳,在豳地建筑馆舍时,横渡渭水取石料;《大明》“在渭之涘”“亲迎于渭”,说周文王青年时娶莘君的女儿为妻,是在渭水边上;《皇矣》“度其鲜原,居岐之阳,在渭之将”,说文王曾居于岐山之南的渭水边上。

渭水还有一件事与周早期历史相关,即姜太公钓于渭水而遇文王。

《山海经·西山经》中说:“鸟鼠同穴之山,其上多白虎、白玉。

渭水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西山经》中另有十二次提到“渭”,都是讲渭水支流的。

《山海经》是我国远古神话的渊薮,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古人的早期记忆。

远古之时人们对渭水如此熟悉,同华夏先民早期活动发展于西北有关。

以上这些为我们探索“夸父逐日”神话所包含的历史真实,提供了一个较明晰的地域背景。

“夸父”代表的社会形式与“夸父”神话的地域背景“夸父逐日”的神话见于《山海经·海外北经》:这个神话,可以说是无人不知;只要是有关上古神话的书,没有不选录、不论述到它的,但在理解上尚存在一些歧意。

首先,“与日逐走,入日”,《大荒北经》叙此作“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山海经校注·海经新释》卷一二,第427页)。

开头加了“不量力”三字,就将对夸父“逐日”的理解导向竞赛的方面。

所以很多人解说为夸父与太阳赛跑,一直到日落之处,甚至说进入到太阳里面。

其实,“与日逐走”是追逐日而与日并跑,“逮之于禺谷”是说一直追随至禺谷。

《说文》:“逐,追也。

”“逮”字之义是追上、赶上。

《公羊传·成公二年》“逮于袁娄而与之盟”,何休注:“逮,及也。

”《海外北经》中所载没有“不量力”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