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商王为什么频繁祭于河

文/陈立柱甲骨文中,商人祭于河的卜辞十分地多,仅日本学者岛邦男收入《殷墟卜辞综类》的就有500多条,其数量之多甚至超过对一些先公先祖的祭祀。商王对于河的祭祀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遇有灾祸要祭告河;二是祈年求雨时常燎祭河,这一类的卜辞最多;三是

商王为什么频繁祭于河文/陈立柱甲骨文中,商人祭于河的卜辞十分地多,仅日本学者岛邦男收入《殷墟卜辞综类》的就有500多条,其数量之多甚至超过对一些先公先祖的祭祀。商王对于河的祭祀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遇有灾祸要祭告河;二是祈年求雨时常燎祭河,这一类的卜辞最多;三是遇有战争要告祭于河。对于河的祀典有报、御、往、告、析、取、燎、洒、帝(禘)、言、奏、宜、灌、祀等近20种之多,其中有些祀典是专对于先祖的祭祀,如报祭、御祭等。

河能享受到专对先公先祖的祀典,这让不少学者感到惊异,有的甚至说它是殷之高祖。

至于具体何人,说法不一,或者以为实沈、曹圉,或者说是帝喾,还有推测为商侯冥的。

但也有的学者不承认河是殷高祖,提出“河既有自然神的神格,又有宗庙之主的性质,与高祖有对等的地位",“卜辞中享祭之河为河伯”。

还有学者认为“殷代的土(社)、河、岳诸神起源于人们对于土地山河的崇拜,可是它们已经不是简单的、直接的自然物,而是具有某些人格化的神灵”。

李孝定不承认河为殷之先公先祖,认为“河岳并当时大神,在殷人心目中由于年谷丰歉,雨旸时若,河岳概实主也,故祀典与先公比隆,河岳非既先公也”。

这是说河岳自是大神,不必牵联某一先公先祖。

同是那样一些卜辞,各人研究的结果很不一样,固然与各人的思想与研究方式不同有关,同时与卜辞反映的事实之不完整性也是密切关联的。

甲骨文是商王与巫师们占卜诸事而做的记录,虽有时间、地点、人名甚至事实的记载,但仍然十分地简略,类似于现代的速记,并且很多残辞。

因此具体情况究竟如何,只有巫师们自己才清楚。

面对这样的“速记”,现代学者各人从中看出不尽相同的东西是很自然的。

这其中不免猜测加推想,诚如李孝定批评河岳为先公说时所指出的:“或据形悬拟,或据音牵傅,多见其纷纭自扰耳”。

因此弄清殷人频频祭河的问题全然只顾卜辞本身是不完整的,说不明白的,虽然它是第一手资料。

如能结合文献有关的记述,无疑是更为合理的研究路数。

事实上文献有关于河的资料是很多的,只是人们很少注意而已。

关于河的资料与本题相关的有这样几个方面值得特别注意。

商王为什么频繁祭于河古人盟誓、祈福、告祀祖先神灵常于河上进行。

僖公二十四年载晋公子重耳返晋,及河与其舅氏子犯誓:“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遂投其璧于河。

“白水”即河水,《国语·晋语四》即作“有如河水”。

“有如河水”即明神鉴之的意思,是当时流行的誓言形式。

再如文公十三年:“若背其言,所不归尔帑者,有如河!”昭公三十一年:“己所能见夫人者,有如河!”定公三年:“余所有济汉而南者,有如大川!”“有如河”与“有如先君”是一个意思,故也有作“有如先君”之类的,如定公六年:“有如先君!”襄公二十五年:“有如上帝!”哀公十四年:“有如陈宗!”后来汉高祖盟功臣,曰:“使河如带,泰山若厉,国以永宁,爰及苗裔”,也是此类。

祈福于河者亦多见于古文献。

《左传》文公十二年,“秦伯以璧祈战于河”,昭公二十四年王子朝“用成周之宝珪沉于河。

”杜注:“祷河求福”。

《水经注》河水条说到大禹治水曾“具祷阳纡”,《淮南子·修务训》记此事:“禹之为水,以身解阳盱之河”。

阳盱、阳纡一名异写,即《山海经·海内北经》“阳纡之山,河水出其中”及《穆天子传》(卷一)“阳纡之山,河伯无夷之所都居”的地方,在黄河之上。

见出大禹治水也曾祷请于河,以求成功。

又《左传》宣公十二年载,楚国打败支援郑国的晋军,这就是春秋历史上有名的邲之战。

楚军乘胜至河上,楚庄王“祀于河,作先君官,告成事而还”,即于河上筑先君宗宫,告知先人打败了敌人,取得霸主中原的胜利。

专门筑宫于河上告事,似乎这样做最合适,最易与先君沟通。

古书多言“河出昆仑”,与商周王者“舞河暨岳”意思一样,即由河而至于神灵所在的高山。

河出昆仑初见于《山海经》,其他古籍也多有记述,北魏郦道元曾总结说:“余考群书,咸言河出昆仑,重源潜发,沦于蒲昌,出于海水”。

《山海经·海内西经》并言昆仑是“帝之密都”,“百神之所在”,《淮南子·本经训》亦言:“神棲昆仑”。

昆仑山正是上古华夏民族的祖山、圣山、神山,神灵之都,是以升天常言去往昆仑。

《汉书·礼乐志》:“神之游,过天门,车千乘,敦昆仑”。

《楚辞·离骚》中屈原自述神游天庭,就是去往昆仑以河(白水)为途的。

《汉书·郊祀志》载汉武帝想成仙,也于河上筑“通天台”。

《诗·周颂》是周人的清庙之歌,多言由河而至岳,如《时迈》:“怀柔百神,及河乔岳”,《般》:“堕山乔岳,允犹翕河",可以看出,周人正是通过河岳而致敬百神的。

“维岳降神”,“山岳则配天”,“岳”在古代是神灵之所在,故山以岳名则可以配享于天。

周人享神而致敬河岳,也说明河岳与神灵密切相关。

商人中间这种观念尤为强烈,甲骨文中“舞河暨岳”、“于河于岳”、“暨岳”、“暨河”、“燎于河”、“祭于岳”等刻辞甚多,可为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