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李零:两周时期

文/李零二十四史只是半部中国史。它的另一半是少数民族史和女人史。我们要想理解中国,心里要有另一半。读史,和另一半有关,蛮夷传、后妃传、诸蕃志,不可不看,但很多史料,只是“边角料”,残缺不全,充满偏见。中国近代挨打,才看重边疆史地。我们读匈奴

李零:两周时期文/李零二十四史只是半部中国史。它的另一半是少数民族史和女人史。我们要想理解中国,心里要有另一半。

读史,和另一半有关,蛮夷传、后妃传、诸蕃志,不可不看,但很多史料,只是“边角料”,残缺不全,充满偏见。

中国近代挨打,才看重边疆史地。

我们读匈奴史、鲜卑史、突厥史、吐蕃史、蒙古史、满族史,前面都有族源追述。

这种追述对理解汉族的历史很重要。

族源传说,历史的成分有多大,神话的成分有多大,很难考证,重要的不是真假,而是这种传说出自何人之口,什么时候开始讲。

少数民族,从氏族部落到大地域国家,联姻很重要。

他们重视和亲,重视甥舅关系,女后的地位比汉族高,外戚的地位比汉族高。

继承制度,从汉族的眼光看,似乎很乱。

他们可以娶妈(不是自己的妈,而是爸爸的其他配偶),可以女性继承,可以兄终弟及,可以立爱立幼,这对理解中国早期的历史很重要。

欧洲有女王,继承制度比较乱,也足以说明,人类早期都有这一段。

我国所谓“族”,概念很复杂。

西方人类学,小到氏族(clan),中到部落(tribe)或“族群”(ethnic group,部落,现在多称“族群”),大到国家(nation),我们都可翻成“族”或“民族”。

我们不能说,没有现代国家,中国就没有民族,只有种族,没有民族,现在中国有多少族,就该立多少国。

(西方历史,前现代是四分五裂,现代才有统一的民族国家。

他们的ethnic groups主要和种族的概念、少数民族的概念有关,属于前现代概念;nation主要指统一的民族国家,才是现代概念。

他们一向是以他们的“前后”当我们的“前后”,这对解释中国历史是一窍不通。

)中国的族源追述,有个最大特点,它是靠姓氏来追述。

一个姓,下面可以有很多氏(或宗)。

古书所谓族,更多指的是氏。

姓,强调血缘:世系和婚姻。

氏,强调地缘:封邑和官爵。

“百姓”这个词,商周常用,本来就有族群融合的意思。

汉以来,姓、氏混一,司马迁已经分不清姓和氏。

后世的“百家姓”,其实是“百家氏”。

商代的姓有什么特点,还值得探讨[陈梦家说:“卜辞的‘女字’(多从女旁)实际上是女姓的来源。

”见氏著《殷墟卜辞综述》,北京:科学出版社,1956年,631页。

李学勤也讨论过这一问题,见氏著《考古发现与古代姓氏制度》,《考古》1987年3期,253-257页]。

王国维认为,族姓是西周的一大发明(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收入《王国维遗书》,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3年,第二册,《观堂集林》卷十,1-15页)。

现已发现的两周铜器铭文,姓有二十多个,与《左传》、《国语》、《世本》的记载基本吻合,说明西周确有这种制度。

西周有所谓“同姓不婚”,就是凭姓来识别。

同姓,凭血缘认同,可以是一家;异姓,通过联姻,通过会盟,也可以是一家。

中国早期,有些同姓可能是养子,还有一些可能是冒姓。

我国所谓“帝系”,也是讲族源,但这种族源,很多都是血缘加地缘,一个帝,下面有很多姓。

比如“黄帝十四姓”、“祝融八姓”,都是血缘加地缘,属于地域联盟。

帝系,战国流行“五帝说”。

我写过篇短文,说“五帝并祭”就是战国时期的“五族共和”(李零《从“五族共和”想起的》,收入《花间一壶酒》,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年,144-1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