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蓬莱阁传说 | 蓬莱阁旁! | 神话故事!首页
  2. 民间故事

帝舜母族太皞氏故为风姓

文/吴国武摘要:帝舜的姓氏,历来争议很多。虽然先秦姓氏有相混的情况,但是姓为血缘组织、氏为地缘组织的性质却不容否认。许多证据表明,帝舜属于太皞氏一族,所以其本姓为风。后来改姓姚,可能源于皋陶二女。有虞氏之“虞”,来源于帝舜远祖虞幕早年所居的

帝舜母族太皞氏故为风姓文/吴国武有一段时间,学界对于夏文化的讨论很热。随之而来,“帝舜”的问题似乎也得作重新审视。文献上关于“舜”的记载既多且杂乱.不可信的地方比比皆是。

故而,顾颉刚甚至断言:“(舜的故事)是战国时最大的故事。

”鉴于考古资料的稀少以及考古学文化与远古部族对应的困难,从礼俗规律上来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知道,从婚极起,经过氏族、胞族、部落、联盟到民族、国家是人类学家摩尔根揭示的古代社会递次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姓氏的源流和变化规律可以说是贯穿始终的活化石。

目前,学者讨论“姓”与“氏”的性质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以梁启超、丁山等为代表,他们认为,姓为母系时代的产物、母系血统的氏族遗迹;氏为父系成立以后的产物、父权时代的氏族组织。

很显然,这种意见源于“男子称氏,妇人称姓”(见郑樵《通志·氏族略一》)说与近代氏族研究的简单嫁接。

二是以吕思勉、马雍等人为代表。

他们把姓当作“氏族的称号,由女系易而为男系”,而以为“氏是所以代表一姓之中的枝派”。

这种意见多采纳自古以来的姓氏书,没能深入考察辨析。

三是以刘师培、刘节等人为代表,他们用血缘关系和地缘关系把姓、氏加以区分。

刘师培认为:“古者氏与姓别。

姓由于血统,氏由于徽识。

”并且指出:“古代之所谓部落者不称国而称氏。

……《左传》曰:‘胙之土,而命之氏。

”后来,刘节总结道:“严格地说来,姓氏有很大区别,其渊源都在古代的图腾。

姓是血缘的关系,氏是地缘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杨希枚提出了姓族和氏族的严格差别,他说:“(姓和氏)分别指称先秦社会的姓族(clan or gens)和氏族(political-local group)组织;前者系具血缘世系关系的亲族集团(kinship group),后者则系邦国或采邑之类的政治区域性集团。

”我们认为,这种意见是比较可靠的。

不过,很多时候姓、氏常常混合难分,姓变氏、氏变姓的情况也不少。

所以,这样辨姓、辨氏的工作通常多要依靠远古族属的研究。

我们探讨帝舜的姓氏问题将采取综合考察的方法,既依靠文献又详加考证,既信从考古材料又慎下断语,既排列姓氏谱表又重视部族樊篱,既从姓氏礼俗的规律入手又注意其灵活性。

帝舜的族属帝舜是远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然而甲骨、金文不载“舜”字。

所以,我们主张抛弃以“舜”字求“舜”义的方法,另辟蹊径。

东晋郭璞曾云:“俊亦舜字,假借字也。

”(见《山海经》卷一四《大荒东经》)又云:“俊宜为喾。

”(见《山海经》卷一六《大荒西经》)可见,他主张帝俊、帝舜、帝喾为一人。

到近代,王国维以甲骨文作依据来论证舜即俊即喾即夔,郭沫若、卫聚贤等也持这种意见。

我们认为,帝俊即帝舜是成立的。

自古旧说把帝舜当成华夏族的帝王正统,但是现代史家多以为非。

也有学者如谢维扬赞同旧说,他说:“按《鲁语上》,舜是黄帝的后裔,故这个部落联合体也是以华夏集团成员为主导和主体的。

”我们认为,此说理由不充分。

据现代民族学、人类学的研究,远古帝王的族属极不相同。

现代有二族说、三族说,也有所谓五族说。

其中,三族说影响最大,大体以蒙文通、徐旭生的河济(华夏)、海岱(东夷)、江汉(苗蛮)三集团为代表。

我们认为,三族说大致反映了部族的分布及相互间的亲缘情况。

然而在三个集团中,帝舜的归属仍有较大分歧。

徐旭生、蒙文通等主张其属华夏族颛顼支,同时也指出这一支实际上与东夷族杂居。

但是,自王国维说“O”字以来,持东夷说的人越来越多。

其中,以卫聚贤、姜亮夫为代表的殷族说盛行一时。

此说仅以夏、殷两族的消长来概括远古部族的活动,似乎有比附之嫌。